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 mmc命令详解 一:mmc的命令如下: 1:对mmc读操作 mmc read addr blk# cnt 2:对mmc写操作 mmc write addr blk# cnt 3:对mmc擦除操作 mmc erase blk# cnt 4:重新搜索mmc设备 mmc rescan 5:列出mmc的分区 mmc part - lists available partition o
转载 2024-06-06 05:40:34
651阅读
SD卡烧录这个不讲了,在之前的博客里已经讲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很见到。就是把各个bin文件按照指定位置烧到SD卡的系统分区中。 u-boot中断也支持dnw指令,所以eMMC烧录就有可能了,因为电脑上的u-boot.bin固件可以通过dnw烧录到开发板的内存了。。。。 编译uboot过程友善的文档已经写的很完善,大家自己参考并编译u-boo
该布局由uboot.lds 文件定义,在链接时候生成相应的二进制映像。 首先定义起始地址为 0xc3e00000,接下来是中断向量表(Vector),大小为256字节,按每个中断向量占用4个字节的跳转地址算,做多可以有64个中断向量; 2.一些基础性的代码段,它为下一步加载boot或者kernel做准备,其大小为0x1700字节 3.是代码段的后半部分,代码段的大部分代码在这
uboot 的最终目的就是启动 Linux 内核,所以需要通过启动 Linux 内核来判断 uboot 移植是否成功。在启动 Linux 内核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两个重要的环境变量 bootcmd 和 bootargs。bootcmd 环境变量bootcmd 保存着 uboot 默认命令,uboot 倒计时结束以后就会执行 bootcmd 中的命令。这些命令一般都是用来启动 Linux 内核的,比如读
FPGA的基础学习-----EEPROM读写测试EEPROM简介EEPROM(AT24C64)IIC通讯协议空闲状态起始信号与停止信号数据有效性应答信号ACK数据的传送AT24C64单次写时序AT24C64当前地址读时序AT24C64随机地址读时序 EEPROM简介EEPROM即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常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掉电后,数据不丢失)。不同厂家的产品,相同厂家不同型号、系列的产
编译ST官方U-bootST官方uboot源码打补丁获取ST官方ubootu-boot-stm32mp-2020.01-r0 可以理解为是之前解压ST官方源码得到的uboot的SDK工具包(PS:里面有个README.HOW_TO.txt的帮助手册可以看下)cd ~/linux/atk-mp1/stm32mp1-openstlinux-5.4-dunfell-mp1-20-06-24/source
面临的问题对于高并发高访问的Web应用程序来说,数据库存取瓶颈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特别当你的程序架构还是建立在单数据库模式,而一个数据池连接数峰 值已经达到500的时候,那你的程序运行离崩溃的边缘也不远了。很多小网站的开发人员一开始都将注意力放在了产品需求设计上,缺忽视了程序整体性能,可扩 展性等方面的考虑,结果眼看着访问量一天天网上爬,可突然发现有一天网站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崩溃了,到时候哭都来
存储器按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主存储器 RAM 随机存储器 静态 RAM 触发器保存高低电平 根据是否具有闩锁电路,判断是否具有触发器特点:保持(存储特别稳定);集成度不高动态 RAM(现在用的主存都是动态 RAM) 电容保存高低电平特点:容易掉电,存储不稳定;集成度高 如何解决掉电问题? 刷新内存
eMMC 是 Flash Memory 的一类,在详细介绍 eMMC 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 Flash Memory。Flash Memory 是一种非易失性的存储器。在嵌入式系统中通常用于存放系统、应用和数据等。在 PC 系统中,则主要用在固态硬盘以及主板 BIOS 中。另外,绝大部分的 U 盘、SDCard 等移动存储设备也都是使用 Flash Memory 作为存储介质。Flash Memo
转载 2024-02-23 21:39:51
395阅读
在上一章使uboot支持网卡传输文件后,但是每次启机时,环境变量都要变为默认值,需要重新设置ip,MAC地址才行,由于没有配置mtdparts命令,启动内核也不成功所以本章主要学习:1)修改环境变量默认值2)裁剪uboot  3)分区,设置mtdparts命令1.修改之前,先来理解下uboot的环境参数首先,uboot会去校验(CRC)存放环境变量的一段空间 ,若CRC有效则使用该空间里
转载 2024-04-07 09:33:49
1375阅读
文章目录前奏流程驱动匹配分析需要的属性调试补充结果 前奏随着u-boot版本的变迁,u-boot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在较新的u-boot中已经支持很多不同类型的文件系统,告别了以前需要移植者自己手动规划eMMC/SD等镜像存储介质的分区信息(并非真正的磁盘分区,只是一个标号而已),可直接使用相关的命令就可以读取出各种文件系统类型的存储介质中的文件,使烧录、更新、启动等操作变得更加方便,所
转载 2024-04-06 13:38:31
700阅读
了解uboot命令进入uboot命令行模式后,我们可以执行help或者?列出uboot所支持的命以及他们的作用,如果想知道某个命令的 具 体用法可以使用 “?命令”或者“help 命令”的方法列出某个命令的具体用法。uboot的常用命令1.查询命令:bdinfo、printenv、 version bdinfo:查询系统信息,用法【bdinfo】 printenv:查询当前系
转载 2024-07-24 14:22:27
92阅读
概述前边的章节中介绍到如果要移植uboot的话,最好的参考就是由官方提供的demo。1、移植1.1 添加board对应的板级文件夹uboot 中每个板子都有一个对应的文件夹来存放板级文件,比如开发板上外设驱动文件等等。 NXP 的 I.MX 系列芯片的所有板级文件夹都存放在 board/freescale 目录下,在这个目录下有个名为 mx6ullevk 的文件夹,这个文件夹就是 NXP 官方 I
转载 2024-05-31 11:00:58
287阅读
无论是在Emacs中写英文日记(diary)、Org mode笔记,还是撰写程序的注释和文档,拼写检查都是一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成果品质的必不可缺的工具。拼写检查对于常见的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LibreOffice)来说并不是什么稀罕的功能,但是对于Emacs这个纯粹的文本编辑器来说,实现起来就显得有些繁琐、笨拙。具体说来,Emacs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拼写检查的能力,它是通过ispell模块调
uboot是bootloader的一种,主要是用于引导内核启动. uboot除此功能外, 还带有很多其它功能. 功能是通过命令来调用.uboot的命令: help //列出当前uboot所有支持的命令 help 命令 //查看指定命令的帮助 reset //重启uboot bootm //用于启动内核 用法: bootm 0x
启动参数bootcmd=nand read.jffs2 0x30007FC0 kernel; bootm 0x30007FC0中kernel在哪定义,为什么可以直接引用?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最终定位到了MTD分区的实现。 在u-boot之start_armboot函数分析中提到过实现nand flash的分区。执行run_command("mtdparts default", 0)可以实
转载 2024-03-04 12:12:52
330阅读
前言:概述uboot第一阶段在汇编代码中进行了硬件初始化(看门狗、中断、堆栈)第二阶段主要是C代码进行硬件初始化、设置内核启动参数、将内核加载到内存(SDRAM)并启动内核。注意:uboot的目的就是启动内核。其他的初始化,参数设置都是辅助启动内核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现象和本质。uboot启动第一阶段 中最后会调用start_armboot()接口进行第二阶段工作。1- 
转载 2024-08-27 20:01:21
0阅读
学习目标:uboot命令使用学习(4) EMMC和SD卡操作命令学习内容:学习使用了正点原子的I.MX6ULL教程及开发平台。 1、mmc info命令 2、mmc rescan命令 3、mmc list命令 4、mmc dev命令 5、mmc part命令 6、mmc read命令 7、mmc write命令 8、mmc erase命令学习时间:2022-05-30学习产出:一般认为EMMC与S
转载 2024-03-20 16:12:04
1052阅读
uboot mmc命令详解 一:mmc的命令如下: 1:对mmc读操作 mmc read addr blk# cnt 2:对mmc写操作 mmc write addr blk# cnt 3:对mmc擦除操作 mmc erase blk# cnt 4:重新搜索mmc设备 mmc rescan 5:列出mmc的分区 mmc part - lists available partition
转载 2024-08-20 21:30:31
517阅读
Uboot相关命令介绍 1、bootmbootm [addr [arg ...]]    - boot application image stored in memory          passing arguments 'arg ...'; when booting a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