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设备配置命令1:【配IP地址】路由器:R1#conf t         进入全局模式R1(config)# int f0/0    进入接口模式R1(config-if)# ip add 192.168.10.1 255.255.255.0R1(config-if)# no shut查看IP的配置R1# show ip interf brief  R1(config)# do show i
转载 6月前
50阅读
前言:之前已经讲解过了思科交换机的VLAN间路由以及路由器与二层交换机组网的单播路由形式【子接口】,这次主要讲解华为上面的VLAN间路由的配置,以及单臂路由的组网方式。华为的三层VLAN接口,就叫做VLANIF接口,思科的叫SVI。一、 实验1-SVI : 这种拓扑比较主流的应用,就是用三层交换机来做VLAN间的路由,客户端在VLAN 10,而服务器在VLAN 20,这里就是让它们能够正常访问到。
VLAN基础设置案例在之前的理论篇之后:https://blog.51cto.com/14481836/2427908我们将进行vlan的配置实验实验开始首先打开GNS3,拖入一个路由设备和三台PC机,如图:添加路由的单板,以及配置磁盘容量。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设置磁盘空间,否则在设置VLAN的时候会出现报错将三台PC机与路由连接,分别连为f1/0 f1/1 f1/2点击显示各个端口名称,并开启此
转载 2024-03-25 21:47:13
33阅读
一、DNS服务简介       DNS服务器,也称为域名解析服务器,是用来将互联网上的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一类服务器,在世界上有成百上千台DNS服务器。对于有些公司来说,对于同一个域名可能有多个DNS服务器,这样可以降低主域名服务器的负载。例如www.baidu.com,可能会存在多个DNS服务器,因为在同一时刻可能有成百上千台主机同时请求www.baidu
目录功能简介编辑接口简介百兆接口千兆接口设备启动 连线编辑显示接口添加接口 进入命令行用户视图点击tab键自动切换和补全命令一些指令C:\Users\XX>ping www.baidu.com—通过域名进行访问通过访问IP地址的方式进行访问DNS_域名解析服务器—通过域名和IP地址进行绑定搭建拓扑图为各个设备配置ip为路由器接口配置IP 远程登陆Server上的
Cisco Packet Tracer VLAN的配置实验如图配置好对应的主机ip和交换机(Switch)的连接一、创建VLAN然后分别在交换机中添加子网名称和子网id也可以命令添加创建VLAN:‒Switch(config)#vlan vlan-id命名VLAN:‒Switch(config-vlan)#name vlan-nameshow vlan brief查看配置情况二、配置Access接
拓扑图 地址分配表设备接口IP 地址子网掩码MLSVLAN 10192.168.10.254255.255.255.0VLAN 20192.168.20.254255.255.255.0VLAN 30192.168.30.254255.255.255.0VLAN 99192.168.99.254255.255.255.0G0/2209.165.200.225255.255.255.252
这段时间笔者几篇文章介绍了改命令服务的文章. 关联文章的地址    当删除KVM服务的时候,除了逆向执行安装kvm的命令外,还需要删除virbr0这个虚拟设备。    这是个bridge设备,可以将网络流量转发给vm应用的虚拟网卡。    删除的命令是:virsh net-des
转载 2024-08-23 23:32:25
292阅读
SVI --- 交换机虚拟接口 --- 在华为体系中被称为VLAN IF接口,这个接口是针对VLAN来进行配置的虚拟的三层接口。 这个接口对于二层交换机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远程管理,所以,这个接口只需要一个,并且其属于哪个VLAN都可以 管理VLAN --- 二层交换机只能存在一个SVI接口,其作用仅仅是为了满足远程登陆控制,所以,他的SVI只能属于一个VLAN,这个所属的VLAN就是管理V
实验名称:通过VRRP技术,实现路由备份环境要求:两台路由器,一台交换机,一台PC机。实验验证:验证在主路由发生故障时,备份路由可以快速启动连接网络,且不需要PC机修改网关。实验步骤:1、搭建网络拓扑图,如下:2、配置路由器,将AR1设为主设备,命令如下:路由器AR1配置:<Huawei>system-view //进入系统视图 [Huawei]interface GigabitEth
ML-Agents环境配置(2020.7.28)ML-Agents环境配置Unity 安装安装流程ML-Agents下载与环境配置文件下载环境配置1.安装Anaconda2.在Anaconda中创建ML-agent环境3.激活项目环境4.安装Tensorflow5.安装ML-Agent扩展工具6.安装环境依赖7.启动项目8.开始训练9. 查看训练结果参考链接 ML-Agents环境配置最近在学强
转载 2024-04-29 23:12:32
134阅读
七、VLAN间通信配置与管理划分VLAN的目的是为了隔离同一网段中各主机间的直接二层通信,以缩小广播域。为达到既二层隔离,又互相通信,华为交换机提供3种解决方案:配置三层VLANIF接口、三层以太网子接口、VLAN Switch三种实现VLAN间通信。VLAN间的三层通信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相互通信的不同VLAN同处于一个交换机上,二是相互通信的不同VLAN处于不同的交换机上。同一台交换机上的
转载 2024-06-24 10:26:52
590阅读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 防火墙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入理解防火墙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熟悉天网防火墙个人版的配置和使用二、实验环境: 实验室所有机器安装了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组成了局域网,并安装了天网防火墙。三、实验内容: 一、简单阐述实验原理 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 防火墙能增强机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火墙系统决定了哪些内 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
问题描述如图1-1所示,某用户反馈其企业网络中,其中一台S5700交换机(图中标号为S11的设备)CPU异常,CPU占用率经常达到90%以上。 图1-1 S5700因收到大量STP TC报文导致CPU升高组网图 告警信息 执行命令display cpu-usage,查询S5700的CPU信息,S5700最近曾出现CPU升高的记录,CPU占用率最高达到了97%。 <S57
转载 7月前
25阅读
STP协议概述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生成树协议解决了链路冗余中的环路问题。STP通过阻塞端口来消除环路,并能够实现链路备份的目的。这种阻塞是逻辑上的阻塞,业务报文不能转发,但是协议报文能够转发。STP通过发送BPDU(Bridge Protocol Date Unit)桥协议数据单元来决定要阻塞的端口IEEE 802.3帧格式 目标MAC是组播MAC地址,组播地址只
转载 2024-07-03 08:30:43
127阅读
华为:VRF相关命令1、创建VRF/进入VRF实例视图[Huawei]ip vpn-instance vpn-instance-nameip vpn-instance命令用来创建VRF,并进入VRF视图。缺省情况下,未配置VRF。2、使能VRF的IPv4类型的路由通告和数据转发功能[Huawei-vpn-instance-vpn-instance-name]ipv4-familyipv4-fami
转载 2024-05-23 09:30:49
172阅读
实验目的 掌握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功能,控制用户的安全接入,通过本实验,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终端访问安全。 交换机端口的安全配置。设备需求 Switch_2960 2台;PC 4台;直通线;交叉线。拓扑结构及配置说明 (1) PC1 和PC2连接在交换机1,PC3和PC4连接在交换机2,两台交换机间互相连接,根据要求画出拓扑结构。 PC设置 192.168.1.2 //PC1 192.168.1.3
**10、 什么是 DHCP?描述工作过程?**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 protocol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所有的节点通过自动获取的方式来配置ip地址 是一中C—S模型(client–server) **DHCP工作原理**:所有的消息数据包使用UDP方式发送(基于UDP封装),UDP端口号为67(server)----68(client) DHCP disc
转载 7月前
52阅读
文章目录1 实验介绍1.1 关于实验1.2 实验目的1.3 实验组网1.4 实验背景2 实验步骤2.1 设备基础配置2.2 通过Dot1q终结子接口实现VLAN间互访2.3 通过VLANIF接口实现VLAN间互访 1 实验介绍1.1 关于实验划分VLAN后,不同VLAN的用户间不能二层互访,这样能起到隔离广播的作用。但实际应用中,不同VLAN的用户又常有互访的需求,此时就需要实现不同VLAN的用
转载 2024-04-05 10:44:32
376阅读
所谓典型局域网就是指由一台具备三层交换功能的核心交换机接几台分支交换机(不一定具备三层交换能力)。我们假设核心交换机名称为:com;分支交换机分别为:par1、par2、par3,分别通过port 1的光线模块与核心交换机相连;并且假设vlan名称分别为counter、market、managing……  一个典型局域网的VLAN配置过程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