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阅读笔记_笔记

简介

“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首先,我们得先意识到这个规律的存在。例如我们在幼年时,完全依赖他人,直到自己独立的能力,才能自我管理和自力更生。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现,要想完成一件事情,一个人却不能完成,便产生了互赖。无论在生理,智力还是情感,如果能先意识到这个规律的存在,应该对自己的前行是有所帮助的。

意识到规律的同时,我们还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你的学习,你的工作,你的情感等等。例如说,如果你初入职场,是不是该多多学习?如果你已工作一年有余,是不是自己应该能独立完成任务了?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已有了一定的见解,是不是就该与人共享交流获得更深的认识呢?

在这里,只是想说明这么一个规律。定好位置,找好方向。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塑造自我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Marilyn Ferguson

  塑造自我,其实就是自己不断改变的一个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完美无暇,那他岂不是很无聊?至于这个塑造的时期与时长,因人而异。   年龄较小的时候,塑造的过程多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性格与习惯。虽然说,这些影响根深蒂固,但是也并不是说,这些就是无法改变的,只是不太容易而已。如果无法改变,那成长的意义的又在哪里呢?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记得以前总是听到大人说,从小就能看出一个孩子以后是不是有出息。也有老师会说,以后班里的学生以后会怎么样。如果这个孩子,一直依靠自己本能和现有的习惯去生存,那么或许以后就是大人们看出的样子。   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则和模式,并为此做出选择。然后通过不断的塑造自我,感受生命的历程。在十点阅读里听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过是时间的过客”,可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看,我们也是精彩的几十年。数十载的光阴,数十载的酸甜苦辣,如果过了数十载之后,你还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是不是觉得有点可惜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阅读笔记_维基百科_02

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Thomas Paine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修身者先正其心,心有所向,方始于足下,求则得之。   塑造自我,所求的东西就在自身,开始并加以坚持,总会有所收获。在这里说一个之前看到的小故事:

有一只老鼠,平时总是愁眉苦脸,以为它害怕猫。 上帝同情它的遭遇,便把它编程了一只猫。 可是之后它又害怕狗,上帝把它变成了狗。 然而它又开始害怕老虎,上帝就让它做老虎,它又担心会遇上猎人。 最后,上帝只好把它又变回老鼠。 上帝说:不论我怎么做都帮不了你,因为你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拥有的只有老鼠胆!所以你只能做老鼠。

  老鼠的行为,一方面的本能的驱使,另一方面便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想要改变,就必须有付出,尤其是将根深蒂固的习惯与改变。   对自己的改变要有耐心,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的投资。虽然这需要长时间下功夫,但是必定会有鼓舞人心的可喜成效。   塑造自我,请坚持,并慢慢等待,造就一个想要的自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阅读笔记_维基百科_03

推荐书籍:《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

推荐电影:了凡四训

推荐文章:如果你家有一个小孩,你可以看下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的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https://www.psy525.cn/special/16208-162260.html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在这里顺便提及下,我为什么会写下这些文章。既不鲜美,也不迎合大众喜好,难不成就是为了打发时间么?哈哈\~当然不是。一方面,之前听过一则报道,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不会写作文了,更多的是“拿来主义”或者“凭凑主义”。虽然我已经毕业了,但确实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我希望能有自己的观点与阐述能力。另一方面,既然读了一本书,为什么不做一点输出呢?既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又能与人交流纠正,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看到文章的你,因某一句话而稍有共鸣,是不是就更有价值了呢?   言归正传,其实在第一篇文章中,写的观点还是挺散的,表达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有了现在这篇文章。沿用书中的标题,可看作是上一篇文章的续集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思维定势。在维基百科中的解释是这样子的:

心理定势(英文:mental set),是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他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当旧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你的心理活动的质量。

  通过这个解释,不难看出思维定势有利有弊。如何让自己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一直能找到合适的思维定势呢?探索,思考,纠正。不禁让人想到了以前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做题,纠错,再做题。道理都懂,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的,只是真的按照这些道理去行事的人没有这些问题而已。简单的道理,细想一下,是不是思维定势的在主导?如果一开始你就觉得那是应该的做的,就像每天早起要刷牙洗脸一样,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做起来是不是少了一些抱怨与选择带来的困扰?   在书中,将这种思维定势比喻成一张地图。一张由A抵达B的地图,也就是由“目前”到“目的”的地图。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依据思维定势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是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   这一张张“地图”,你意识到了吗?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如果并不是很有道理,也不会沿用至今。思维定势对我们的影响远超过自己的想想,就像黑与白的认知一样。如果可以,何不三思而后行?多审视和检验我们脑海中的“地图”,聆听和接受别人的建议,或许由A到B只有一步之遥,或许你的地图中又出现了“新大陆”。   想要改变自己,请先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不论过程,不论结果,当你的思维改变的时候,改变的力度也绝对是惊人的,它会不断引导我们的行为于态度。   是该身体力行的时候了,自动自发的去思考,努力探寻自己的心灵吧。   行动之前别忘了带上自己,自己的原则与品德。good luck\~

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