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直在研究快速阅读,试图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参照“王者速读法”,专门写过一篇快速阅读的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基本上能在两小时以内把一本250页的书读完,并将读书的数量提了上去。

所谓的速读,就是指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理清书本结构,抓住作者思想,找出书中的重点并提取出来,将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对于我来说,速读的效果还不错的,至少扩展了知识的宽度,获取了足够多的信息。

至于一些经典的书籍,我一直是主张去精读的,不但要读,最好能背,只有背下来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过,经典书籍不是×××吗?没错,有了手机和网络,的确随时可以查看到想要的信息,但那并不能说是你的,正如网上有很多美女的图片,可她们与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进一步说,即使娶进门,也不一定是你的,还要去维系两人的关系。这就对于经典书籍,还需要去经常温习的,不断地玩味,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吃快餐式的快速阅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会花时间去认真揣摩,读一本书,其实都是直奔干货去的,读完后也就类似于整理出了本书的清单,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单独地个体,没有将它们升华成知识晶体,更没有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思考,所以自我感觉读了不少书,获得了不少的知识,可就是用不上。

归根结底,还是深度思考不够,没有打通任督二脉,做到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那么如何进行深度思考呢?

慢下来,少即是多。 现在有很多关于快速阅读的微课程,都是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本书读完,并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方法。其实,读书和其它事情一样,都是精工出细活,有些内容就是要投入很多时间去消化的,就像上来一道名菜,你只把表面那一层吃完,然后就将菜倒了,其实这不得不说是极大的浪费。

在前期去冲量是没有问题的,但当达到了一定的量,并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要慢下来,去做减法,同类型的很多书,作者的观点也难免有相似之处,一味的走量,不去将书拆解来读,无法将书中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提取出来,未免有些太可惜。

天下已有书籍已经很多,而且还在每时每刻产生,一个人再用力,穷其一生也只能获得那么一点点知识,与其贪多嚼不烂,还不如将速度慢下来,扎扎实实搞懂搞透。将知识充分萃取出来,炼成知识晶体,然后应用起来,将会受益无穷。

静下来,窥视内心。

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跟风,看见别人开了一家餐馆,做的风生水起,就想去试一下,以为自己就一定能做成功。其实真的未必,任何的成功都没有那么简单,都必定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所谓的一炮而红,都是厚积薄发——成功并非偶然。

人的一生中会偶到很多人,其中有你喜欢的人,也有喜欢你的人,但是他们一般都不是一个人。

毋庸置疑,和一个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更有可能幸福;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很多人为了生存,或为了财务自由,他们还是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并且尽可能将工作做得最好,而后将多余时间和精力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 这样一来,他们既兼顾了爱好,又维持了生计,我们称之为“曲钱救国”。当某天爱好能够带来满足生活的收入之后,再从不喜欢的工作中抽取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很多人这样做了,并且做得很成功。

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有可能做得最好。

深挖掘,抓住本质。

事物都有其本质。但是本质和真理一样,都躲得很远的,还披着颇具迷惑的伪装,真的很难抓住他们。可如果没有抓住要害,没有Get到那个点,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是劳而无功,有时候甚至是天壤之别。

有些人看起来很努力,可那只是低水平的勤奋而已。

越有价值东西,获取的难度就越大,这个难度就是试金石,挖掘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回报也必将是丰厚的。

能够瞬间抓住事物的本质,并能快速找到解决办法,这些才是终极智慧。

不断地反思,经常去做一些分享,持续地刻意练习,深度思考是完全能成为一种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