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说一说你常用的加密算法有哪些?加密算法通常被分为两种: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其中,对称加密算法在加密和解密时使用的密钥相同;非对称加密算法在加密和解密时使用的密钥不同,分为公钥和私钥。此外,还有一类叫做消息摘要算法,是对数据进行摘要并且不可逆的算法。这次我们了解一下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在加密和解密时使用两个不同的密钥,其中一个可以公开的密钥被称为公钥,另外一
传统的系统利用紧耦合对称架构,这种架构的设计旨在解决HPC(高性能计算、超级运算)问题,现在其正在向外扩展成为云存储从而满足快速呈现的市场需求。下一代架构已经采用了松弛耦合非对称架构,集中元数据和控制操作,这种架构并不非常适合高性能HPC,但是这种设计旨在解决云部署的大容量存储需求。各种架构的摘要信息如下:紧耦合对称(TCS)架构:构建TCS系统是为了解决单一文件性能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限制了传
本文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总结对称非对称、信息摘要、数字签名、数字证书、公钥体系的基本原理。一、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对称,是指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密钥是不是一样的。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密钥一样,我们就称它为对称密钥。如图所示,对称加密过程就是加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这样就导致了极大的缺陷,密钥传输过程中极容易被获取,从而失去安全性。特点: 1、加密强度不高,效率高;2、密钥分发困难。常见对称加密算法:D
说起加密算法,大的分类上,常规区分通常会区分为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两种,两种算法都各有优缺点。然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应用更广的还是非对称加密的方式,而非对称加密中,RSA又首当其中,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应用中。本人作为一个标准的Javer,一直对RSA细节没有深入探究,本文算是对该算法的一个浅析,其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公式推导,当遇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数据公式(例如费马定理)时,便不再展开一、对称加密关于对称
存储对称架构非对称架构的探讨 在现代计算架构中,存储架构的设计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对称非对称存储架构的选择上。对称存储架构通常指的是所有组件具有相同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而非对称存储架构则意味着各组成部分在这些能力上存在差异。这种架构选择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以及扩展性。以下内容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存储对称架构非对称架构带来的问题。 ### 背景描述 在构建存储系统时,合理选择对
原创 7月前
119阅读
ZYNQ从放弃到入门(十二)- AMP — Zynq 上的非对称多核处理器 之前介绍的所有文章我们都只使用了一个 ARM Cortex-A9 处理器内核(Core 0)。然而,PS 端包含两个处理器内核,对于许多应用程序,我们希望同时使用两个 Zynq 内核以获得最佳性能。将两个 Zynq 处理器内核用于不同的任务可以称为非对称多核处理 (AMP,Asymmetric Multiprocessi
转载 2023-11-13 19:26:40
148阅读
当今世界,网络安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认真对待。 本文是属于《网络安全》系列文章之一,我们将详细阐述了安全性的基础知识。在本文中,我们将阐述非对称加密的原理,这是确保真实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唯一方法。 不对称加密的加密技术和签名: 2000多年前,凯撒通过加密来保护其军事信息。现如今就轻而易举了吗?在我们最近的一篇博客中,我们看到了对称加密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保密性,也不足以确保真实性和完整
非对称部署架构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中,服务部件之间存在不均衡的通信与计算能力分配。这种架构在云计算和微服务环境中非常常见。处理非对称部署架构的问题,旨在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 环境准备 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确保环境的准备工作完成。以下是软硬件要求以及相应的安装命令。 - **软硬件要求** - 操作系统:Linux 发行版(如 Ubuntu 20.04) - CPU
原创 7月前
19阅读
加密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称加密,一种是非对称加密。在对称加密算法中,加密和解密使用的密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加密和解密使用的是同一个密钥。因此,对称加密算法要保证安全性的话,密钥要做好保密。只能让使用的人知道,不能对外公开。在非对称加密算法中,加密使用的密钥和解密使用的密钥是不相同的。一把是作为公开的公钥,另一把是作为谁都不能给的私钥。公钥加密的信息,只有私钥才能解密。私钥加密的信息,只有公钥才能
1.为什么要量化量化是一种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压缩和推理加速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深度学习模型的权重或激活函数从32位浮点数映射为低比特深度的数据表示神经网络模型的大部分参数都是float32,将其映射为int8乃至更少的bit,其一可以有效减少模型的大小,其二更小的bit(如int8)进行运算时指令吞吐量远高于float32,从而大大提高运算效率,加快模型的推理速度。编辑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对称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也被称为传统加密技术,因为他已经存在多年。对称系统将明文使用一个密钥通过某种算法进行处理,得到密文。要逆向这一由给定密钥的算法将明文变为密文的处理过程时,不能随意使用其他密钥,必须再次使用相同的密钥才能成功进行逆变换。 换言之,在对称系统中,加密和解密信息使用相同的密钥。 对称系统优点:将明文变换为密文是,对称系统很快,特别是处理大量信息时。大多数对称系统被专门设计用于
以前我们还只是聊聊QQ,看看网页,通信安全似乎并不为人所重视,而现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极为普及,我们在网上的生活也已经非常丰富和重要,因此对帐户的安全,信息的保密便越来越重视。对信息进行加密是保证通信安全的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最近的项目正好涉及到通信安全相关的内容,所以也学习一些入门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明文就是我们真正想要通信的信息,这些信息要不就是人类可读的,要不就是有明显意义,容易理解
在数字加密算法中,通过可划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一:什么是对称加密?在对称加密算法中,加密和解密使用的是同一把钥匙,即:使用相同的密匙对同一密码进行加密和解密;加密过程如下:加密:原文 + 密匙 = 密文解密:密文 - 密匙 = 原文对称加密图解例如:小明给小红发送微信消息表白,为了避免小红手机临时不在身边而导致消息被其他热看到,原本小明计划发送”我爱你一生一世”,小明和小红使用一种约定好的暗
屬性或索引子的 get 和 set 部分稱為「存取子」(Accessor)。根據預設,這些存取子具有相同的可視性 (或存取層級):即屬性或索引子所隸屬的層級。如需詳細資訊,請參閱存取範圍層級。不過,有時候限制對其中一個存取子的存取會很有用。通常,這會涉及限制 set 存取子的存取範圍,但同時讓 get 存取子保持為可公用存取。例如:C# 複製程式碼 public string Name {
转载 2024-08-01 13:42:35
38阅读
对称加密的原理是数据发送方将明文(原始数据)和加密密钥一起经过特殊加密算法处理后,使其变成复杂的加密密文发送出去。接收方收到密文后,若想解读原文,则需要使用加密密钥及相同算法的逆算法对密文进行解密,才能使其恢复成可读明文。非对称加密的原理是甲方首先生成一对密钥同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开密钥;得到公开密钥的乙方再使用该密钥对需要加密的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甲方;甲方再使用另一把对应的私有密钥对加密后的
一直以来,"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公钥"、"私钥"等这些词汇对我来说都是最熟悉的陌生词, 听着熟悉但是从未理解其中要义. 最近又搞了搞证书相关的东西, 出于学习需要,索性就把这些东西理解了一下.本文不说算法也没有具体的加密方法,只是帮和我一样有困惑的小伙伴通俗易懂地理解几个概念.非对称加密是相对于对称加密而言的.首先, 不论哪种方式的加密,目的都是保护被加密内容.对称加密先看百度的解释:采
本来想写个文件系统的专题,结果发现对硬盘的内部架构和存储原理还是比较模糊,因为不了解“一点”硬盘的存储原理对文件系统的认识老是感觉镜花水月,不踏实。经过搜集整理资料就由了本文的问世。借用Bean_lee兄一句话:成果和荣耀归于前辈。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硬盘的发展史: 1956年9月13日,IBM的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
LVS的DR,NAT模型初步学习模型通信原理Q:为什么要选择四层负载均衡服务器? A:目的在于解决访问慢。由于Tomcat应用层服务器是运行在JVM虚拟机中的,请求抵达服务器时,需要JVM虚拟机进行一次解析。而且客户端到服务端通信需要走7层结构。添加负载均衡服务器作用在于快速将客户端传输过来的请求转发服务端(多台),由负载服务器进行判断是否进行负载判断。概念术语CIP:客户端IP VIP:虚拟网卡
11.1、非对称加密算法特点:发送方和接收方均有一个密钥对(公钥+私钥),其中公钥传播,私钥自己保存,不需要传播私钥不需要传播的特性解决了对称加密算法中密钥传播的困难(这个困难一般通过线下传递可以解决)加密安全性极高,只用于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加解密速度远低于对称加密一般情况下,为了解决非对称加密算法加解密速度低的问题,采用非对称加密(使用公钥+私钥对对称加密的密钥进行加解密)+对称加密(加解密数据
转载 2023-10-16 20:41:58
18阅读
【1】非对称加密算法: 非对称加密算法又称为公钥加密算法,按照密码学的Kerckhoff原则:“所有算法都是公开的,只有密钥是保密的”。即安全系统的设计者不能指望使用某种秘密的无人知道的算法来保密,而应当使用一种公开的被验证过的算法——只要密钥是安全的,已知算法的攻击者实际上无法破解秘文的算法才是好的算法。RSA算法是目前最流行的公钥密码算法,它使用长度可以变化的密钥。RSA是第一个既能用于数据
转载 2023-06-20 23:34:53
72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