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总以应试之心做事

  在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路上作了不少的工作,深刻地感受到了应试思维对于我们学生的控制。学个什么,总要问一下考不考,怎么考,到头来,只能为考而学,学来的,不可能是真货。

  而反思作为我们的工作,却不也在盯着一些指标,成天算计着吗?指标里有的,削尖脑袋地去做,指标里没有的,那就一边去。

  纯按指标行事,在其他的行业中是否合适,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首先这是对的。但我想,纯按指标行事的,TA只是在工作,将之将作事业的人,不能这么干。

  而论及学习,论及教师的工作,纯按指标的工作,贻害无穷。因为无论如何高明的考试,总不能概括学习的内涵,且不论我们的考试真不高明;无论如何周密研究的过的指标,总不能完全概括教育事业的本质。

  教师这样一个职业,所要求的独立人格,就体现在能够妥善处理好体制内要求,与育人的根本目标之间的关系。

  有不少的同行,还在利用着学生的应试习惯,让学生在这个阶段也能“好好学习”。我是时时想着让学生摆脱应试,走向真正学习的。这很难。

  只按指标行事,实际上,是应试思维的余毒在我们的工作中起着作用。有此反思,为了在帮助学生摆脱应试的控制路上走得更远些,更要坚定为师者先行。


  ​(二)麻烦,是因为没有理顺

  在大学扩招之前,也许是当时纯青椒一个,也感知不到问题,每日的教书工作,按步就班来,也没有听到同行密集的抱怨。

  大学扩招以来,而实际上,我们往住忽视了与此同时发生的,社会信息化的变革突然提速,包括自己,教师们纷纷喊着“不会教了”。

  在试行翻转课堂以来,自己尝到了甜头,实际上,要面对的问题却也是接踵而至。只是现在遇问题时,就将之当朋友,而不是敌视、敌对,在问题的圈套中倒是畅游起来。

  细思发现,无论问题是否避免,现在就是已经存在了。以此为基础,接受这个状况,然后与问题为友,一下子将自己彻底解放了。学生的问题、学科的问题、制度的问题,等等的问题,横亘在面前,需要我们去理顺。理顺其的办法、角度是多样的,现代组织有分工,需要齐心协力,与此同时不能忘记的是,用自己怕力量,在自己的那个火力点上,从自己的职责、角色出发,对问题发起攻击。

  面对问题,理出头绪,立足现实的各种条件,让其顺一些,再顺一些。作为一线教师,可以用这种思路做事。

  我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工作,知道管理工作的难处,但因此也容不下管理中的不作为。现在跳出来,倒时时有想法在促进一线教师圈子和管理干部圈子间的相互理解做些工作,以此形成合力,将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掉。大学中讲究争鸣,但两方面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应该更多些。

  其实管理中面对的问题,与教师面对的,几乎也是同样的性质。在一种简单的思维里,全部是不好教的学生,全部是不好管的老师。不少人,说学生不好教,总不想自己教学的手段、内容、方式是否要改一改,说老师不好管,总不想自己的管理工作,是否有欠妥之处。当总不接受产生问题的背景,总是满脑子就是自己,于是问题积累、发酵,久而对问题视而不见。

  其实,作为职业人,必须克服人性的弱点。头脑冷静、清晰一些,换位想一想,理顺了,一切就好了。

  作为老师的理顺,安排的教学能够利用好学生当下的学习心理、习惯,但也引导着正确的方向,促进学生的习得,让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完善自己的过程。重在教学设计与执行,而非死守着只讲好就行,重在让学生动起来,发挥群体的作用,学生的“自组织”运作良好了,就是成功。朝着这个方向做,该放手的地方很多,扎实地做下去,很多事情就能放手。点名、考试是为了让学生来学习,结果,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将点名和考试看成了必须的工作内容,其中的问题多如牛毛。跳出来一些,为让学生学习,原来也可以不那么依赖点名、考试,那这些问题还在吗?面临问题,不从本质出发,理不顺,麻烦不断。

  作为管理人员的理顺,也是要让教师的“自组织”运作良好了。以“太麻烦”作为理由不改变,本身就是一种懒政,也是一种傻政。思路变一变,铺好轨道,本是麻烦的事情,可以不麻烦,而具体的解决,“自组织”会发挥作用。


  ​(三)怠与惘

  常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去和我的学生寻找让TA的学习更加有效的途径。

  总有在学生中投入不进去的学生,干脆地给出自己一个结论:“就是懒。”这样的“原因”,说一次,就能让人轻松一次。你瞧,这是有原因的。

  也总是有学生,他主动地找我来,请教我关于迷茫的问题。迷茫中前行,找对了看待迷茫的视角,是件很过瘾的事情,但将迷茫视作障碍,痛苦得不得了。有人也因此而止步不前。

  想起了夫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所谓迷茫的同学,在保证学习行为的同时,需要放开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思考空间,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比学会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更为实在,也更接近我们学习的真正目标。

  有不少在大学之前被应试完全俘虏了的同学,在死学中没有进入迷茫,而在大学中,却陷入痛苦。这是件好事,过去的,我们认为不可避免好了。现在开始考虑问题了,就是一个新的开端。

  由于迷茫而停下脚步的同学,其实正在走向的是“怠”。有迷茫做理由不前行,已经是怠了。

  成天脑袋中有美好的远景,却总是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大学生活,这是典型的“思而不学”,久而若连“思”也没有了,这样的求学历程,也变得毫无意义。

  事情往往应该是简单的,“且思且学”,相互交织,一起前行就好了。生出个“思而不学”,“学而不思”,割裂了两者的有机联系,痛苦由此而来。

  作为教师,在学与思上,更要走在前头,更要走得明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