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IP地址
1、环回地址
27.0.0.1-127.255.255.254
通常被称为本地回环地址(Loopback Address),不属于任何一个有类别地址类。它代表设备的本地虚拟接口,所以默认被看作是永远不会宕掉的接口。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也有相似的定义,所以通常在安装网卡前就可以ping通这个本地回环地址。一般都会用来检查本地网络协议、基本数据接口等是否正常的。
2、受限广播地址
255.255.255.255
受路由器的限制,只能作为目标IP地址使用。是只在本网络进行广播,不会被路由器转发
3、直接广播地址
主机位全1(192.168.1.X/24 --- 192.168.1.255 )
能作为目标IP使用
4、主机位全0
(192.168.1.X/24 --- 192.168.1.0) --- 网段 --- 网络号
5、0.0.0.0
1、代表没有地址;
2、可以代表任意地址
6、自动私有地址/本地链路地址
169.254.0.0/16
私有IP地址是一段保留的IP地址。只使用在局域网中,无法在Internet上使用。
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
实现子网划分 192.168.1.0/24
192.168.1.0 0000000 --- 192.168.1.0/25
它的范围是:192.168.1.1 -- 192.168.1.126
192.168.1.1 0000000 --- 192.168.1.128/25
它的范围是:192.168.1.129 -- 192.168.1.254
CIDR(无类域间路由)
实现子网汇总 “取相同,去不同” --- 二进制 192.168.0.0/24 192.168.1.0/24 192.168.2.0/24 192.168.3.0/24 --- 超网:属于C类IP(子网掩码24位),,扩大了到了22位,超过了C类IP的范围 192.168.000000 00.00000000
192.168.000000 01.00000000
192.168.000000 10.00000000
192.168.000000 11.00000000
192.168.000000 00.00000000 --- 192.168.0.0/22
192.168.000000 00.00000000 --- 192.168.0.0/22
OSI/RM(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1979年,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
开放式互联参考模型分7层,从高到低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核心思想 :“分层” --- 属于同一层面的不同功能其目的和作用是相似或相近;不同层面的功能 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每一层都在下一层所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再提供增值服务。
分层的作用:
1,更利于标准化 --- 分治
2,降低层次之间的关联性
3,更易于学习和理解
第七层 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嵌入在各种我们使用的应用程序中,为用户与网络之间提供一个打交道的接口。
第六层 表示层
数据格式进行编译,对收到或发出的数据根据应用层的特征进行处理
电脑从网卡收到一串数据时,这些数据在电脑中都是都是二进制的格式,我们人类是看不懂二进制的,就需要表示层帮忙将这些二进制转换成我们能够识别的数据。
第五层 会话层
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电脑网络中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连接。
1、建立会话
2、保持会话(不是所有应用都需要维持)
3、断开会话
第四层 传输层
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 实现应用对应用的数据传输
设置应该类似于ip地址的端口号,用来区分应用端口,本质是由16位二进制构成,所以范围是0 ---- 655535
0为保留端口号
1-1023:知名端口号,也叫系统端口,这些端口只有系统特许的进程才能使用;
21端口:FTP 文件传输服务
22端口:SSH 远程连接服务
23端口:TELNET 终端仿真服务
25端口:SMTP 简单邮件传输服务
53端口:DNS 域名解析服务
80端口:HTTP 超文本传输服务
443端口:HTTPS 加密的超文本传输服务
3306端口:MYSQL数据库端口
3389端口:WIN2003远程登陆
8080端口:TCP服务端
8888端口:Nginx服务器
第三层 网络层
基于数据包的逻辑地址进行转发,寻找网络中目的的位置,并在去往目的的多条路径中选择一条最佳的路径。
在上面传下来的数据包装加上源IP和目标IP
源地址:发起的这个数据包的那台设备的地址,源IP在传送至目的之前是不会改变的;
目的地址:我要访问的是谁?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他是由2个子层MAC(介质访问控制层) + LLC(逻辑链路控制层)组成
同样进行包装加工添上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
介质访问控制层:控制与连接物理层的物理介质
逻辑链路控制层(太抽象,目前不做了解)
第一层 物理层
物理层处于整个标准的最底下一层,它与数据链路层一样,工作在单条线路上,只负责线路两端的通信维护
物理层通过各类协议定义了网络的机械特征、电气特征、功能特征和规程特征。
TCP/IP模型
TCP/IP协议簇
TCP/I

P标准模型 --- 四层 TCP/IP对等模型 --- 五层
PDU --- 协议数据单元
OSI
L1PDU
L2PDU
。
。
L7PDU

应用层 --- 报文
传输层 --- 段
网络层 --- 包
数据链路层 --- 帧
物理层 --- 比特流

封装和解封装
封装:OSI/RM参考模型的许多层都使用特定方式描述信道中来回传达的数据。数据在从高层向低层传达的过程中,每层都对接收到的原始数据添加信息,通常是附加一个报头和报尾,这个过程称为封装
应用层 --- 应用层存在封装,只不过,应用层的封装内容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协议。
HTTP --- 超文本传输协议 --- 获取网页信息 --- 80(TCP 80)
HTTPS --- HTTP + SSL(安全传输协议)/TLS --- 443(TCP 443)
FTP --- 文件传输协议 --- TCP 20 21
Tftp ---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 UDP 69 Telnet --- 远程登陆协议 --- TCP 23
SSH --- Telnet + SSL --- TCP 22
DHCP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UDP 67 68
DNS --- 域名解析协议 --- TCP/UDP 53
传输层存在端口号
TCP/UDP协议
网络层存在IP地址
IP协议
数据链路层存在MAC
以太网 --- 早期局域网的解决方案,依靠交换机组建的二层网络。
物理层
以太网Ⅱ型帧 FCS --- 帧校验序列 --- 确保数据完整性的参数 --- CRC(循环冗余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