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Python编程方法与应用——程序示例例1-1 根据半径计算周长和面积#ex0101.py # 计算圆形面积和周长 r = 3.2 area = 3.14*r*r perimeter=2*3.14*r print("圆形面积:{:.2f},周长:{:.2f}".format(area,perimeter))例1-2 在IDLE交互方式下,根据半径计算周长和面积&
转载 2023-09-28 21:57:42
465阅读
目录常规代码模板核心代码模式ACM模式map set 遍历自定义比较器建立大跟堆、小根堆常规代码模板核心代码模式函数名,输入参数,输出参数类型都已经写好,只需要写函数体即可。ACM模式啥都没有,需要自己写 这里提供一个模板,主要是读入示例,自己构建出输入参数,那么就可以转化为核心代码模式了,方便过渡。读入大致是分为两类,数字和字符串。import java.util.*; public
##让用户提供半径,然后计算出对应周长和面积 ##提示:计算当中圆周率需要使用到math模块 ##周长(2*圆周率*半径) ##面积(圆周率*半径2次方) ##解答:import math #科学计算模块 dir(math) r=int(input('请输入半径:')) #用户提供数据 pai=math.pi #圆周率 c=2*pai*r   #周长公式 s=pai*r
long startTime=System.currentTimeMillis();//需要测试代码块long endTime=System.currentTimeMillis();//计算输rtTime)+"ms");...
原创 2023-03-22 00:54:28
78阅读
# Python中计算向量维度代码实现 ## 1. 整体流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向量概念,然后计算向量维度。下面是整个流程步骤: | 步骤 | 操作 | |------|------| | 1 | 定义向量 | | 2 | 计算向量维度 | ## 2. 操作步骤 ### 步骤1:定义向量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列表来表示向量。例如,我们定义一个二维向量`v = [1, 2]`。
原创 2024-06-30 06:22:24
68阅读
文章目录题目描述方法一:整数相加法方法二:链表相加法算法性能分析 题目描述给定两个单链表,链表每个结点代表一位数,计算两个数之和。例如,输入链表(3→1→5)和链表(5→9→2),输出:8→0→8,即513+295=808,注意个位数在立链表头。方法一:整数相加法主要思路:分别遍历两个链表,求出两个链表所代表整数值,然后把这两个整数进行相加 ,最后把它们和用链表形式表示出来。这种方法
转载 2023-06-19 22:53:53
1527阅读
计算两个是否重叠,并且重叠是否超过百分之60。首先非常重要就是要知道两个圆心和半径。假设两个属性为: // 1属性 float x1 = 0.0f, y1 = 0.0f, r1 = 5.0f; // 2属性 float x2 = 3.0f, y2 = 0.0f, r2 = 5.0f;接下来开始计算计算圆心距:d = sqrt((x2 - x1)^2 + (y2 - y1)^
原创 精选 6月前
4680阅读
1点赞
一.什么是面向对象程序以及为什么要有面向对象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核心是过程二字,过程指的是解决问题步骤,即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面向过程设计就像是一种流水线,是一种机械式思维方式优点是:复杂度问题流程化,进而简单化(一个复杂问题,分成一个个小步骤去实现,实现小步骤将会非常简单)缺点是:一套流水线或者流程就是用来解决一个问题,生产汽水流水线无法生产汽车,即便是能,也得是大改,改
# 计算面积Python代码解析 在数学中,几何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部分。本文将探讨如何用Python代码计算面积,并通过示例和图示进一步理解这一过程。 ## 面积公式 面积\(A\)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 A = \pi r^2 \] 其中: - \(A\)是面积, - \(r\)是半径, - \(\pi\)是圆周率,通常取值为3.14,或者可以使用
原创 2024-10-18 10:22:12
179阅读
# Python计算半径 在几何学中,是一个平面上所有距离某个固定点距离相等集合。重要属性之一是它半径,即从圆心到上任意一点距离。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编程语言来计算半径。 ## 半径计算公式 在计算半径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半径计算公式。半径可以通过圆直径或周长来计算。 **半径计算公式如下:** 1. 使用直径计算
原创 2023-08-21 08:51:04
726阅读
# Java中计算平方 ## 概述 计算平方是数学中常见操作之一,而在Java编程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方法来计算一个数平方。本文将介绍在Java中计算平方几种方法,并提供相应代码示例。 ## 方法一:使用Math类pow()方法 JavaMath类提供了许多数学相关方法,其中包括计算平方pow()方法。该方法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底数,第二个参数是指数,返回底数
原创 2023-10-20 15:24:06
997阅读
# Java中计算方差 方差是统计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衡量数据集离散程度。通常,方差越大,数据点之间差异越显著。本文将介绍如何在Java中计算方差,并提供相应代码示例。 ## 方差定义 方差数学公式为: \[ \sigma^2 = \frac{1}{N} \sum_{i=1}^N (x_i - \mu)^2 \] 其中: - \( \sigma^2 \) 代表方差 - \(
原创 10月前
228阅读
Java中计算差值概念是指计算两个数之间差异或者两个时间之间时间差。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差值是非常常见需求,比如计算两个数绝对值差、计算时间差、计算数组中相邻元素差异等等。本文将介绍Java中计算差值几种常见方法,并给出相应代码示例。 ## 计算绝对值差 计算两个数绝对值差可以使用Math类提供abs方法。代码示例如下: ```java int num1 = 10; int
原创 2024-01-09 09:00:55
243阅读
# Java中计算整除 在Java编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整除情况。整除是指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尽,结果是一个整数,没有余数。在Java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方法来计算整除,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方法,并给出相应代码示例。 ## 1. 使用除法运算符"/"计算整除 在Java中,我们可以使用除法运算符"/"来进行除法运算,如果两个操作数都是整数类型,结果也会是整数类型,这种方式可以计算
原创 2024-07-10 06:55:55
870阅读
2.1 关键字一些被Java语言赋予了特殊含义单词,不能随意使用.2.2 标识符①就是我们程序员在写代码过程中自定义一些名称.②变量名,类名,函数名,接口名等等.....③主函数main其实也是标识符 只不过是被写死了.2.2.1 标识符组成规则①由字母、数字、下划线_、美元$组成.②其中数字不能开头.③严格区分大小写.④不要使用关键字和Java自带类名称.⑤为了提高标识符阅读
转载 2024-10-11 11:12:43
41阅读
# 如何在Java中计算次方 计算一个数次方是编程中常见需求。对于刚入门开发者来说,理解如何在Java中实现这一点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次方流程、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并提供相应代码示例。我们将通过一个表格来概述整个流程,随后逐步讲解每一个步骤。 ## 计算次方流程 以下是计算一个数次方基本步骤: | 步骤 | 说明 | |-----
原创 2024-08-23 09:38:33
114阅读
## 目标检测中计算FPS Python 代码实现教程 ### 1. 流程图 ```mermaid flowchart TD A(开始) --> B(导入所需库) B --> C(加载模型) C --> D(读取图像) D --> E(目标检测) E --> F(计算FPS) F --> G(显示结果) G --> H(结束) ```
原创 2024-03-04 06:35:23
89阅读
# Java中计算闰年实现指南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开发者,我经常被问到如何实现特定功能。今天,我将向刚入行开发者们介绍如何在Java中计算闰年。闰年判断规则是:如果一个年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那么这一年就是闰年。 ## 步骤流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计算闰年功能: | 步骤 | 描述 | | --- | --- | | 1 | 定义一个方法
原创 2024-07-28 04:36:49
166阅读
  从 Java 1.0 开始,Math 类有了一个自然对数。也就是给定一个参数 x,该自然对数返回 e 几次幂等于给定值 x。遗憾是,Java 语言(以及 C 、Fortran 和 Basic )自然对数函数错误命名为 log()。在我读每本数学教材中,log 都是以 10 为底对数,而 ln 是以 e 为底对数,lg 是以 2 为底对数。现在已经来不及修复这个
转载 2013-02-12 16:09:20
1035阅读
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 (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是指接收到有用信号强度与接收到干扰信号(噪声和干扰)强度比值;要了解SINR,可以先了解它近亲,SNR。SNR(Signal Noise Ratio,信噪比),就是信号与噪声比值。这一概念,估计学过通信基础读者都很熟悉,在下面著名香农公式中就有出现。C=B×log₂(1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