路径规划算法栅格图python python 路径规划算法_父节点


1、简介

“D*算法”的名称源自 Dynamic A Star,最初由Anthony Stentz于“Optimal and Efficient Path Planning for Partially-Known Environments”中介绍。它是一种启发式的路径搜索算法,适合面对周围环境未知或者周围环境存在动态变化的场景。

论文来源:http://web.mit.edu/16.412j/www/html/papers/original_dstar_icra94.pdf

2、算法原理

同A*算法类似,D-star通过一个维护一个优先队列(OpenList)来对场景中的路径节点进行搜索,所不同的是,D*不是由起始点开始搜索,而是以目标点为起始,通过将目标点置于Openlist中来开始搜索,直到机器人当前位置节点由队列中出队为止(当然如果中间某节点状态有动态改变,需要重新寻路,所以才是一个动态寻路算法)。

特点:后向搜索,或者说是反向计算。按照论文中的结果,比replan的效率高不少,在动态环境中表现优秀。这是因为它提前把地图信息都计算并存储的缘故。

里面的节点被称为state,每个state有如值:tag:new,open,closed

分别标识三类节点,分别标识没有加入过open表的、在open表的、曾经在open表但现在已经被移走的。一开始所有的点的tag初值为new,当被加入到open表之后,被置为‘open’ , 从open表移走,被置为‘closed’

h: 每个点的h值代表当前该点,到终点,也就是目标点G的代价。第一次搜索到起点时时,所有点的h会被更新,计算方式同dijkstr算法,是用相邻两点的代价+上一个点的代价累加得到。

k: 该点最小的h值。k的计算在更新过本节点的h后,如果本点‘new’,k=h;如果本点’open’,那就取一下当前k和new_h最小值,如果本点是’closed’,取当前h和new_h最小值; 总而言之,k将会保持到最小,它表示了本点在全图环境中到G点的最小代价。

2.1 设想第一次搜索完成后:

每个节点的h和k是相等的。搜索的停止条件是把s点从open表中弹出,或者说s点状态是‘closed’,这与dijkstr算法是相同的。此时寻找到了这样的一条路径。可以看出,每个节点的指向(即节点的父节点)都是周围八个节点中k最小的那个。我们期望的路径出现了,并且每个节点到G的最短路径也标识出来了(+号标识),这样,当出现动态变化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的这个图尽快修改我们的路径,而不是replan。

注意,此时openlist表不为空,里面的节点是比我们s的k值还大的节点,也就是标记为墙的节点(#),当然还有以s为源点扩展的节点,因为扩展后s才被请出openlist。

D*将处理这样变化的情况:我们规划的路径上的点,出现了拥堵。如果不是规划的路径上的点的变化,不予处理,因为我们按原计划仍能到达。

2.2 当我们检测到某点被阻碍了

我们可以迅速定位该节点的子节点,因为是反向指针,其实就是定位到了我们被堵的路径点的上一个点,那么我们要做如下事:

1.修改该点的h值,即state.h会变的很大,因为他的父节点是墙了,把它放入到open表中。注意此时该节点的k还是小值,是原来的那个h的值,因此,它将被立即取出展开。

2.把这个修改扩散出去,这个扩散过程需要利用到论文中的伪代码 process-state,直到k_min>= state.h 。

注意process-state运行过程中,state.h是会变的,因为该节点的父节点会被改成其他的h小的节点。

核心程序伪代码:


路径规划算法栅格图python python 路径规划算法_路径规划算法栅格图python_02


核心程序理解:

弹出open表中最小的节点,并删除这个节点。然后分类处理之:

k_old<h(x): 说明该节点x处于raise状态,可以设想x是之前那个父节点突变为墙的子节点。当前h(x)升高说明原来的路径已经不是最优的了,如果在x周围能找到一个点,h.y+c(x,y)更小,那就修改x的父节点,重置其h的值。

k_old=h(x): 该节点x处于lower的状态,并没有受到障碍影响,或者还在第一遍遍历的阶段。if后面的判断代表:周围是标记为new的节点,代表第一次被遍历到。or 它的父节点是X,但是h.y却不等, 设想一下说明这说明h.y被更改了,但是父节点还没有变。

2.3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以下面的PPT截图进行讲解

起点为(2,1),目标终点为(7,6),搜索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反向指针,指向让其h最小的父节点。当起点在open表被弹出时,

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就出现了。h代表该节点到终点,也就是目标点G的代价。k是该节点所有过的h的最小值。b是父节点。


路径规划算法栅格图python python 路径规划算法_搜索_03


假设我们检测到某点被阻碍了,如上图的(4,3)点,它变成了墙,它的h会被改为一个大值,并将该点和其邻接点重新加入open表中进行搜索,该点 h>k变成了“raise”态,(h=k为lower态)通过搜索,如果它自己周围找不到让h低下来(变为lower)的途径,则它会将这一状态传播到周围。(3,2)点会受影响,它的h将改变,(4,4)(5,4)(5,3)均不会受影响。具体原因可详细看论文。(3,2)点呢,它可以找到点(4,1),只需要把(3,2)的父节点从(4,3)改为(4,1),就能够降低其h的值,它的最终h,k将变为6.2+1.4=7.6 就变为lower态,这一改变也将扩散到(2,1)(2,2)点。


路径规划算法栅格图python python 路径规划算法_jq动态改变路径_04


最终,只需要把(3,2)的父节点从(4,3)改为(4,1)即可,因为后面到目标点的路径其实是之前计算过的,不必计算。这样就保证了对动态障碍物再规划的效率。最终的路径规划为:


路径规划算法栅格图python python 路径规划算法_jq动态改变路径_05


3. D*算法的总结与思考:

D*算法常用于移动机器人领域的路径规划,其衍生算法如Focused D ,D* lite(源于LPA 算法的演变),Field D* 目前已经是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核心算法。

D*是动态A*(D-Star,Dynamic A Star), 卡内及梅隆机器人中心的Stentz在1994和1995年两篇文章提出,主要用于机器人探路。

A*适用于在静态路网(环境)中寻路,在环境变化后,往往需要replan,由于A*不能有效利用上次计算的信息,故计算效率较低。

A*是正向搜索,而D特点是反向搜索,即从目标点开始搜索过程。在初次遍历时候,与Dijkstr算法一致,它将每个节点的信息都保存下来。D*由于储存了空间中每个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信息,故在重规划时效率大大提升。

4. python代码实现

D*规划算法及python实现_python_qq_36458461的博客-CSDN博客blog.csdn.net

路径规划算法栅格图python python 路径规划算法_jq动态改变路径_06


效果图:


路径规划算法栅格图python python 路径规划算法_jq动态改变路径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