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iPhone 14 将与华为 Mate 50 同期发布 " 登上微博热搜。两个高端阵营的头部玩家先后“亮剑”,一时成为业界颇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两款顶级高端机型配置参数也被曝光,值得一提的是两款顶级高端机型均采用3D ToF镜头。这一发布让ToF又成为了整个行业关注的热点。
比较有趣的是,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亦或者是国内的其它移动终端品牌都曾经一度为结构光站台。作为移动终端的顶尖品牌苹果,更是在2013年通过收购PrimeSense,成为继微软、英特尔之后第三家量产消费级3D结构光深度传感器的企业。在2017年的秋季发布会上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 3D 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的iPhone X,这也使得结构光与ToF 方案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二者在行业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而此次华为与苹果两个行业巨头的先后“亮剑”——两款顶级高端机型均采用3D ToF镜头,在人们感到浓浓的火药味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ToF 技术在移动终端上更大的可能性。
结构光和ToF之争,ToF才是未来?
人们在感叹ToF 技术受到青睐的同时,也在猜测结构光是否将被“抛弃”?在分析ToF与结构光谁将主导移动终端“未来”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ToF与结构光的概念于原理。
结构光:结构光是由一组激光投影和摄像头组成的系统结构。用激光投影投射特点的光学信息到物体表面后反射,由摄像头采集反射光成像,根据光信号变化情况或图像散斑点与参考匹配来计算物体的位置和深度信息,进而复原整个三维空间。
图片来源于3D视觉开发者社区
TOF:TOF 即为Time of Flight (光飞行时间,该方案设备端和结构光大部分相同,就是发射近红外线,遇物体后反射,传感器利用发射光和接收反射光的时间差,来换算被拍摄物的距离,以产生深度信息。再结合传统的相机拍照,就能将物体的三维轮廓以形图方式呈现出来。)
基于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相比起技术复杂、成本高(成像矩阵价格高昂)以及识别距离近的结构光方案而言,ToF 可以实现更远的距离识别、更快的反应速度以及捕捉更多的三维信息,这也是华为、苹果等移动终端品牌,选择ToF的核心所在。
结构光被“弃”,浅谈未来发展新方向
从苹果与华为的“改变”不难看出,结构光与ToF在移动终端之争,ToF貌似更得“企业心”。尤其是此次双强的先后“亮剑”,让不少业内人士更加坚信这点,同时,也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疑惑,结构光的未来发展在哪儿?
ToF与结构光在移动终端的较量中,ToF在摄影和AR方面的确完胜结构光。但并不是说结构光就没有未来,正是由于技术层面的差异,使得两者在应用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3D结构光技术则主要用于面部解锁与人脸识别支付,TOF技术主要作用于摄影和AR。结构光技术与TOF技术必将迎来爆发期:TOF技术有望真正成为智能手机的眼睛,使手机能更准确地感知环境,并给予使用者正确的反馈。而结构光技术也将在身份识别领域继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移动终端也只是3D视觉技术应用的开端,3D视觉会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会应用到更多领域、更多行业,结合产生出更多改变人们生活的高科技产品。
如3D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已经将多种3D感知技术落地于消费电子、移动支付、智能通行、工业制造、智慧家居、智能辅助驾驶等领域,包括诸如智能机器人、3D摄像头手机、3D刷脸支付终端、3D人脸门锁等创新应用产品,多款产品达到百万级量产。
ToF与结构光也会凭证不同的技术优势在“衣、食、住、行、工、娱、医”等领域展现科技的魅力。未来不可知,科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