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目前主流的应用包括:Web开发、系统网络运维、网络编程、科学数字计算、3D游戏开发等。Python的web框架比较多。个人接触最多的是这四个大佬:Django、Flask、Tornado、Aiohttp,够用就行,以后就用这四个吧,性能需求小的直接用Django快速搞定。 Tornado是最早接触的web框架,异步并发首选。Tornado不仅是web框架,还实现了http服务器。由于W
 明确职责:前端的工作:实现整一个前端页面以及交互逻辑,以及利用ajax与nodejs服务器(中间层)交互后端的工作:提供API接口,利用redis来管理session,与数据库交互步骤:          1 前端部署:写静态的html页面,直接在文件目录下打开的话,你是无法发出ajax请求的(浏览器跨域
转载 2023-09-25 18:00:22
70阅读
  今天把最终版的Python搭建Web代码先写这里记下了。详细的过程先不写了。这次是在前面的基础上重写 HTTPServer 与 BaseHTTPRequestHandler,主要利用 python 提供的 socket 进行编程,从而实现消息的接收与相应;然后再接着引入多线程,分别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最后实现根据客户端传递的参数动态生成页面的功能。 主要步骤如下
转载 2023-08-22 00:53:33
271阅读
目录前后端开发模式传统JavaWeb开发模式 前后端分离模式编辑前端框架的选择-UniApp介绍 内网互通原则运行到iphone与Android前后端开发模式传统JavaWeb开发模式直接到达我们的服务器。由于我们是JavaWeb这种传统的一种模式,我们所有的一些前端后端的资源都是打包放在一起的,放在某一个服务器里面去的。像我们的后端,比如说像 model viewcontro
场景在vue开发中,我们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模式进行开发,则前端渲染的数据都需要从后端获得,这样就会带来跨域问题。思路解决跨域问题,正常情况下有两种,既然涉及到两端,那么大的就是从两端各自处理。第一种:从后端处理。就是在后端代码中通过过滤器等方式允许请求进行跨域访问,这种方法在之前的springboot文档中有记录,此处不再叙述。第二种:从前端vue处理,vue提供了相关的配置,通过代理的方式进行跨域
前后端分离开发入门原作者:骆昊 文章目录前后端分离开发入门返回JSON格式的数据使用Vue.js渲染页面 在传统的Web应用开发中,大多数的程序员会将浏览器作为前后端的分界线。将浏览器中为用户进行页面展示的部分称之为前端,而将运行在服务器为前端提供业务逻辑和数据准备的所有代码统称为后端。所谓前后端分离的开发,就是前后端工程师约定好数据交互接口,并行的进行开发和测试,后端只提供数据,不负责将数据渲染
一、前后端分离的概念前后端分离前后端分离是一种架构模式,说通俗点就是后端项目里面看不到页面(JSP | HTML),后端给前端提供接口,前端调用后端提供的 REST 风格接口就行,前端专注写页面(html|jsp)和渲染(JS|CSS|各种前端框架);后端专注写代码就行。前后端分离的核心:后台提供数据,前端负责显示软件架构模式最熟悉MVC设计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 模型-
本文目录:一、初识Eolink1.什么是Eolink2.我与Eolink的故事二、Eolink突出特点----团队协作协同工作分享协作支持所有类型API文档、测试方便导出接口文档方便查看历史记录三、Eolink优势总结 前言: hello大家好,我是Dream,在我们的日常开发中总是离不开前后端得相互协调工作,作为一名前端开发者往往需要后端服务对数据进行增、删、查、改,从而实现前端对用户的管理,
转载 2024-01-08 22:26:19
67阅读
一、传统开发模式(前后台不分离)  概念:传统项目都是单节点项目,即所有的模块都是在一个项目中,然后把前后台代码都编译打包部署到一个web容器中,静态资源和数据库访问都是在一个项目中。  开发方式:前台人员开发模板页面,然后将开发好的页面交给后台,后台去套模板,然后进行后台开发前后台高度耦合,出现一些问题就需要从新将也模板页面打回或者后台人员进行修改。  软件运行流程:用户通过url发出请求到服
Python 后端Django Web 框架的使用: 在上一篇博客中介绍到Python 的Scrapy 框架的使用,主要用于数据的爬取以及存储。在这一篇中主要是使用Python 的Django 框架来构建Web 后端,然后提供api 接口,将之前从数据库中存好的数据,封装成json 格式,然后通过api 传给客户端。话不多说,开始吧!首先,还是老样子先在PyCharm上安装django 模块 ,
转载 2023-08-29 20:10:45
104阅读
# Android Studio开发前后端实现流程 ## 1. 前言 在Android Studio中实现前后端开发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将指导刚入行的小白如何使用Android Studio实现前后端开发,包括搭建开发环境、创建项目、编写前端代码、编写后端代码和测试等环节。以下是整个流程的表格展示: | 步骤 | 描述 | | ---- | ---- | | 步骤一 | 搭建开
原创 2023-10-21 16:55:33
408阅读
一.为什么要区分前端/后端BUG?二.如何定位前端/后端BUG?  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责是发现BUG,此外,如何体现个人价值?那么我们试想,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就永远得不到闭环。所以,一个资深的测试人员的基本功应该是这样的:深挖业务和功能需求,找出BUG,定位BUG,提出解决方案。这里我们就来说说,当我们找到了BUG,应该把BUG提交给谁去解决,这属于BUG定位的问题。 一.为什么
转载 2024-04-08 07:01:13
17阅读
前言当前项目中,前端代码和后端代码混合在一起,是存在问题的,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开发人员同时负责前端和后端代码开发,分工不明确2). 开发效率低3). 前后端代码混合在一个工程中,不便于管理4). 对开发人员要求高(既会前端,又会后端),人员招聘困难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现在比较主流的开发方式,就是前后端分离开发,前端人员开发前端的代码,后端开发人员开发服务端的业务功
## Python前后端开发 Python是一种强大且易于学习的编程语言,适用于前后端开发。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Python在前后端开发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代码示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 Python在前后端开发中的应用 Python是一种通用的编程语言,它具有丰富的库和框架,使其成为前后端开发的理想选择。下面我们将介绍Python在前后端开发中的应用。 #### 后端开发 Py
原创 2023-08-14 04:34:58
151阅读
# iOS开发前后端 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iOS开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iOS开发通常涉及前端和后端两个方面,其中前端负责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逻辑,后端则负责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在实际开发中,前端和后端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交互,以实现完整的功能。 ## 前端开发 iOS前端开发主要使用Swift或Objective-C语言,通过Xcode工具进行开发。以下是一个简单的Swift代码示例,用于在i
原创 2024-06-11 03:25:38
156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Web应用程序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众所周知,Web应用程序开发包括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其中前端主要负责页面的展示和交互效果实现,而后端则负责业务逻辑的处理、数据存储和访问控制等方面。但是,传统的 Web 应用程序采用的是服务端渲染模式,前端代码和后端代码存在于同一代码文件或项目中,给项目的维护和扩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随着前端技术和后端技术的日益成熟,前后端分离的开发
 为啥需要API管理系统! 互联网服务发展至今,作为开发者阵营的我们,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前后端分离开发模式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构建服务和应用的方式。前后端分离优势多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对于后台服务(系统)来讲,只需提供一套统一的API接口,可被多个客户端所复用,分工和协作被细化,大大提高了效率。与此同时带来的一些副作用便是:接口文档管理混乱。之前很多公司管理AP
springboot前后分离小案例后端前端1.新建vue-cil项目2.加入element-ui框架首页做布局配置main中子路由接收后端传来的数据springboot解决跨域问题--过滤器接收到的数据分页查询增加分页条小图标 后端代码生成器:传入user表数据前端1.新建vue-cil项目 : 必须是这个版本 不同版本搭建方式不一样2.加入element-ui框架vue模块化:没有页面的概念,
转载 2024-03-30 21:34:14
35阅读
前后端混合开发模式和前后端分离开发模式一、前后端混合开发模式二、前后端分离开发模式
原创 2022-07-04 09:13:24
510阅读
Servlet实现简单的前后端交互首先前后端交互是啥呢?在我的理解中大概是这样的:简单的讲就是数据的交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应该要怎么实现这个简单的交互:1、首先我们前端先不写静态页面,直接在url上将请求的参数放上去 2、后端要做的首先就是连接数据库,如果数据库不连,那么就是两个憨憨在傻笑 3、接受前端请求的参数,将请求的参数进行数据库查询 4、后端将结果返回给前端,就完成了一个交互数据库: 数据库
转载 2024-01-05 20:09:39
93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