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索引模型:

1、哈希表是一种以键 - 值(key-value)存储数据的结构,我们只要输入待查找的键即 key,就可以找到其对应的值即 Value。哈希的思路很简单,把值放在数组里,用一个哈希函数把 key 换算成一个确定的位置,然后把 value 放在数组的这个位置。

     哈希表这种结构适用于只有等值查询的场景。

2、有序数组在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场景中的性能就都非常优秀。

      如果仅仅看查询效率,有序数组就是最好的数据结构了。但是,在需要更新数据的时候就麻烦了,你往中间插入一个记录就必须得挪动后面所有的记录,成本太高。所以,有序数组索引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

3、二叉搜索树的特点是:父节点左子树所有结点的值小于父节点的值,右子树所有结点的值大于父节点的值。

     多叉树就是每个节点有多个儿子,儿子之间的大小保证从左到右递增。二叉树是搜索效率最高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数据库存储却并不使用二叉树。其原因是,索引不止存在内存中,还要写到磁盘上。

mysql求一行的hash值_子节点

以 InnoDB 的一个整数字段索引为例,这个 N 差不多是 1200。这棵树高是 4 的时候,就可以存 1200 的 3 次方个值,这已经 17 亿了。考虑到树根的数据块总是在内存中的,一个 10 亿行的表上一个整数字段的索引,查找一个值最多只需要访问 3 次磁盘。其实,树的第二层也有很大概率在内存中,那么访问磁盘的平均次数就更少了。

N 叉树由于在读写上的性能优点,以及适配磁盘的访问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数据库引擎中了。

InnoDB 的索引模型

在 InnoDB 中,表都是根据主键顺序以索引的形式存放的,这种存储方式的表称为索引组织表(所谓的索引组织起表其实就是clustered index)。

又因为前面我们提到的,InnoDB 使用了 B+ 树索引模型,所以数据都是存储在 B+ 树中的。

每一个索引在 InnoDB 里面对应一棵 B+ 树。

mysql> create table T(
id int primary key, 
k int not null, 
name varchar(16),
index (k))engine=InnoDB;

索引类型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
       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的是整行数据。在 InnoDB 里,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
       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内容是主键的值。在 InnoDB 里,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为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

如果语句是 select * from T where k=5,即普通索引查询方式,则需要先搜索 k 索引树,得到 ID 的值为 500,再到 ID 索引树搜索一次。这个过程称为回表(回到主键索引树搜索的过程,称为回表)。

由于每个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上都是主键的值。显然,主键长度越小,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普通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

自增主键: NOT NULL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增加索引或主键:
alter table T add index(k);
alter table T add primary key(id);

 

mysql中索引的创建原则:

1、覆盖索引
     覆盖索引直接提供查询结果,不需要回表。也就是说,在查询里面,索引已经“覆盖了”我们的查询需求,我们称为覆盖索引。

2、最左前缀原则
      B+ 树这种索引结构,可以利用索引的“最左前缀”,来定位记录。

3、复合索引的创建原则
      第一原则是,如果通过调整顺序,可以少维护一个索引,那么这个顺序往往就是需要优先考虑采用的;

4、索引下推(index condition pushdown)

     可以在索引遍历过程中,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直接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记录,减少回表次数。

     InnoDB 在 (name,age) 索引内部就判断了 age 是否等于 10,对于不等于 10 的记录,直接判断并跳过。在我们的这个例子中,只需要对 ID4、ID5 这两条记录回表取数据判断,就只需要回表 2 次。

mysql求一行的hash值_搜索_02

 

 

 

 

通过 SET MAX_EXECUTION_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