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MQ  MQ全称为Message Queue,消息队列(MQ)是一种应用程序对应用程序的通信方法。应用程序通过读写出入队列的消息(针对应用程序的数据)来通信,而无需专用连接来链接它们。消息传递指的是程序之间通过在消息中发送数据进行通信,而不是通过直接调用彼此来通信,直接调用通常是用于诸如远程过程调用的技术。排队指的是应用程序通过 队列来通信。队列的使用除去了接收和发送应用程序同时执行的要
转载 10月前
33阅读
默认情况下 spring-boot-data-amqp 是自动ACK机制,就意味着 MQ 会在消息发送完毕后,自动帮我们去ACK,然后删除消息的信息。 这样依赖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消费者处理消息需要较长时间,最好的做法是消费端处理完之后手动去确认。 消费者:@Service("confirmListener") public class ConfirmListener implements
一:消费者确认消费者确认或者说消费者应答指的是RabbitMQ需要确认消息到底有没有被收到 - 自动应答boolean autoAck = true; channel.basicConsume(QUEUE_NAME, autoAck, consumer);在订阅消息的时候可以指定应答模式,当自动应答等于true的时候,表示当消费者一收到消息就表示消费者收到了消息,消费者收到了消息就会立即从队列
转载 8月前
68阅读
SpringCloud 从 2020.0.1 版本开始,从 Eureka 中移除了 Ribbon 组件,使用 LoadBalance 组件来代替 Ribbon 实现客户端负载均衡。LoadBalance 组件相对于 Ribbon 来说,仅支持两种负载均衡策略:【轮询策略】和【随机策略】,估计后续会增加更多的负载均衡算法策略吧,从我个人的使用经验来说,其实 Ribbon 的负载均衡功能挺好用的。本篇
转载 2024-07-16 14:01:41
93阅读
文章目录1. 不做任何ack2. ack3. reject4. Nack 1. 不做任何ack如果队列使用的是手动ack,但在接收消息后不做任何ack处理,RabbitMQ会把消息标记为 unacked,unacked状态的消息不会被消费,并且占用RabbirMQ资源,只有当消费者channel断开或者服务器重启,消息才会重新回到ready状态被其他消费者消费。2. ack确认签收后,消息从队列
转载 2024-05-17 07:43:11
48阅读
1、什么是消息确认ACK。答:如果在处理消息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服务器在处理消息的时候出现异常,那么可能这条正在处理的消息就没有完成消息消费,数据就会丢失。为了确保数据不会丢失,RabbitMQ支持消息确定-ACK。2、RabbitMQACK的消息确认机制。ACK机制是消费者从RabbitMQ收到消息并处理完成后,反馈给RabbitMQ,MQ收到反馈后才将此消息从队列中删除。消息的ACK确认机制默
原创 2022-08-17 09:09:54
51阅读
1、什么是消息确认ACK。答:如果在处理消息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服务器在处理消息的时候出现异常,那么可能这条正在处理的消息就没有完成消息消费,数据就会丢失。为了确保数据不会丢失,RabbitMQ支持消息确定-ACK。2、RabbitMQACK的消息确认机制。ACK机制是消费者从RabbitMQ收到消息并处理完成后,反馈给RabbitMQ,MQ收到反馈后才将此消息从队列中删除。消息的ACK确认机制默
原创 2022-09-27 09:30:08
84阅读
RabbitMQACK机制。。是应答机制。 如果ACK则将消息从队列里删除 否则将出现在unack里。。 ack和nack函数的参数含义参考:https://www.cnblogs.com/piaolingzxh/p/5448927.html {"job_id":"","job_type":"jo ...
转载 2021-10-18 09:42:00
770阅读
1点赞
2评论
上篇文章中,我们讲了工作队列轮询的分发模式,该模式无论有多少个消费者,不管每个消费者处理消息的效率,都会将所有消息平均的分发给每一个消费者,也就是说,大家最后各自消费的消息数量都是一样多的。由此也就引发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公平分发模式。消息应答(ACK) 消息丢失我们之前的所有代码,如果消息队列将消息分发给消费者,那么就会从队列中删除,如果在我们处理任务的过程中,处理失败或者服务器宕机,那么这条消息
转载 6月前
32阅读
文章目录1. 自动应答2. 手动应答 消息应答机制为RabbitMQ服务器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消息后,消费者给服务器的一个回复,服务器接到答复后决定是否删除这个已经消费的消息。RabbitMQ的消息应答机制分为自动应答和手动应答两种形式。 1. 自动应答RabbitMQ服务器一旦把消息传输给消费者后,服务器就默认为消息已经传送成功,服务器队列中便自动删除该消息。 自动应答机制虽然传输方面的吞吐量
RabbitMQ–集成Springboot–06–SpringRetry重试1、介绍rabbitMQ有个方法channel.basicNack()能够让消息回到队列中,这样可以实现重试。但是这样没有明确重试次数,如果当前的消息一直重试的话,则后面的消息就会堆积起来,导致后面的消息无法消费。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因此这就需要设置重试次数来解决这种问题。下面提供几种解决方案。使用redis或者mongo
1、什么是消息确认ACK。答:如果在处理消息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服务器在处理消息的时候出现异常,那么可能这条正在处理的消息就没有完成消息消费,数据就会丢失。为了确保数据不会丢失,RabbitMQ支持消息确定-ACK。2、RabbitMQACK的消息确认机制。ACK机制是消费者从RabbitMQ收到消息并处理完成后,反馈给RabbitMQ,MQ收到反馈后才将此消息从队列中删除。消息的ACK确认机制默
原创 2022-09-28 09:08:06
95阅读
**RabbitMQACK机制** 在使用RabbitMQ的过程中,ACK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于确认消费者已经成功处理了消息。本文将介绍RabbitMQACK机制的流程及代码示例,帮助新手理解并实现。 **ACK机制流程** 下面是使用RabbitMQACK机制时的典型流程: | 步骤 | 描述
原创 2024-05-21 10:30:48
148阅读
# RabbitMQ 消费与 Python 中的 ACK 机制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消息队列作为一种重要的异步通信机制,被广泛应用于处理高并发和解耦架构的场景。RabbitMQ 是一个流行的消息代理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特性,而 ACK(确认机制)则在消息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探讨 RabbitMQACK 机制,并通过一个 Python 示例来展示如何使用它。 ## 什么是
原创 2024-10-25 03:40:58
87阅读
为了保证消息从队列可靠的达到消费者,RabbitMQ 提供了消息确认机制(Message Acknowledgement)。默认情况下RabbitMQ在消息发出后就立即将这条消息删除,而不管消费端是否接收到,是否处理完,导致消费端消息丢失时RabbitMQ自己又没有这条消息了。所以在实际项目中会使用手动Ack。1、手动应答Channel.basicAck (用于肯定确认):RabbitMQ 已知道
转载 10月前
610阅读
一、RabbitMQ 简介RabbitMQ 是采用 Erlang 语言实现 AMQP(Advanced Message Queuing Protocol,高级消息队列协议)的消息中间件,它最初起源于金融系统,用于在分布式系统中存储转发消息。知道它是一个消息队列就行了。消息模型所有 消息队列从模型抽象上来说都是一样的过程: 消费者(consumer)订阅某个队列。生产者(producer)创建消息,
前面的例子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发送端发送消息出去后没有结果返回。如果只是单纯发送消息,当然没有问题了,但是在实际中,常常会需要接收端将收到的消息进行处理之后,返回给发送端。处理方法描述:发送端在发送信息前,产生一个接收消息的临时队列,该队列用来接收返回的结果。其实在这里接收端、发送端的概念已经比较模糊了,因为发送端也同样要接收消息,接收端同样也要发送消息,所以这里笔者使用另外的示例来演示这一过程
转载 2024-07-01 20:03:52
75阅读
发送端:import pika connection = pika.BlockingConnection(pika.ConnectionParameters('localhost'))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hello') # for&
原创 2017-10-10 15:56:22
1783阅读
mq的ack主要是确认消息被消费者消费完成后通知服务器将队列里面的消息清除。而如果不配置Ack的话呢,我测试过他会自动的忽略,
原创 2023-05-29 10:19:51
140阅读
概念性解读(Ack的灵活)          首先啊,有的人不是太理解这个Ack是什么,讲的接地气一点,其实就是一个通知,怎么说呢,当我监听消费者,正常情况下,不会出异常,但是如果是出现了异常,甚至是没有获取的异常,那是不是这条数据就会作废,但是我们肯定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想要的是,如
转载 10月前
306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