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头函数和普通函数有什么区别?

(1)箭头函数比普通函数更加简洁
    如果没有参数,就直接写一个空括号即可
    如果只有一个参数,可以省去参数括号
    如果有多个参数,用逗号分割
    如果函数体的返回值只有一句,可以省略大括号
    如果函数体不需要返回值,且只有一句话,可以给这个语句前面加一个void关键字。最常用的就是调用一个函数:
    let fn = () => void doesNotReturn()

 (2) 箭头函数没有自己的this
 箭头函数不会创建自己的this,所以它没有自己的this,它只会在自己作用域的上一层继承this。所以箭头函数中的this的指向在它在定义时一家确定了,之后不会改变。

(3)箭头函数继承来的this指向永远不会改变

 (4) call()、apply()、bind()等方法不能改变箭头函数中的this指向 

 (5) 箭头函数不能作为构造函数使用

 (6) 箭头函数没有自己的arguments

 (7) 箭头函数没有prototype

 (8) 箭头函数不能用作Generator函数,不能使用yeild关键字
复制代码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有哪些可能引起前端安全的问题?

  • 跨站脚本 (Cross-Site Scripting, XSS): ⼀种代码注⼊⽅式, 为了与 CSS 区分所以被称作 XSS。早期常⻅于⽹络论坛, 起因是⽹站没有对⽤户的输⼊进⾏严格的限制, 使得攻击者可以将脚本上传到帖⼦让其他⼈浏览到有恶意脚本的⻚⾯, 其注⼊⽅式很简单包括但不限于 JavaScript / CSS / Flash 等;
  • iframe的滥⽤: iframe中的内容是由第三⽅来提供的,默认情况下他们不受控制,他们可以在iframe中运⾏JavaScirpt脚本、Flash插件、弹出对话框等等,这可能会破坏前端⽤户体验;
  • 跨站点请求伪造(Cross-Site Request Forgeries,CSRF): 指攻击者通过设置好的陷阱,强制对已完成认证的⽤户进⾏⾮预期的个⼈信息或设定信息等某些状态更新,属于被动攻击
  • 恶意第三⽅库: ⽆论是后端服务器应⽤还是前端应⽤开发,绝⼤多数时候都是在借助开发框架和各种类库进⾏快速开发,⼀旦第三⽅库被植⼊恶意代码很容易引起安全问题。

什么是作用域?

ES5 中只存在两种作用域:全局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在 JavaScript 中,我们将作用域定义为一套规则,这套规则用来管理引擎如何在当前作用域以及嵌套子作用域中根据标识符名称进行变量(变量名或者函数名)查找

渲染过程中遇到 JS 文件如何处理?

JavaScript 的加载、解析与执行会阻塞文档的解析,也就是说,在构建 DOM 时,HTML 解析器若遇到了 JavaScript,那么它会暂停文档的解析,将控制权移交给 JavaScript 引擎,等 JavaScript 引擎运行完毕,浏览器再从中断的地方恢复继续解析文档。也就是说,如果想要首屏渲染的越快,就越不应该在首屏就加载 JS 文件,这也是都建议将 script 标签放在 body 标签底部的原因。当然在当下,并不是说 script 标签必须放在底部,因为你可以给 script 标签添加 defer 或者 async 属性。

如何防御 CSRF 攻击?

CSRF 攻击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防护:

  • 进行同源检测,服务器根据 http 请求头中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来判断请求是否为允许访问的站点,从而对请求进行过滤。当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都不存在的时候,直接阻止请求。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有些情况下 referer 可以被伪造,同时还会把搜索引擎的链接也给屏蔽了。所以一般网站会允许搜索引擎的页面请求,但是相应的页面请求这种请求方式也可能被攻击者给利用。(Referer 字段会告诉服务器该网页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
  • 使用 CSRF Token 进行验证,服务器向用户返回一个随机数 Token ,当网站再次发起请求时,在请求参数中加入服务器端返回的 token ,然后服务器对这个 token 进行验证。这种方法解决了使用 cookie 单一验证方式时,可能会被冒用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我们需要给网站中的所有请求都添加上这个 token,操作比较繁琐。还有一个问题是一般不会只有一台网站服务器,如果请求经过负载平衡转移到了其他的服务器,但是这个服务器的 session 中没有保留这个 token 的话,就没有办法验证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改变 token 的构建方式来解决。
  • 对 Cookie 进行双重验证,服务器在用户访问网站页面时,向请求域名注入一个Cookie,内容为随机字符串,然后当用户再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从 cookie 中取出这个字符串,添加到 URL 参数中,然后服务器通过对 cookie 中的数据和参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使用这种方式是利用了攻击者只能利用 cookie,但是不能访问获取 cookie 的特点。并且这种方法比 CSRF Token 的方法更加方便,并且不涉及到分布式访问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网站存在 XSS 漏洞的,那么这种方式会失效。同时这种方式不能做到子域名的隔离。
  • 在设置 cookie 属性的时候设置 Samesite ,限制 cookie 不能作为被第三方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被攻击者利用。Samesite 一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严格模式,在严格模式下 cooki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 使用,在宽松模式下,cookie 可以被请求是 GET 请求,且会发生页面跳转的请求所使用。

代码输出结果

cons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promise1')
  resolve('resolve1')
})
const promise2 = promise1.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onsole.log('1', promise1);
console.log('2', promise2);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如下:

promise1
1 Promise{<resolved>: resolve1}
2 Promise{<pending>}
resolve1
复制代码

需要注意的是,直接打印promise1,会打印出它的状态值和参数。

代码执行过程如下:

  1. script是一个宏任务,按照顺序执行这些代码;
  2. 首先进入Promise,执行该构造函数中的代码,打印promise1
  3. 碰到resolve函数, 将promise1的状态改变为resolved, 并将结果保存下来;
  4. 碰到promise1.then这个微任务,将它放入微任务队列;
  5. promise2是一个新的状态为pendingPromise
  6. 执行同步代码1, 同时打印出promise1的状态是resolved
  7. 执行同步代码2,同时打印出promise2的状态是pending
  8. 宏任务执行完毕,查找微任务队列,发现promise1.then这个微任务且状态为resolved,执行它。

常见的图片格式及使用场景

(1)BMP,是无损的、既支持索引色也支持直接色的点阵图。这种图片格式几乎没有对数据进行压缩,所以BMP格式的图片通常是较大的文件。

(2)GIF是无损的、采用索引色的点阵图。采用LZW压缩算法进行编码。文件小,是GIF格式的优点,同时,GIF格式还具有支持动画以及透明的优点。但是GIF格式仅支持8bit的索引色,所以GIF格式适用于对色彩要求不高同时需要文件体积较小的场景。

(3)JPEG是有损的、采用直接色的点阵图。JPEG的图片的优点是采用了直接色,得益于更丰富的色彩,JPEG非常适合用来存储照片,与GIF相比,JPEG不适合用来存储企业Logo、线框类的图。因为有损压缩会导致图片模糊,而直接色的选用,又会导致图片文件较GIF更大。

(4)PNG-8是无损的、使用索引色的点阵图。PNG是一种比较新的图片格式,PNG-8是非常好的GIF格式替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使用PNG-8而不是GIF,因为在相同的图片效果下,PNG-8具有更小的文件体积。除此之外,PNG-8还支持透明度的调节,而GIF并不支持。除非需要动画的支持,否则没有理由使用GIF而不是PNG-8。

(5)PNG-24是无损的、使用直接色的点阵图。PNG-24的优点在于它压缩了图片的数据,使得同样效果的图片,PNG-24格式的文件大小要比BMP小得多。当然,PNG24的图片还是要比JPEG、GIF、PNG-8大得多。

(6)SVG是无损的矢量图。SVG是矢量图意味着SVG图片由直线和曲线以及绘制它们的方法组成。当放大SVG图片时,看到的还是线和曲线,而不会出现像素点。这意味着SVG图片在放大时,不会失真,所以它非常适合用来绘制Logo、Icon等。

(7)WebP是谷歌开发的一种新图片格式,WebP是同时支持有损和无损压缩的、使用直接色的点阵图。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为Web而生的,什么叫为Web而生呢?就是说相同质量的图片,WebP具有更小的文件体积。现在网站上充满了大量的图片,如果能够降低每一个图片的文件大小,那么将大大减少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量,进而降低访问延迟,提升访问体验。目前只有Chrome浏览器和Opera浏览器支持WebP格式,兼容性不太好。

  • 在无损压缩的情况下,相同质量的WebP图片,文件大小要比PNG小26%;
  • 在有损压缩的情况下,具有相同图片精度的WebP图片,文件大小要比JPEG小25%~34%;
  • WebP图片格式支持图片透明度,一个无损压缩的WebP图片,如果要支持透明度只需要22%的格外文件大小。

代码输出结果

async function async1() {
  console.log("async1 start");
  await async2();
  console.log("async1 end");
}
async function async2() {
  console.log("async2");
}
async1();
console.log('start')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如下:

async1 start
async2
start
async1 end
复制代码

代码的执行过程如下:

  1. 首先执行函数中的同步代码async1 start,之后遇到了await,它会阻塞async1后面代码的执行,因此会先去执行async2中的同步代码async2,然后跳出async1
  2. 跳出async1函数后,执行同步代码start
  3. 在一轮宏任务全部执行完之后,再来执行await后面的内容async1 end

这里可以理解为await后面的语句相当于放到了new Promise中,下一行及之后的语句相当于放在Promise.then中。

代码输出结果

function runAsync (x) {
  const p = new Promise(r => setTimeout(() => r(x, console.log(x)), 1000))
  return p
}
Promise.race([runAsync(1), runAsync(2), runAsync(3)])
  .then(res => console.log('result: ', res))
  .catch(err => console.log(err))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如下:

1
'result: ' 1
2
3
复制代码

then只会捕获第一个成功的方法,其他的函数虽然还会继续执行,但是不是被then捕获了。

点击刷新按钮或者按 F5、按 Ctrl+F5 (强制刷新)、地址栏回车有什么区别?

  • 点击刷新按钮或者按 F5: 浏览器直接对本地的缓存文件过期,但是会带上If-Modifed-Since,If-None-Match,这就意味着服务器会对文件检查新鲜度,返回结果可能是 304,也有可能是 200。
  • 用户按 Ctrl+F5(强制刷新): 浏览器不仅会对本地文件过期,而且不会带上 If-Modifed-Since,If-None-Match,相当于之前从来没有请求过,返回结果是 200。
  • 地址栏回车: 浏览器发起请求,按照正常流程,本地检查是否过期,然后服务器检查新鲜度,最后返回内容。

手写发布订阅

class EventListener {
    listeners = {};
    on(name, fn) {
        (this.listeners[name] || (this.listeners[name] = [])).push(fn)
    }
    once(name, fn) {
        let tem = (...args) => {
            this.removeListener(name, fn)
            fn(...args)
        }
        fn.fn = tem
        this.on(name, tem)
    }
    removeListener(name, fn) {
        if (this.listeners[name]) {
            this.listeners[name] = this.listeners[name].filter(listener => (listener != fn && listener != fn.fn))
        }
    }
    removeAllListeners(name) {
        if (name && this.listeners[name]) delete this.listeners[name]
        this.listeners = {}
    }
    emit(name, ...args) {
        if (this.listeners[name]) {
            this.listeners[name].forEach(fn => fn.call(this, ...args))
        }
    }
}

代码输出结果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success1');
    reject('error');
    resolve('success2');
});
promise.then((res) => {
    console.log('then:', 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catch:', err);
})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如下:

then:success1
复制代码

这个题目考察的就是Promise的状态在发生变化之后,就不会再发生变化。开始状态由pending变为resolve,说明已经变为已完成状态,下面的两个状态的就不会再执行,同时下面的catch也不会捕获到错误。

对节流与防抖的理解

  • 函数防抖是指在事件被触发 n 秒后再执行回调,如果在这 n 秒内事件又被触发,则重新计时。这可以使用在一些点击请求的事件上,避免因为用户的多次点击向后端发送多次请求。
  • 函数节流是指规定一个单位时间,在这个单位时间内,只能有一次触发事件的回调函数执行,如果在同一个单位时间内某事件被触发多次,只有一次能生效。节流可以使用在 scroll 函数的事件监听上,通过事件节流来降低事件调用的频率。

防抖函数的应用场景:

  • 按钮提交场景:防⽌多次提交按钮,只执⾏最后提交的⼀次
  • 服务端验证场景:表单验证需要服务端配合,只执⾏⼀段连续的输⼊事件的最后⼀次,还有搜索联想词功能类似⽣存环境请⽤lodash.debounce

节流函数的适⽤场景:

  • 拖拽场景:固定时间内只执⾏⼀次,防⽌超⾼频次触发位置变动
  • 缩放场景:监控浏览器resize
  • 动画场景:避免短时间内多次触发动画引起性能问题

代码输出结果

function runAsync (x) {
  const p = new Promise(r => setTimeout(() => r(x, console.log(x)), 1000))
  return p
}
function runReject (x) {
  const p = new Promise((res, rej) => setTimeout(() => rej(`Error: ${x}`, console.log(x)), 1000 * x))
  return p
}
Promise.all([runAsync(1), runReject(4), runAsync(3), runReject(2)])
       .then(res =>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console.log(err))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如下:

// 1s后输出
1
3
// 2s后输出
2
Error: 2
// 4s后输出
4
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catch捕获到了第一个错误,在这道题目中最先的错误就是runReject(2)的结果。如果一组异步操作中有一个异常都不会进入.then()的第一个回调函数参数中。会被.then()的第二个回调函数捕获。

浏览器本地存储方式及使用场景

(1)Cookie

Cookie是最早被提出来的本地存储方式,在此之前,服务端是无法判断网络中的两个请求是否是同一用户发起的,为解决这个问题,Cookie就出现了。Cookie的大小只有4kb,它是一种纯文本文件,每次发起HTTP请求都会携带Cookie。

Cookie的特性:

  • Cookie一旦创建成功,名称就无法修改
  • Cookie是无法跨域名的,也就是说a域名和b域名下的cookie是无法共享的,这也是由Cookie的隐私安全性决定的,这样就能够阻止非法获取其他网站的Cookie
  • 每个域名下Cookie的数量不能超过20个,每个Cookie的大小不能超过4kb
  • 有安全问题,如果Cookie被拦截了,那就可获得session的所有信息,即使加密也于事无补,无需知道cookie的意义,只要转发cookie就能达到目的
  • Cookie在请求一个新的页面的时候都会被发送过去

如果需要域名之间跨域共享Cookie,有两种方法:

  1. 使用Nginx反向代理
  2. 在一个站点登陆之后,往其他网站写Cookie。服务端的Session存储到一个节点,Cookie存储sessionId

Cookie的使用场景:

  • 最常见的使用场景就是Cookie和session结合使用,我们将sessionId存储到Cookie中,每次发请求都会携带这个sessionId,这样服务端就知道是谁发起的请求,从而响应相应的信息。
  • 可以用来统计页面的点击次数
(2)LocalStorage

LocalStorage是HTML5新引入的特性,由于有的时候我们存储的信息较大,Cookie就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时候LocalStorage就派上用场了。

LocalStorage的优点:

  • 在大小方面,LocalStorage的大小一般为5MB,可以储存更多的信息
  • LocalStorage是持久储存,并不会随着页面的关闭而消失,除非主动清理,不然会永久存在
  • 仅储存在本地,不像Cookie那样每次HTTP请求都会被携带

LocalStorage的缺点:

  • 存在浏览器兼容问题,IE8以下版本的浏览器不支持
  • 如果浏览器设置为隐私模式,那我们将无法读取到LocalStorage
  • LocalStorage受到同源策略的限制,即端口、协议、主机地址有任何一个不相同,都不会访问

LocalStorage的常用API:

// 保存数据到 localStorage
localStorage.setItem('key', 'value');

// 从 localStorage 获取数据
let data = localStorage.getItem('key');

// 从 localStorage 删除保存的数据
localStorage.removeItem('key');

// 从 localStorage 删除所有保存的数据
localStorage.clear();

// 获取某个索引的Key
localStorage.key(index)
复制代码

LocalStorage的使用场景:

  • 有些网站有换肤的功能,这时候就可以将换肤的信息存储在本地的LocalStorage中,当需要换肤的时候,直接操作LocalStorage即可
  • 在网站中的用户浏览信息也会存储在LocalStorage中,还有网站的一些不常变动的个人信息等也可以存储在本地的LocalStorage中
(3)SessionStorage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都是在HTML5才提出来的存储方案,SessionStorage 主要用于临时保存同一窗口(或标签页)的数据,刷新页面时不会删除,关闭窗口或标签页之后将会删除这些数据。

SessionStorage与LocalStorage对比:

  •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都在本地进行数据存储
  • SessionStorage也有同源策略的限制,但是SessionStorage有一条更加严格的限制,SessionStorage只有在同一浏览器的同一窗口下才能够共享
  • LocalStorage和SessionStorage都不能被爬虫爬取

SessionStorage的常用API:

// 保存数据到 sessionStorage
sessionStorage.setItem('key', 'value');

// 从 sessionStorage 获取数据
let data = sessionStorage.getItem('key');

// 从 sessionStorage 删除保存的数据
sessionStorage.removeItem('key');

// 从 sessionStorage 删除所有保存的数据
sessionStorage.clear();

// 获取某个索引的Key
sessionStorage.key(index)
复制代码

SessionStorage的使用场景

  • 由于SessionStorage具有时效性,所以可以用来存储一些网站的游客登录的信息,还有临时的浏览记录的信息。当关闭网站之后,这些信息也就随之消除了。

协商缓存和强缓存的区别

(1)强缓存

使用强缓存策略时,如果缓存资源有效,则直接使用缓存资源,不必再向服务器发起请求。

强缓存策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设置,分别是 http 头信息中的 Expires 属性和 Cache-Control 属性。

(1)服务器通过在响应头中添加 Expires 属性,来指定资源的过期时间。在过期时间以内,该资源可以被缓存使用,不必再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这个时间是一个绝对时间,它是服务器的时间,因此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客户端的时间和服务器端的时间不一致,或者用户可以对客户端时间进行修改的情况,这样就可能会影响缓存命中的结果。

(2)Expires 是 http1.0 中的方式,因为它的一些缺点,在 HTTP 1.1 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头部属性就是 Cache-Control 属性,它提供了对资源的缓存的更精确的控制。它有很多不同的值,

Cache-Control可设置的字段:

  • public:设置了该字段值的资源表示可以被任何对象(包括:发送请求的客户端、代理服务器等等)缓存。这个字段值不常用,一般还是使用max-age=来精确控制;
  • private:设置了该字段值的资源只能被用户浏览器缓存,不允许任何代理服务器缓存。在实际开发当中,对于一些含有用户信息的HTML,通常都要设置这个字段值,避免代理服务器(CDN)缓存;
  • no-cache:设置了该字段需要先和服务端确认返回的资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资源未发生变化,则直接使用缓存好的资源;
  • no-store:设置了该字段表示禁止任何缓存,每次都会向服务端发起新的请求,拉取最新的资源;
  • max-age=:设置缓存的最大有效期,单位为秒;
  • s-maxage=:优先级高于max-age=,仅适用于共享缓存(CDN),优先级高于max-age或者Expires头;
  • max-stale[=]:设置了该字段表明客户端愿意接收已经过期的资源,但是不能超过给定的时间限制。

一般来说只需要设置其中一种方式就可以实现强缓存策略,当两种方式一起使用时,Cache-Control 的优先级要高于 Expires。

no-cache和no-store很容易混淆:

  • no-cache 是指先要和服务器确认是否有资源更新,在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没有强缓存,但是会有协商缓存;
  • no-store 是指不使用任何缓存,每次请求都直接从服务器获取资源。
(2)协商缓存

如果命中强制缓存,我们无需发起新的请求,直接使用缓存内容,如果没有命中强制缓存,如果设置了协商缓存,这个时候协商缓存就会发挥作用了。

上面已经说到了,命中协商缓存的条件有两个:

  • max-age=xxx 过期了
  • 值为no-store

使用协商缓存策略时,会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如果资源没有发生修改,则返回一个 304 状态,让浏览器使用本地的缓存副本。如果资源发生了修改,则返回修改后的资源。

协商缓存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设置,分别是 http 头信息中的EtagLast-Modified属性。

(1)服务器通过在响应头中添加 Last-Modified 属性来指出资源最后一次修改的时间,当浏览器下一次发起请求时,会在请求头中添加一个 If-Modified-Since 的属性,属性值为上一次资源返回时的 Last-Modified 的值。当请求发送到服务器后服务器会通过这个属性来和资源的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来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资源是否做了修改。如果资源没有修改,那么返回 304 状态,让客户端使用本地的缓存。如果资源已经被修改了,则返回修改后的资源。使用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 Last-Modified 标注的最后修改时间只能精确到秒级,如果某些文件在1秒钟以内,被修改多次的话,那么文件已将改变了但是 Last-Modified 却没有改变,这样会造成缓存命中的不准确。

(2)因为 Last-Modified 的这种可能发生的不准确性,http 中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 Etag 属性。服务器在返回资源的时候,在头信息中添加了 Etag 属性,这个属性是资源生成的唯一标识符,当资源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个值也会发生改变。在下一次资源请求时,浏览器会在请求头中添加一个 If-None-Match 属性,这个属性的值就是上次返回的资源的 Etag 的值。服务接收到请求后会根据这个值来和资源当前的 Etag 的值来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资源是否发生改变,是否需要返回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比 Last-Modified 的方式更加精确。

当 Last-Modified 和 Etag 属性同时出现的时候,Etag 的优先级更高。使用协商缓存的时候,服务器需要考虑负载平衡的问题,因此多个服务器上资源的 Last-Modified 应该保持一致,因为每个服务器上 Etag 的值都不一样,因此在考虑负载平衡时,最好不要设置 Etag 属性。

总结:

强缓存策略和协商缓存策略在缓存命中时都会直接使用本地的缓存副本,区别只在于协商缓存会向服务器发送一次请求。它们缓存不命中时,都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来获取资源。在实际的缓存机制中,强缓存策略和协商缓存策略是一起合作使用的。浏览器首先会根据请求的信息判断,强缓存是否命中,如果命中则直接使用资源。如果不命中则根据头信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使用协商缓存,如果协商缓存命中的话,则服务器不返回资源,浏览器直接使用本地资源的副本,如果协商缓存不命中,则浏览器返回最新的资源给浏览器。

进程与线程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进程和线程都是 CPU 工作时间片的一个描述:

  • 进程描述了 CPU 在运行指令及加载和保存上下文所需的时间,放在应用上来说就代表了一个程序。
  • 线程是进程中的更小单位,描述了执行一段指令所需的时间。

进程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线程是CPU调度的最小单位。

一个进程就是一个程序的运行实例。详细解释就是,启动一个程序的时候,操作系统会为该程序创建一块内存,用来存放代码、运行中的数据和一个执行任务的主线程,我们把这样的一个运行环境叫进程进程是运行在虚拟内存上的,虚拟内存是用来解决用户对硬件资源的无限需求和有限的硬件资源之间的矛盾的。从操作系统角度来看,虚拟内存即交换文件;从处理器角度看,虚拟内存即虚拟地址空间。

如果程序很多时,内存可能会不够,操作系统为每个进程提供一套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从而使得同一块物理内存在不同的进程中可以对应到不同或相同的虚拟地址,变相的增加了程序可以使用的内存。

进程和线程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个特点:

(1)进程中的任意一线程执行出错,都会导致整个进程的崩溃。

(2)线程之间共享进程中的数据。

(3)当一个进程关闭之后,操作系统会回收进程所占用的内存, 当一个进程退出时,操作系统会回收该进程所申请的所有资源;即使其中任意线程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内存泄漏,当进程退出时,这些内存也会被正确回收。

(4)进程之间的内容相互隔离。 进程隔离就是为了使操作系统中的进程互不干扰,每一个进程只能访问自己占有的数据,也就避免出现进程 A 写入数据到进程 B 的情况。正是因为进程之间的数据是严格隔离的,所以一个进程如果崩溃了,或者挂起了,是不会影响到其他进程的。如果进程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通信,这时候,就需要使用用于进程间通信的机制了。

Chrome浏览器的架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新的 Chrome 浏览器包括:

  • 1 个浏览器主进程
  • 1 个 GPU 进程
  • 1 个网络进程
  • 多个渲染进程
  • 多个插件进程

这些进程的功能:

  • 浏览器进程:主要负责界面显示、用户交互、子进程管理,同时提供存储等功能。
  • 渲染进程:核心任务是将 HTML、CSS 和 JavaScript 转换为用户可以与之交互的网页,排版引擎 Blink 和 JavaScript 引擎 V8 都是运行在该进程中,默认情况下,Chrome 会为每个 Tab 标签创建一个渲染进程。出于安全考虑,渲染进程都是运行在沙箱模式下。
  • GPU 进程:其实, GPU 的使用初衷是为了实现 3D CSS 的效果,只是随后网页、Chrome 的 UI 界面都选择采用 GPU 来绘制,这使得 GPU 成为浏览器普遍的需求。最后,Chrome 在其多进程架构上也引入了 GPU 进程。
  • 网络进程:主要负责页面的网络资源加载,之前是作为一个模块运行在浏览器进程里面的,直至最近才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进程。
  • 插件进程:主要是负责插件的运行,因插件易崩溃,所以需要通过插件进程来隔离,以保证插件进程崩溃不会对浏览器和页面造成影响。

所以,打开一个网页,最少需要四个进程:1 个网络进程、1 个浏览器进程、1 个 GPU 进程以及 1 个渲染进程。如果打开的页面有运行插件的话,还需要再加上 1 个插件进程。

虽然多进程模型提升了浏览器的稳定性、流畅性和安全性,但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 更高的资源占用:因为每个进程都会包含公共基础结构的副本(如 JavaScript 运行环境),这就意味着浏览器会消耗更多的内存资源。
  • 更复杂的体系架构:浏览器各模块之间耦合性高、扩展性差等问题,会导致现在的架构已经很难适应新的需求了。

如何⽤webpack来优化前端性能?

⽤webpack优化前端性能是指优化webpack的输出结果,让打包的最终结果在浏览器运⾏快速⾼效。

  • 压缩代码:删除多余的代码、注释、简化代码的写法等等⽅式。可以利⽤webpack的 UglifyJsPlugin 和 ParallelUglifyPlugin 来压缩JS⽂件, 利⽤ cssnano (css-loader?minimize)来压缩css
  • 利⽤CDN加速: 在构建过程中,将引⽤的静态资源路径修改为CDN上对应的路径。可以利⽤webpack对于 output 参数和各loader的 publicPath 参数来修改资源路径
  • Tree Shaking: 将代码中永远不会⾛到的⽚段删除掉。可以通过在启动webpack时追加参数 --optimize-minimize 来实现
  • Code Splitting: 将代码按路由维度或者组件分块(chunk),这样做到按需加载,同时可以充分利⽤浏览器缓存
  • 提取公共第三⽅库: SplitChunksPlugin插件来进⾏公共模块抽取,利⽤浏览器缓存可以⻓期缓存这些⽆需频繁变动的公共代码

实现动画效果的方法比较多,Javascript 中可以通过定时器 setTimeout 来实现,CSS3 中可以使用 transition 和 animation 来实现,HTML5 中的 canvas 也可以实现。除此之外,HTML5 提供一个专门用于请求动画的API,那就是 requestAnimationFrame,顾名思义就是请求动画帧

MDN对该方法的描述:

window.requestAnimationFrame() 告诉浏览器——你希望执行一个动画,并且要求浏览器在下次重绘之前调用指定的回调函数更新动画。该方法需要传入一个回调函数作为参数,该回调函数会在浏览器下一次重绘之前执行。

语法: window.requestAnimationFrame(callback); 其中,callback是下一次重绘之前更新动画帧所调用的函数(即上面所说的回调函数)。该回调函数会被传入DOMHighResTimeStamp参数,它表示requestAnimationFrame() 开始去执行回调函数的时刻。该方法属于宏任务,所以会在执行完微任务之后再去执行。

取消动画: 使用cancelAnimationFrame()来取消执行动画,该方法接收一个参数——requestAnimationFrame默认返回的id,只需要传入这个id就可以取消动画了。

优势:

  • CPU节能:使用SetTinterval 实现的动画,当页面被隐藏或最小化时,SetTinterval 仍然在后台执行动画任务,由于此时页面处于不可见或不可用状态,刷新动画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是浪费CPU资源。而RequestAnimationFrame则完全不同,当页面处理未激活的状态下,该页面的屏幕刷新任务也会被系统暂停,因此跟着系统走的RequestAnimationFrame也会停止渲染,当页面被激活时,动画就从上次停留的地方继续执行,有效节省了CPU开销。
  • 函数节流:在高频率事件( resize, scroll 等)中,为了防止在一个刷新间隔内发生多次函数执行,RequestAnimationFrame可保证每个刷新间隔内,函数只被执行一次,这样既能保证流畅性,也能更好的节省函数执行的开销,一个刷新间隔内函数执行多次时没有意义的,因为多数显示器每16.7ms刷新一次,多次绘制并不会在屏幕上体现出来。
  • 减少DOM操作:requestAnimationFrame 会把每一帧中的所有DOM操作集中起来,在一次重绘或回流中就完成,并且重绘或回流的时间间隔紧紧跟随浏览器的刷新频率,一般来说,这个频率为每秒60帧。

setTimeout执行动画的缺点:它通过设定间隔时间来不断改变图像位置,达到动画效果。但是容易出现卡顿、抖动的现象;原因是:

  • settimeout任务被放入异步队列,只有当主线程任务执行完后才会执行队列中的任务,因此实际执行时间总是比设定时间要晚;
  • settimeout的固定时间间隔不一定与屏幕刷新间隔时间相同,会引起丢帧。

事件是如何实现的?

基于发布订阅模式,就是在浏览器加载的时候会读取事件相关的代码,但是只有实际等到具体的事件触发的时候才会执行。

比如点击按钮,这是个事件(Event),而负责处理事件的代码段通常被称为事件处理程序(Event Handler),也就是「启动对话框的显示」这个动作。

在 Web 端,我们常见的就是 DOM 事件:

  • DOM0 级事件,直接在 html 元素上绑定 on-event,比如 onclick,取消的话,dom.onclick = null,同一个事件只能有一个处理程序,后面的会覆盖前面的。
  • DOM2 级事件,通过 addEventListener 注册事件,通过 removeEventListener 来删除事件,一个事件可以有多个事件处理程序,按顺序执行,捕获事件和冒泡事件
  • DOM3级事件,增加了事件类型,比如 UI 事件,焦点事件,鼠标事件

将虚拟 Dom 转化为真实 Dom

题目描述:JSON 格式的虚拟 Dom 怎么转换成真实 Dom

{
  tag: 'DIV',
  attrs:{
  id:'app'
  },
  children: [
    {
      tag: 'SPAN',
      children: [
        { tag: 'A', children: [] }
      ]
    },
    {
      tag: 'SPAN',
      children: [
        { tag: 'A', children: [] },
        { tag: 'A', children: [] }
      ]
    }
  ]
}
把上诉虚拟Dom转化成下方真实Dom
<div id="app">
  <span>
    <a></a>
  </span>
  <span>
    <a></a>
    <a></a>
  </span>
</div>

复制代码

实现代码如下:

// 真正的渲染函数
function _render(vnode) {
  // 如果是数字类型转化为字符串
  if (typeof vnode === "number") {
    vnode = String(vnode);
  }
  // 字符串类型直接就是文本节点
  if (typeof vnode === "string") {
    return document.createTextNode(vnode);
  }
  // 普通DOM
  const dom = document.createElement(vnode.tag);
  if (vnode.attrs) {
    // 遍历属性
    Object.keys(vnode.attrs).forEach((key) => {
      const value = vnode.attrs[key];
      dom.setAttribute(key, value);
    });
  }
  // 子数组进行递归操作
  vnode.children.forEach((child) => dom.appendChild(_render(child)));
  return dom;
}
复制代码

Promise 以及相关方法的实现

题目描述:手写 Promise 以及 Promise.all Promise.race 的实现

实现代码如下:

class Mypromise {
  constructor(fn) {
    // 表示状态
    this.state = "pending";
    // 表示then注册的成功函数
    this.successFun = [];
    // 表示then注册的失败函数
    this.failFun = [];

    let resolve = (val) => {
      // 保持状态改变不可变(resolve和reject只准触发一种)
      if (this.state !== "pending") return;

      // 成功触发时机  改变状态 同时执行在then注册的回调事件
      this.state = "success";
      // 为了保证then事件先注册(主要是考虑在promise里面写同步代码) promise规范 这里为模拟异步
      setTimeout(() => {
        // 执行当前事件里面所有的注册函数
        this.successFun.forEach((item) => item.call(this, val));
      });
    };

    let reject = (err) => {
      if (this.state !== "pending") return;
      // 失败触发时机  改变状态 同时执行在then注册的回调事件
      this.state = "fail";
      // 为了保证then事件先注册(主要是考虑在promise里面写同步代码) promise规范 这里模拟异步
      setTimeout(() => {
        this.failFun.forEach((item) => item.call(this, err));
      });
    };
    // 调用函数
    try {
      fn(resolve, reject);
    } catch (error) {
      reject(error);
    }
  }

  // 实例方法 then

  then(resolveCallback, rejectCallback) {
    // 判断回调是否是函数
    resolveCallback =
      typeof resolveCallback !== "function" ? (v) => v : resolveCallback;
    rejectCallback =
      typeof rejectCallback !== "function"
        ? (err) => {
            throw err;
          }
        : rejectCallback;
    // 为了保持链式调用  继续返回promise
    return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将回调注册到successFun事件集合里面去
      this.successFun.push((val) => {
        try {
          //    执行回调函数
          let x = resolveCallback(val);
          //(最难的一点)
          // 如果回调函数结果是普通值 那么就resolve出去给下一个then链式调用  如果是一个promise对象(代表又是一个异步) 那么调用x的then方法 将resolve和reject传进去 等到x内部的异步 执行完毕的时候(状态完成)就会自动执行传入的resolve 这样就控制了链式调用的顺序
          x instanceof Mypromise ? x.then(resolve, reject) : resolve(x);
        } catch (error) {
          reject(error);
        }
      });

      this.failFun.push((val) => {
        try {
          //    执行回调函数
          let x = rejectCallback(val);
          x instanceof Mypromise ? x.then(resolve, reject) : reject(x);
        } catch (error) {
          reject(error);
        }
      });
    });
  }
  //静态方法
  static all(promiseArr) {
    let result = [];
    //声明一个计数器 每一个promise返回就加一
    let count = 0;
    return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for (let i = 0; i < promiseArr.length; i++) {
      //这里用 Promise.resolve包装一下 防止不是Promise类型传进来
        Promise.resolve(promiseArr[i]).then(
          (res) => {
            //这里不能直接push数组  因为要控制顺序一一对应(感谢评论区指正)
            result[i] = res;
            count++;
            //只有全部的promise执行成功之后才resolve出去
            if (count === promiseArr.length) {
              resolve(result);
            }
          },
          (err) => {
            reject(err);
          }
        );
      }
    });
  }
  //静态方法
  static race(promiseArr) {
    return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for (let i = 0; i < promiseArr.length; i++) {
        Promise.resolve(promiseArr[i]).then(
          (res) => {
            //promise数组只要有任何一个promise 状态变更  就可以返回
            resolve(res);
          },
          (err) => {
            reject(err);
          }
        );
      }
    });
  }
}

// 使用
// let promise1 =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setTimeout(() => {
//     resolve(123);
//   }, 2000);
// });
// let promise2 =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setTimeout(() => {
//     resolve(1234);
//   }, 1000);
// });

// Mypromise.all([promise1,promise2]).then(res=>{
//   console.log(res);
// })

// Mypromise.race([promise1, promise2]).then(res => {
//   console.log(res);
// });

// promise1
//   .then(
//     res => {
//       console.log(res); //过两秒输出123
//       return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setTimeout(() => {
//           resolve("success");
//         }, 1000);
//       });
//     },
//     err => {
//       console.log(err);
//     }
//   )
//   .then(
//     res => {
//       console.log(res); //再过一秒输出success
//     },
//     err => {
//       console.log(err);
//     }
//   );
复制代码

扩展思考:如何取消 promise

Promise.race()方法可以用来竞争 Promise
可以借助这个特性 自己包装一个 空的 Promise 与要发起的 Promise 来实现

function wrap(pro) {
  let obj = {};
  // 构造一个新的promise用来竞争
  le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obj.resolve = resolve;
    obj.reject = reject;
  });

  obj.promise = Promise.race([p1, pro]);
  return obj;
}

let testPro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123);
  }, 1000);
});

let wrapPro = wrap(testPro);
wrapPro.promis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wrapPro.resolve("被拦截了");
复制代码

对事件循环的理解

因为 js 是单线程运行的,在代码执行时,通过将不同函数的执行上下文压入执行栈中来保证代码的有序执行。在执行同步代码时,如果遇到异步事件,js 引擎并不会一直等待其返回结果,而是会将这个事件挂起,继续执行执行栈中的其他任务。当异步事件执行完毕后,再将异步事件对应的回调加入到一个任务队列中等待执行。任务队列可以分为宏任务队列和微任务队列,当当前执行栈中的事件执行完毕后,js 引擎首先会判断微任务队列中是否有任务可以执行,如果有就将微任务队首的事件压入栈中执行。当微任务队列中的任务都执行完成后再去执行宏任务队列中的任务。

Event Loop 执行顺序如下所示:

  • 首先执行同步代码,这属于宏任务
  • 当执行完所有同步代码后,执行栈为空,查询是否有异步代码需要执行
  • 执行所有微任务
  • 当执行完所有微任务后,如有必要会渲染页面
  • 然后开始下一轮 Event Loop,执行宏任务中的异步代码

代码输出结果

var x = 3;
var y = 4;
var obj = {
    x: 1,
    y: 6,
    getX: function() {
        var x = 5;
        return function() {
            return this.x;
        }();
    },
    getY: function() {
        var y = 7;
        return this.y;
    }
}
console.log(obj.getX()) // 3
console.log(obj.getY()) // 6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3 6

解析:

  1. 我们知道,匿名函数的this是指向全局对象的,所以this指向window,会打印出3;
  2. getY是由obj调用的,所以其this指向的是obj对象,会打印出6。

为什么函数的 arguments 参数是类数组而不是数组?如何遍历类数组?

arguments是一个对象,它的属性是从 0 开始依次递增的数字,还有calleelength等属性,与数组相似;但是它却没有数组常见的方法属性,如forEach, reduce等,所以叫它们类数组。

要遍历类数组,有三个方法:

(1)将数组的方法应用到类数组上,这时候就可以使用callapply方法,如:

function foo(){ 
  Array.prototype.forEach.call(arguments, a => console.log(a))
}
复制代码

(2)使用Array.from方法将类数组转化成数组:

function foo(){ 
  const arrArgs = Array.from(arguments) 
  arrArgs.forEach(a => console.log(a))
}
复制代码

(3)使用展开运算符将类数组转化成数组

function foo(){ 
    const arrArgs = [...arguments] 
    arrArgs.forEach(a => console.log(a)) 
}
复制代码

实现函数原型方法

call

使用一个指定的 this 值和一个或多个参数来调用一个函数。

实现要点:

  • this 可能传入 null;
  • 传入不固定个数的参数;
  • 函数可能有返回值;
Function.prototype.call2 = function (context) {
    var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context.fn = this;

    var args = [];
    for(var i = 1, len = arguments.length; i < len; i++) {
        args.push('arguments[' + i + ']');
    }

    var result = eval('context.fn(' + args +')');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复制代码

apply

apply 和 call 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 call 是传入不固定个数的参数,而 apply 是传入一个数组。

实现要点:

  • this 可能传入 null;
  • 传入一个数组;
  • 函数可能有返回值;
Function.prototype.apply2 = function (context, arr) {
    var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context.fn = this;

    var result;
    if (!arr) {
        result = context.fn();
    } else {
        var args = [];
        for (var i = 0, len = arr.length; i < len; i++) {
            args.push('arr[' + i + ']');
        }
        result = eval('context.fn(' + args + ')')
    }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复制代码

bind

bind 方法会创建一个新的函数,在 bind() 被调用时,这个新函数的 this 被指定为 bind() 的第一个参数,而其余参数将作为新函数的参数,供调用时使用。

实现要点:

  • bind() 除了 this 外,还可传入多个参数;
  • bing 创建的新函数可能传入多个参数;
  • 新函数可能被当做构造函数调用;
  • 函数可能有返回值;
Function.prototype.bind2 = function (context) {
    var self = this;
    var args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guments, 1);

    var fNOP = function () {};

    var fBound = function () {
        var bindArgs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guments);
        return self.apply(this instanceof fNOP ? this : context, args.concat(bindArgs));
    }

    fNOP.prototype = this.prototype;
    fBound.prototype = new fNOP();
    return fBound;
}
复制代码

实现 new 关键字

new 运算符用来创建用户自定义的对象类型的实例或者具有构造函数的内置对象的实例。

实现要点:

  • new 会产生一个新对象;
  • 新对象需要能够访问到构造函数的属性,所以需要重新指定它的原型;
  • 构造函数可能会显示返回;
function objectFactory() {
    var obj = new Object()
    Constructor = [].shift.call(arguments);
    obj.__proto__ = Constructor.prototype;
    var ret = Constructor.apply(obj, arguments);

    // ret || obj 这里这么写考虑了构造函数显示返回 null 的情况
    return typeof ret === 'object' ? ret || obj : obj;
};
复制代码

使用: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let p = objectFactory(person, '布兰', 12)
console.log(p)  // { name: '布兰', age: 12 }
复制代码

实现 instanceof 关键字

instanceof 就是判断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属性是否出现在实例的原型链上。

function instanceOf(left, right) {
    let proto = left.__proto__
    while (true) {
        if (proto === null) return false
        if (proto === right.prototype) {
            return true
        }
        proto = proto.__proto__
    }
}
复制代码

上面的 left.proto 这种写法可以换成 Object.getPrototypeOf(left)。

实现 Object.create

Object.create()方法创建一个新对象,使用现有的对象来提供新创建的对象的__proto__。

Object.create2 = function(proto, propertyObject = undefined) {
    if (typeof proto !== 'object' && typeof proto !== 'function') {
        throw new TypeError('Object prototype may only be an Object or null.')
    if (propertyObject == null) {
        new TypeError('Cannot convert undefined or null to object')
    }
    function F() {}
    F.prototype = proto
    const obj = new F()
    if (propertyObject != undefined) {
        Object.defineProperties(obj, propertyObject)
    }
    if (proto === null) {
        // 创建一个没有原型对象的对象,Object.create(null)
        obj.__proto__ = null
    }
    return obj
}
复制代码

实现 Object.assign

Object.assign2 = function(target, ...source) {
    if (target == null) {
        throw new TypeError('Cannot convert undefined or null to object')
    }
    let ret = Object(target) 
    source.forEach(function(obj) {
        if (obj != null) {
            for (let key in obj) {
                if (obj.hasOwnProperty(key)) {
                    ret[key] = obj[key]
                }
            }
        }
    })
    return ret
}
复制代码

实现 JSON.stringify

JSON.stringify([, replacer [, space]) 方法是将一个 JavaScript 值(对象或者数组)转换为一个 JSON 字符串。此处模拟实现,不考虑可选的第二个参数 replacer 和第三个参数 space

  1. 基本数据类型:
  • undefined 转换之后仍是 undefined(类型也是 undefined)
  • boolean 值转换之后是字符串 “false”/“true”
  • number 类型(除了 NaN 和 Infinity)转换之后是字符串类型的数值
  • symbol 转换之后是 undefined
  • null 转换之后是字符串 “null”
  • string 转换之后仍是string
  • NaN 和 Infinity 转换之后是字符串 “null”
  1. 函数类型:转换之后是 undefined
  2. 如果是对象类型(非函数)
  • 如果是一个数组:如果属性值中出现了 undefined、任意的函数以及 symbol,转换成字符串 “null” ;
  • 如果是 RegExp 对象:返回 {} (类型是 string);
  • 如果是 Date 对象,返回 Date 的 toJSON 字符串值;
  • 如果是普通对象;
  • 如果有 toJSON() 方法,那么序列化 toJSON() 的返回值。
  • 如果属性值中出现了 undefined、任意的函数以及 symbol 值,忽略。
  • 所有以 symbol 为属性键的属性都会被完全忽略掉。
  1. 对包含循环引用的对象(对象之间相互引用,形成无限循环)执行此方法,会抛出错误。
function jsonStringify(data) {
    let dataType = typeof data;

    if (dataType !== 'object') {
        let result = data;
        //data 可能是 string/number/null/undefined/boolean
        if (Number.isNaN(data) || data === Infinity) {
            //NaN 和 Infinity 序列化返回 "null"
            result = "null";
        } else if (dataType === 'function' || dataType === 'undefined' || dataType === 'symbol') {
            //function 、undefined 、symbol 序列化返回 undefined
            return undefined;
        } else if (dataType === 'string') {
            result = '"' + data + '"';
        }
        //boolean 返回 String()
        return String(result);
    } else if (dataType === 'object') {
        if (data === null) {
            return "null"
        } else if (data.toJSON && typeof data.toJSON === 'function') {
            return jsonStringify(data.toJSON());
        } else if (data instanceof Array) {
            let result = [];
            //如果是数组
            //toJSON 方法可以存在于原型链中
            data.forEach((item, index) => {
                if (typeof item === 'undefined' || typeof item === 'function' || typeof item === 'symbol') {
                    result[index] = "null";
                } else {
                    result[index] = jsonStringify(item);
                }
            });
            result = "[" + result + "]";
            return result.replace(/'/g, '"');

        } else {
            //普通对象
            /**             * 循环引用抛错(暂未检测,循环引用时,堆栈溢出)             * symbol key 忽略             * undefined、函数、symbol 为属性值,被忽略             */
            let result = [];
            Object.keys(data).forEach((item, index) => {
                if (typeof item !== 'symbol') {
                    //key 如果是symbol对象,忽略
                    if (data[item] !== undefined && typeof data[item] !== 'function'
                        && typeof data[item] !== 'symbol') {
                        //键值如果是 undefined、函数、symbol 为属性值,忽略
                        result.push('"' + item + '"' + ":" + jsonStringify(data[item]));
                    }
                }
            });
            return ("{" + result + "}").replace(/'/g, '"');
        }
    }
}
复制代码

实现 JSON.parse

介绍 2 种方法实现:

  • eval 实现;
  • new Function 实现;

eval 实现

第一种方式最简单,也最直观,就是直接调用 eval,代码如下:

var json = '{"a":"1", "b":2}';
var obj = eval("(" + json + ")");  // obj 就是 json 反序列化之后得到的对象
复制代码

但是直接调用 eval 会存在安全问题,如果数据中可能不是 json 数据,而是可执行的 JavaScript 代码,那很可能会造成 XSS 攻击。因此,在调用 eval 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

var rx_one = /^[\],:{}\s]*$/;
var rx_two = /\\(?:["\\\/bfnrt]|u[0-9a-fA-F]{4})/g;
var rx_three = /"[^"\\\n\r]*"|true|false|null|-?\d+(?:\.\d*)?(?:[eE][+\-]?\d+)?/g;
var rx_four = /(?:^|:|,)(?:\s*\[)+/g;

if (
    rx_one.test(
        json.replace(rx_two, "@")
            .replace(rx_three, "]")
            .replace(rx_four, "")
    )
) {
    var obj = eval("(" +json + ")");
}
复制代码

new Function 实现

Function 与 eval 有相同的字符串参数特性。

var json = '{"name":"小姐姐", "age":20}';
var obj = (new Function('return ' + json))();
复制代码

实现 Promise

实现 Promise 需要完全读懂 Promise A+ 规范,不过从总体的实现上看,有如下几个点需要考虑到:

  • then 需要支持链式调用,所以得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 处理异步问题,所以得先用 onResolvedCallbacks 和 onRejectedCallbacks 分别把成功和失败的回调存起来;
  • 为了让链式调用正常进行下去,需要判断 onFulfilled 和 onRejected 的类型;
  • onFulfilled 和 onRejected 需要被异步调用,这里用 setTimeout 模拟异步;
  • 处理 Promise 的 resolve;
const PENDING = 'pending';
const FULFILLED = 'fulfilled';
const REJECTED = 'rejected';

class Promise {
    constructor(executor) {
        this.status = PENDING;
        this.value = undefined;
        this.reason = undefined;
        this.onResolvedCallbacks = [];
        this.onRejectedCallbacks = [];

        let resolve = (value) = > {
            if (this.status === PENDING) {
                this.status = FULFILLED;
                this.value = value;
                this.onResolvedCallbacks.forEach((fn) = > fn());
            }
        };

        let reject = (reason) = > {
            if (this.status === PENDING) {
                this.status = REJECTED;
                this.reason = reason;
                this.onRejectedCallbacks.forEach((fn) = > fn());
            }
        };

        try {
            executor(resolve, reject);
        } catch (error) {
            reject(error);
        }
    }

    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
        // 解决 onFufilled,onRejected 没有传值的问题
        onFulfilled = typeof onFulfilled === "function" ? onFulfilled : (v) = > v;
        // 因为错误的值要让后面访问到,所以这里也要抛出错误,不然会在之后 then 的 resolve 中捕获
        onRejected = typeof onRejected === "function" ? onRejected : (err) = > {
            throw err;
        };
        // 每次调用 then 都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le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if (this.status === FULFILLED) {
                //Promise/A+ 2.2.4 --- setTimeout
                setTimeout(() = > {
                    try {
                        let x = onFulfilled(this.value);
                        // x可能是一个proimise
                        resolvePromis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e) {
                        reject(e);
                    }
                }, 0);
            }

            if (this.status === REJECTED) {
                //Promise/A+ 2.2.3
                setTimeout(() = > {
                    try {
                        let x = onRejected(this.reason);
                        resolvePromis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e) {
                        reject(e);
                    }
                }, 0);
            }

            if (this.status === PENDING) {
                this.onResolvedCallbacks.push(() = > {
                    setTimeout(() = > {
                        try {
                            let x = onFulfilled(this.value);
                            resolvePromis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e) {
                            reject(e);
                        }
                    }, 0);
                });

                this.onRejectedCallbacks.push(() = > {
                    setTimeout(() = > {
                        try {
                            let x = onRejected(this.reason);
                            resolvePromis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e) {
                            reject(e);
                        }
                    }, 0);
                });
            }
        });

        return promise2;
    }
}
const resolvePromise = (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 {
    // 自己等待自己完成是错误的实现,用一个类型错误,结束掉 promise  Promise/A+ 2.3.1
    if (promise2 === x) {
        return reject(
            new TypeError("Chaining cycle detected for promise #<Promise>"));
    }
    // Promise/A+ 2.3.3.3.3 只能调用一次
    let called;
    // 后续的条件要严格判断 保证代码能和别的库一起使用
    if ((typeof x === "object" && x != null) || typeof x === "function") {
        try {
            // 为了判断 resolve 过的就不用再 reject 了(比如 reject 和 resolve 同时调用的时候)  Promise/A+ 2.3.3.1
            let then = x.then;
            if (typeof then === "function") {
            // 不要写成 x.then,直接 then.call 就可以了 因为 x.then 会再次取值,Object.defineProperty  Promise/A+ 2.3.3.3
                then.call(
                    x, (y) = > {
                        // 根据 promise 的状态决定是成功还是失败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 递归解析的过程(因为可能 promise 中还有 promise) Promise/A+ 2.3.3.3.1
                        resolvePromise(promise2, y, resolve, reject);
                    }, (r) = > {
                        // 只要失败就失败 Promise/A+ 2.3.3.3.2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reject(r);
                    });
            } else {
                // 如果 x.then 是个普通值就直接返回 resolve 作为结果  Promise/A+ 2.3.3.4
                resolve(x);
            }
        } catch (e) {
            // Promise/A+ 2.3.3.2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reject(e);
        }
    } else {
        // 如果 x 是个普通值就直接返回 resolve 作为结果  Promise/A+ 2.3.4
        resolve(x);
    }
};
复制代码

Promise 写完之后可以通过 promises-aplus-tests 这个包对我们写的代码进行测试,看是否符合 A+ 规范。不过测试前还得加一段代码:

// promise.js
// 这里是上面写的 Promise 全部代码
Promise.defer = Promise.deferred = function () {
    let dfd = {}
    dfd.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dfd.resolve = resolve;
        dfd.reject = reject;
    });
    return dfd;
}
module.exports = Promise;

复制代码

全局安装:

npm i promises-aplus-tests -g
复制代码

终端下执行验证命令:

promises-aplus-tests promise.js
复制代码

上面写的代码可以顺利通过全部 872 个测试用例。

Promise.resolve

Promsie.resolve(value) 可以将任何值转成值为 value 状态是 fulfilled 的 Promise,但如果传入的值本身是 Promise 则会原样返回它。

Promise.resolve = function(value) {
    // 如果是 Promsie,则直接输出它
    if(value instanceof Promise){
        return value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resolve(value))
}
复制代码

Promise.reject

和 Promise.resolve() 类似,Promise.reject() 会实例化一个 rejected 状态的 Promise。但与 Promise.resolve() 不同的是,如果给 Promise.reject() 传递一个 Promise 对象,则这个对象会成为新 Promise 的值。

Promise.reject = function(reaso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reject(reason))
}
复制代码

Promise.all

Promise.all 的规则是这样的:

  • 传入的所有 Promsie 都是 fulfilled,则返回由他们的值组成的,状态为 fulfilled 的新 Promise;
  • 只要有一个 Promise 是 rejected,则返回 rejected 状态的新 Promsie,且它的值是第一个 rejected 的 Promise 的值;
  • 只要有一个 Promise 是 pending,则返回一个 pending 状态的新 Promise;
Promise.all = function(promiseArr) {
    let index = 0, result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promiseArr.forEach((p, i) => {
            Promise.resolve(p).then(val => {
                index++
                result[i] = val
                if (index === promiseArr.length) {
                    resolve(result)
                }
            }, err => {
                reject(err)
            })
        })
    })
}
复制代码

Promise.race

Promise.race 会返回一个由所有可迭代实例中第一个 fulfilled 或 rejected 的实例包装后的新实例。

Promise.race = function(promiseArr)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promiseArr.forEach(p => {
            Promise.resolve(p).then(val => {
                resolve(val)
            }, err => {
                rejecte(err)
            })
        })
    })
}
复制代码

Promise.allSettled

Promise.allSettled 的规则是这样:

  • 所有 Promise 的状态都变化了,那么新返回一个状态是 fulfilled 的 Promise,且它的值是一个数组,数组的每项由所有 Promise 的值和状态组成的对象;
  • 如果有一个是 pending 的 Promise,则返回一个状态是 pending 的新实例;
Promise.allSettled = function(promiseArr) {
    let result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promiseArr.forEach((p, i) => {
            Promise.resolve(p).then(val => {
                result.push({
                    status: 'fulfilled',
                    value: val
                })
                if (result.length === promiseArr.length) {
                    resolve(result) 
                }
            }, err => {
                result.push({
                    status: 'rejected',
                    reason: err
                })
                if (result.length === promiseArr.length) {
                    resolve(result) 
                }
            })
        })  
    })   
}
复制代码

Promise.any

Promise.any 的规则是这样:

  • 空数组或者所有 Promise 都是 rejected,则返回状态是 rejected 的新 Promsie,且值为 AggregateError 的错误;
  • 只要有一个是 fulfilled 状态的,则返回第一个是 fulfilled 的新实例;
  • 其他情况都会返回一个 pending 的新实例;
Promise.any = function(promiseArr) {
    let index = 0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if (promiseArr.length === 0) return 
        promiseArr.forEach((p, i) => {
            Promise.resolve(p).then(val => {
                resolve(val)

            }, err => {
                index++
                if (index === promiseArr.length) {
                  reject(new AggregateError('All promises were rejected'))
                }
            })
        })
    })
}
复制代码

行内元素有哪些?块级元素有哪些? 空(void)元素有那些?

  • 行内元素有:a b span img input select strong
  • 块级元素有:div ul ol li dl dt dd h1 h2 h3 h4 h5 h6 p

空元素,即没有内容的HTML元素。空元素是在开始标签中关闭的,也就是空元素没有闭合标签:

  • 常见的有:<br><hr><img><input><link><meta>
  • 鲜见的有:<area><base><col><colgroup><command><embed><keygen><param><source><track><wbr>

TCP的流量控制机制

一般来说,流量控制就是为了让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TCP采用大小可变的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窗口大小的单位是字节。这里说的窗口大小其实就是每次传输的数据大小。

  • 当一个连接建立时,连接的每一端分配一个缓冲区来保存输入的数据,并将缓冲区的大小发送给另一端。
  • 当数据到达时,接收方发送确认,其中包含了自己剩余的缓冲区大小。(剩余的缓冲区空间的大小被称为窗口,指出窗口大小的通知称为窗口通告 。接收方在发送的每一确认中都含有一个窗口通告。)
  • 如果接收方应用程序读数据的速度能够与数据到达的速度一样快,接收方将在每一确认中发送一个正的窗口通告。
  • 如果发送方操作的速度快于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最终将充满接收方的缓冲区,导致接收方通告一个零窗口 。发送方收到一个零窗口通告时,必须停止发送,直到接收方重新通告一个正的窗口。

Vuex有哪些基本属性?为什么 Vuex 的 mutation 中不能做异步操作?

有五种,分别是 State、 Getter、Mutation 、Action、 Module
1、state => 基本数据(数据源存放地)
2、getters => 从基本数据派生出来的数据
3、mutations => 提交更改数据的方法,同步
4、actions => 像一个装饰器,包裹mutations,使之可以异步。
5、modules => 模块化Vuex

1、Vuex中所有的状态更新的唯一途径都是mutation,异步操作通过 Action 来提交 mutation实现,这样可以方便地跟踪每一个状态的变化,从而能够实现一些工具帮助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应用。
2、每个mutation执行完成后都会对应到一个新的状态变更,这样devtools就可以打个快照存下来,然后就可以实现 time-travel 了。如果mutation支持异步操作,就没有办法知道状态是何时更新的,无法很好的进行状态的追踪,给调试带来困难。
复制代码

数据类型判断

typeof 可以正确识别:Undefined、Boolean、Number、String、Symbol、Function 等类型的数据,但是对于其他的都会认为是 object,比如 Null、Date 等,所以通过 typeof 来判断数据类型会不准确。但是可以使用 Object.prototype.toString 实现。

function typeOf(obj) {
-   let res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obj).split(' ')[1]
-   res = res.substring(0, res.length - 1).toLowerCase()
-   return res
// 更好的写法
+   return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obj).slice(8, -1).toLowerCase()
}
typeOf([])        // 'array'
typeOf({})        // 'object'
typeOf(new Date)  // 'date'
复制代码

僵尸进程和孤儿进程是什么?

  • 孤儿进程:父进程退出了,而它的一个或多个进程还在运行,那这些子进程都会成为孤儿进程。孤儿进程将被init进程(进程号为1)所收养,并由init进程对它们完成状态收集工作。
  • 僵尸进程:子进程比父进程先结束,而父进程又没有释放子进程占用的资源,那么子进程的进程描述符仍然保存在系统中,这种进程称之为僵死进程。

代码输出结果

function Foo(){
    Foo.a = function(){
        console.log(1);
    }
    this.a = function(){
        console.log(2)
    }
}

Foo.prototype.a = function(){
    console.log(3);
}

Foo.a = function(){
    console.log(4);
}

Foo.a();
let obj = new Foo();
obj.a();
Foo.a();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4 2 1

解析:

  1. Foo.a() 这个是调用 Foo 函数的静态方法 a,虽然 Foo 中有优先级更高的属性方法 a,但 Foo 此时没有被调用,所以此时输出 Foo 的静态方法 a 的结果:4
  2. let obj = new Foo(); 使用了 new 方法调用了函数,返回了函数实例对象,此时 Foo 函数内部的属性方法初始化,原型链建立。
  3. obj.a() ; 调用 obj 实例上的方法 a,该实例上目前有两个 a 方法:一个是内部属性方法,另一个是原型上的方法。当这两者都存在时,首先查找 ownProperty ,如果没有才去原型链上找,所以调用实例上的 a 输出:2
  4. Foo.a() ; 根据第2步可知 Foo 函数内部的属性方法已初始化,覆盖了同名的静态方法,所以输出:1

什么是尾调用,使用尾调用有什么好处?

尾调用指的是函数的最后一步调用另一个函数。代码执行是基于执行栈的,所以当在一个函数里调用另一个函数时,会保留当前的执行上下文,然后再新建另外一个执行上下文加入栈中。使用尾调用的话,因为已经是函数的最后一步,所以这时可以不必再保留当前的执行上下文,从而节省了内存,这就是尾调用优化。但是 ES6 的尾调用优化只在严格模式下开启,正常模式是无效的。

事件总线(发布订阅模式)

class EventEmitter {
    constructor() {
        this.cache = {}
    }
    on(name, fn) {
        if (this.cache[name]) {
            this.cache[name].push(fn)
        } else {
            this.cache[name] = [fn]
        }
    }
    off(name, fn) {
        let tasks = this.cache[name]
        if (tasks) {
            const index = tasks.findIndex(f => f === fn || f.callback === fn)
            if (index >= 0) {
                tasks.splice(index, 1)
            }
        }
    }
    emit(name, once = false, ...args) {
        if (this.cache[name]) {
            // 创建副本,如果回调函数内继续注册相同事件,会造成死循环
            let tasks = this.cache[name].slice()
            for (let fn of tasks) {
                fn(...args)
            }
            if (once) {
                delete this.cache[name]
            }
        }
    }
}

// 测试
let eventBus = new EventEmitter()
let fn1 = function(name, age) {
    console.log(`${name} ${age}`)
}
let fn2 = function(name, age) {
    console.log(`hello, ${name} ${age}`)
}
eventBus.on('aaa', fn1)
eventBus.on('aaa', fn2)
eventBus.emit('aaa', false, '布兰', 12)
// '布兰 12'
// 'hello, 布兰 12'
复制代码

了解 this 嘛,bind,call,apply 具体指什么

它们都是函数的方法

call: Array.prototype.call(this, args1, args2]) apply: Array.prototype.apply(this, [args1, args2]) :ES6 之前用来展开数组调用, foo.appy(null, []),ES6 之后使用 … 操作符

  • New 绑定 > 显示绑定 > 隐式绑定 > 默认绑定
  • 如果需要使用 bind 的柯里化和 apply 的数组解构,绑定到 null,尽可能使用 Object.create(null) 创建一个 DMZ 对象

四条规则:

  • 默认绑定,没有其他修饰(bind、apply、call),在非严格模式下定义指向全局对象,在严格模式下定义指向 undefined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a); 
}

var a = 2;
foo();
复制代码
  • 隐式绑定:调用位置是否有上下文对象,或者是否被某个对象拥有或者包含,那么隐式绑定规则会把函数调用中的 this 绑定到这个上下文对象。而且,对象属性链只有上一层或者说最后一层在调用位置中起作用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a);
}

var obj = {
  a: 2,
  foo: foo,
}

obj.foo(); // 2
复制代码
  • 显示绑定:通过在函数上运行 call 和 apply ,来显示的绑定 this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this.a);
}

var obj = {
  a: 2
};

foo.call(obj);
复制代码

显示绑定之硬绑定

function foo(something) {
  console.log(this.a, something);

  return this.a + something;
}

function bind(fn, obj) {
  return function() {
    return fn.apply(obj, arguments);
  };
}

var obj = {
  a: 2
}

var bar = bind(foo, obj);
复制代码

New 绑定,new 调用函数会创建一个全新的对象,并将这个对象绑定到函数调用的 this。

  • New 绑定时,如果是 new 一个硬绑定函数,那么会用 new 新建的对象替换这个硬绑定 this,
function foo(a) {
  this.a = a;
}

var bar = new foo(2);
console.log(bar.a)
复制代码

map和foreach有什么区别

foreach()方法会针对每一个元素执行提供得函数,该方法没有返回值,是否会改变原数组取决与数组元素的类型是基本类型还是引用类型
map()方法不会改变原数组的值,返回一个新数组,新数组中的值为原数组调用函数处理之后的值:
复制代码

对Flex布局的理解及其使用场景

Flex是FlexibleBox的缩写,意为"弹性布局",用来为盒状模型提供最大的灵活性。任何一个容器都可以指定为Flex布局。行内元素也可以使用Flex布局。注意,设为Flex布局以后,子元素的float、clear和vertical-align属性将失效。采用Flex布局的元素,称为Flex容器(flex container),简称"容器"。它的所有子元素自动成为容器成员,称为Flex项目(flex item),简称"项目"。容器默认存在两根轴:水平的主轴(main axis)和垂直的交叉轴(cross axis),项目默认沿水平主轴排列。

以下6个属性设置在容器上

  • flex-direction属性决定主轴的方向(即项目的排列方向)。
  • flex-wrap属性定义,如果一条轴线排不下,如何换行。
  • flex-flow属性是flex-direction属性和flex-wrap属性的简写形式,默认值为row nowrap。
  • justify-content属性定义了项目在主轴上的对齐方式。
  • align-items属性定义项目在交叉轴上如何对齐。
  • align-content属性定义了多根轴线的对齐方式。如果项目只有一根轴线,该属性不起作用。

以下6个属性设置在项目上

  • order属性定义项目的排列顺序。数值越小,排列越靠前,默认为0。
  • flex-grow属性定义项目的放大比例,默认为0,即如果存在剩余空间,也不放大。
  • flex-shrink属性定义了项目的缩小比例,默认为1,即如果空间不足,该项目将缩小。
  • flex-basis属性定义了在分配多余空间之前,项目占据的主轴空间。浏览器根据这个属性,计算主轴是否有多余空间。它的默认值为auto,即项目的本来大小。
  • flex属性是flex-grow,flex-shrink和flex-basis的简写,默认值为0 1 auto。
  • align-self属性允许单个项目有与其他项目不一样的对齐方式,可覆盖align-items属性。默认值为auto,表示继承父元素的align-items属性,如果没有父元素,则等同于stretch。

简单来说: flex布局是CSS3新增的一种布局方式,可以通过将一个元素的display属性值设置为flex从而使它成为一个flex容器,它的所有子元素都会成为它的项目。一个容器默认有两条轴:一个是水平的主轴,一个是与主轴垂直的交叉轴。可以使用flex-direction来指定主轴的方向。可以使用justify-content来指定元素在主轴上的排列方式,使用align-items来指定元素在交叉轴上的排列方式。还可以使用flex-wrap来规定当一行排列不下时的换行方式。对于容器中的项目,可以使用order属性来指定项目的排列顺序,还可以使用flex-grow来指定当排列空间有剩余的时候,项目的放大比例,还可以使用flex-shrink来指定当排列空间不足时,项目的缩小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