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在开拓进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振兴为己任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响亮口号。因此进入清华园学习是我多年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已经从武汉大学毕业十几年的我又重新拿起了书本,抛开一切,一考就是三年,可以说是饱经风霜。幸运的是,我这只“笨鸟”终于圆梦。作为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我的主要任务是以“项目”为主线运作博士部;《清华名师讲坛》是我策划的三个项目之一。
我们编辑出版《清华名师讲坛》,从文科学生视角,还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在公众心目中,清华大学的传统形象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实际上,清华文脉绵长,历史久远,不公有人人共知的“国学四导师”,还且随着清华大学文科恢复和创建的步伐,清华文科正在号出出一种大步迈进、繁荣昌盛的态势。让社会更好地了解清华的整体形象,尢其是人文社科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通过介绍清华名师们的学术观点,学术地位、学术经历和学术特点,可以为希望报考清华文科的学生从一个侧面提供参考;相信关注文科发展的诸位朋友在本书中亦可寻找到一个共鸣的空间,从而汲取营养,启迪智慧。
因此,本书是一本希望了解、报考清华文科的全国莘莘学子们的必读书!是一本全国各相关专业的校内外大学生们、大学教师们及研究人员们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是一本全国各大中型图书馆应该收藏的经典书!
回想《清华名师讲坛》的整个过程,让人感慨万千。当时思路一提出,立即得到张瑞(时任人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席)、陈越骅(时任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和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张成岗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们多次共商行动方案,并成立了项目组。
项目组最初的主要工作是“联系稿件”。但我们很快就遇到巨大困难——联系谁?在没有联系方式条件下如何联系?能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关键时刻,吴倬老师和张成岗老师鼎立相助,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项目的独特理解,他们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了指导和帮助,逐渐令我们的工作有了起色。这让我们非常感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清老师们的平易近人的品质和行胜于言的作风。
通过几个月努力,通过上千电话联系与沟通,教授、博导们的稿件陆续到位,“如何审稿如何确保质量”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们为此成立了“《清华名师讲坛》(人文社科卷)编委会”:以吴倬老师和张成岗老师为主编,以罗显华、张瑞、陈越骅、孙大为为副主编,成员有:张雅莉、余成普、张天舒、张文慧、周文、牛敬飞、刘胜杰、刘晓亮、董鑫、邹丽、胡丽娜、李成旺、许辉、刘新刚、汪曙光、何华青、张小川。大家积极投入审稿中,很齐心。特别要谢谢的是余成普、张天舒、刘福顺、李成旺、许辉、孙大为六位博士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他们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我们亲密无间。汪曙光、刘新刚、张小川,以及张雅莉、刘胜杰、周文、何华青、邹丽、董鑫、胡丽娜、张文慧等也积极参与、非常配合。
我们在组稿和定稿的过程中,就陆续联系了多家出版单位,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比较,最后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安徽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辈出。安徽出版业在全国富有声望,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精品图书。同该社及责编的接触中,我们为他们敬业、开拓的精神以及出版人特有的慧眼识珠的视角所打动,我们愉快地签订了出版合同。
出版社刚刚敲定,一个学年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们的工作依然在继续紧张地进行着!为了配合编委会的工作,使工作更有效率,我们还成立了《清华名师讲坛》工作组。工作组成员由罗显华、郭兴华、张娱、陈守朝、吴彤、杨卫东、许甜、孙大为、黎涌明等组成。罗显华负责整体协调。工作组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方面的工作是分别联系教授学者们,让他们对自己的简历、成果及文章内容进行审核签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大家都圆满完成了指定任务。郭兴华、许甜的表现尤为出色;张娱也表现出较强协调能力。
第二方面的工作是希望进一步得到清华名师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先后组成若干小组分别开展行动,大家群策群力,真正体现出清华人的上进、执着与敬业精神。吴彤小组非常认真负责,校办顾良飞老师积极下情上达,努力配合,顾秉林校长欣然题词:“清以修身,华佩以实,人以归真,文以载道”。陈守朝小组不辞辛劳,徐湛老师在我们与杨振宁教授沟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教授大力支持《清华名师讲坛》,还授权将其文章收入本书。
第三方面工作是本书的封面和插图问题。引以为豪的是该书的封面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金奖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一等奖获得者肖老师设计,肖老师不厌其烦,几易其稿,使我们觉得特别荣幸和感动。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江英硕士为了本书插图,任劳任怨,勤奋进取,几乎画遍了清华的所有人文景观,她提供的图案植入书中,使本书大为增色。
很明显,名师讲坛得以出版,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位编委会成员的团结配合,离不开出版社编辑与领导的辛勤工作,离不开友人的真知灼见,这里我还要提出感谢的是我的朋友何宏葆先生、张克文先生、牛和勇先生、吕庆华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对清华的期待和清华人肩负的责任。尽管已尽最大努力,我们仍然诚惶诚恐。错误难免,我们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努力。最后,向所有支持我们的领导、朋友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罗显华
                                               20082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