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综合实验1问题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配置聚合模式?步骤实现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路由器配置r1、r2每个路由器上各建两个eth-trunk端口,分别连接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2)配置三层交换机sw3、sw6每个三层交换机上各建三个eth-trunk端口,分别连接路由器和二层交换机,vlan10201003)配置二层交换机sw3、sw4、sw5、sw6每个二层交换机创建一个eth-
原创 2020-06-12 23:37:13
2084阅读
3点赞
一、实验内容1.1、背景锦公司为了公司内部主机(PC)业务安全和独立,采用VLAN技术,将其所连接的接口划分到不同的VLAN,划分多个VLAN,每个VLAN属于同一个广播域,有效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安全性。1.2、需求分析属于不同的VLAN主机需要通过三层设备才能通信,根据公司的网络规模情况,决定采用静态路由方式实现VLAN间的互访。为了提高两台交换机之间的带宽及可靠性,公司网络管理员决定部署
复习一下华为基础的数通命令吧,原创文章,可能有技术理解错误,欢迎指正,请与我联系,谢谢!介绍-聚合(eth-trunk)将交换机两条或以上的二层物理接口绑定为一条逻辑接口:目的:带宽叠加、负载均衡、提高可靠性(只要绑定的物理端口未全部故障,逻辑端口可正常工作)聚合有两种模式:手工负载分担模式(要求相连端口要一样的端口类型、速率、双工模式、同vlan)LACP模式(自动协商,自动设置
多生成树(MST)是把IEEE802.1w的快速生成树(RST)算法扩展而得到的,多生成树协议定义文档是IEEE802.1S。多生成树提出了域的概念,在域的内部可以生成多个生成树实例,并将VLAN关联到相应的实例中,每个VLAN只能关联到一个实例中。这样在域内部每个生成树实例就形成一个逻辑上的树拓扑结构,在域与域之间由CIST实例将各个域连成一个大的生成树。各个VLAN内的数据在不同的生成树实例内
原创 精选 2020-03-08 19:57:58
2879阅读
聚合(英语:LinkAggregation)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术语,指将多个物理端口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端口,以实现出/入流量吞吐量在各成员端口的负荷分担,交换机根据用户配置的端口负荷分担策略决定网络封包从哪个成员端口发送到对端的交换机。
转载 2020-06-13 17:23:59
1771阅读
一、什么是聚合 聚合是将两个或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该信道以一个单个的更高带宽的逻辑出现。以实现出/入流量在各成员接口的负载均衡。 二、聚合工作方式 聚合工作方式分为手工模式和lacp模式。 (1)手动模式 手工模式是将多条连接同一台交换机的端口都添加到这个Eth-Trunk当中,然后再在对端交换机上执行对应的操作。 (2)lacp模式 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聚合控制协议)是一种基于IEEE802.3ad标准的实现动态聚合与解聚合的协议,它是聚合中常用的一种协议。聚合组中启用了LACP协议的成员端口通过发送LACPDU报文进行交互,双方对哪些端口能够发送和接收报文达成一致,确定承担业务流量的。此外,当聚合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某个发生故障,LACP模式会自动调整聚合组中的,组内其他可用成员接替故障维持负载平衡。这样在不进行硬件升级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设备之间的逻辑带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原创 2023-05-17 10:15:36
1683阅读
以太网聚合定义Eth-trunk多汇聚,将多条物理变为一条E-trunk的逻辑, 从而实现增加带宽的目的。聚合分为手工模式和LACP模式。 LACP模式需要有集合控制协议LACP的参与。当需要在两个直连设备间提供一个较大的带宽而设备支持LACP时,建议使用LACP模式。LACP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增加带宽、提高可靠性、负载分担的目的,而且可以提供Eth-trunk的容错
2019-5-14下午两个实验聚合(两台交换机)最简单例子https://forum.huawei.com/enterprise/zh/thread-218261.html实验心得:实验确实简单只是设置了接口,我也ping通了。实验截图:实验小问题undoinfo-centerenable这条命令是关闭调试信息输出,即关掉日志。交换机1交换机2实验成功实验结论:下一个。聚合(两台交换机、两
原创 2019-05-14 17:03:34
10000+阅读
1点赞
准备好实验环境首先将两个交换机的接口加入各自划分的vlan中将两个交换机配置lacp并且创建trunk组将接口加入到trunk组中,并且允许所有vlan通过4.在sw1中配置trunk2并且将接口加入到组中,允许使用vlan通过在ar1中配置trunk组并将接口加入到trunk组中(路由器配置trunk要将二层变三层)在ar1中配置单臂路由即dhcp把trunk组当作一个整体进入trunk的子接口
原创 精选 2021-01-18 11:45:30
7299阅读
2点赞
一、实验背景什么是聚合?将多个物理端口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端口,以实现出/入吞吐量在各成员端口的负载分担当交换机检测到其中一个成员端口的发生故障时,就停止在此端口上发送封包,并根据负荷分担策略在剩下的中重新计算报文的发送端口,故障端口恢复后再次担任收发端口。聚合在增加带宽、实现传输弹性和工程冗余等方面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二、实验环境eNSP 1.3.00.100Virtu
端口聚合也叫做以太通道(ethernetchannel),主要用于交换机之间连接。由于两个交换机之间有多条冗余的时候,STP会将其中的几条关闭,只保留一条,这样可以避免二层的环路产生。但是,失去了路径冗余的优点,因为STP的切换会很慢,在50s左右。使用以太通道的话,交换机会把一组物理端口联合起来,做为一个逻辑的通道,也就是channel-group,这样交换机会认为这个逻辑通道为一个
原创 2013-09-17 13:54:00
756阅读
在Windows中开启聚合在Windows Server 2012中,Windows中已经内置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聚合功能,称为:NIC Teaming(网卡绑定),虽然是作为Windows Server系统的新增功能,且只在Server上有可视化操作面板,但是普通的Windows系统其实在8.1之后也包括了这个功能,只不过需要通过PowerShell命令行来开启和使用这个功能。下面就来演示如
目录1.Eth-Trunk原理1.1 转发原理2.Eth-Trunk实现方式2.1 手工模式聚合2.2 LACP模式聚合2.3 配置2.4 集群环境下的聚合3.E-Trunk(Enhanced Trunk)1.Eth-Trunk原理以太网聚合Eth-Trunk简称聚合,它通过将多条以太网物理捆绑在一起成为一条逻辑,从而实现增加带宽的目的。同时,这些捆绑在一起的
一、什么聚合二、聚合的配置聚合的概念以太网聚合--------Eth-trunk多汇聚,将多条物理变为一条E-trunk的逻辑,从而实现增加带宽的目的。聚合分为手工模式和LACP模式LACP模式需要有集合控制协议LACP的参与。当需要在两个直连设备间提供一个较大的带宽而设备支持LACP 时。建议使用工ACP模式。TACP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增加带宽、提高可靠
原创 2021-12-08 14:35:54
329阅读
目录一.聚合的概念二.聚合的配置一.聚合的概念以太网聚合-Eth-trunk多汇聚,将多条物理变成一条E-trunk的逻辑 从而现实增加带宽的目的,聚合分为手工模式和LACP模式。 LACP模式需要有集合控制协议LACP的参与,当需要在两个直连设备间提供一个 较大的带宽而设备支持LACP时,建议使用LACP模式,LACP模式不仅仅可以实现增加带宽、提高
原创 2021-12-11 13:28:11
493阅读
● 聚合● 活动接口:可以转发数据的接口● 活动:活动接口组成的● 聚合模式● 手工负载分担模式下所有活动接口都参与数据的转发,分担负载流量● LACP模式支持备份● 数据流控制● Eth-Trunk两段相连的物理接口的数量、速率、双工方式、流控方式必须一致● [Huawei]inte
原创 2023-04-13 15:47:43
104阅读
聚合 一.实验目的:学习并创建聚合,了解网络负载分担 实验内容:一. 实验拓扑图 二.创建聚合端口SW1<SW1>system-view  //进入系统视图[SW1]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0  //创建聚合端口10[SW1]interface
原创 2014-10-28 17:01:23
967阅读
总共使用三个shell 第一个shellnm-connection-editornmcli connection add con-name bond0 ifname bond0 type bond mode active-backup ip 4 172.25.254.101/24ifconfig  ping 172.25.254.101第二个shellcat /pro
原创 2017-05-18 00:57:48
985阅读
聚合的特点提高带宽增强网络可用性支持负载分担华为网络设备的聚合分为2种模式手工负载分担模式:所有活动端口均可参与数据的转发,负载分担流量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模式:支持备份聚合的指导原则华为网络设备最多允许8个端口绑定到一起一个Eth-Trunk内的所有端口必须使用相同的模式【手工或LACP】一个Eth-Trunk内的所有
原创 2月前
2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