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构体内存大小问题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相关概念————偏移量。偏移量指的是结构体变量中成员的地址和结构体变量地址的差。结构体大小等于最后一个成员的偏移量加上最后一个成员的大小。

struct book {
        int num1;
        char c1;
    }book1;

假定我们定义一个结构体book1,第一个成员变量num1,此时num1的偏移量为0(因为此刻的num1地址为该结构体所占内存空间的首地址,所以两者之间的差为0),此刻所使用的内存空间是(0+4)(偏移量+该变量的字节大小),第二个成员变量为c1,偏移量为前面变量的偏移量之和为4。而此时的通过sizeof输出的结果却不是5(4+1,偏移量+该变量的字节大),是为什么呢?

在实际中,存储变量时地址要求对齐,编译器在编译程序时会遵循两条原则:

  1. 结构体变量中成员的偏移量必须是成员大小的整数倍(0被认为是任何数的整数倍)
  2. 结构体大小必须是所有成员大小的整数倍,也即所有成员大小的公倍数。

在我们刚才所定义的结构体book1中,我们所认为的结果是5,但是在该对齐规则中,5并不是int所占字节的倍数,因此会在变量c1后面补上3个字节的空间。

des 的偏移量 偏移量为_偏移量

后面为补上的3个字节大小的空间。因此通过关键字sizeof输出的结果为8。

结构体成员不同的排序方式,导致的结构不同。

比如下面的代码:

#include<stdio.h>
struct book {
	int num1;
	char c1;
	char c2;	
}book1;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printf("%d",sizeof book1);
	return 0;
}

通过上面的偏移量概念和对齐规则我们得出的结果为8。第一个成员变量num1的偏移量为0,第二个成员变量c1的偏移量为4,第三个成员c2变量的偏移量为(4+1),最后所占内存大小等于c2偏移量加上c2的字节大小等于6(4+1+1),再按照对齐规则,该结构体成员变量中字节最大为int型,所以后面再补上2个字节为8,能被4整除。

#include<stdio.h>
struct book {
	char c1;
	int num1;
	char c2;	
}book1;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printf("%d",sizeof book1);
	return 0;
}

通过调换第一和第二个成员变量的顺序,我们发现通过关键字sizeof输出的数值大小为12。第一个成员变量c1的偏移量为0,第二个成员变量num1的偏移量似乎为1,不同于上面的是此刻的偏移量1不是int型所占字节的倍数。所以char c1后面需要补上三个字节,因此第二个成员num的偏移量是4。第三个成员变量c2的偏移量为8,最后所占的大小是(1+4+3+1)9,9不是4的倍数,后面再补上3个字节大小,成为int型变量所占字节大小的倍数。

#include<stdio.h>
struct node
{
    char a[5]; 
    int b;
    char c;
    int d;

}tree;

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
{
    printf("%d\n",sizeof tree);
    return 0;
}

结果输出是20;

des 的偏移量 偏移量为_#include_02

2022 7.17 补充:

#include <stdio.h>

typedef struct 
{
    char a;
    int b;
    short c;
    char d;
}NODE;


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
{
    printf("%d\n",sizeof(NODE));
    return 0;
}

发现了另一种更容易明白的画图方法供大家理解:

des 的偏移量 偏移量为_des 的偏移量_03


这样的输出结果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