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思辨叙事,还是解放叙事,现代知识的宏大叙事已失去其合法性。  ——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电子商务:一个没有壁垒的未来世界
 
日前,《创业家》杂志发表对京东商城刘强东的专访。“10年10亿才能做好电子商务”,此言一出,语惊四座。京东商城素以低价策略享有“网上国美”之称,是什么样的因素会引发刘强东如此感言?
国美也好、苏宁也好,还有曾经的永乐、五星,家电行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红海竞争区域,规模化和低价策略几乎成为了这个行业别无二致的生存选择。京东商城以后起者身份闯入红海,规模上与国美、苏宁不可同日而语,它可以依靠的只有采用线上电子商务手段带来的销售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而现在京东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国美、苏宁已经发现电子商务直面终端客户的作用,开始拓展网上卖场,压缩着京东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由企业(商家)自主建立的独立电子商务,其发展趋势也如火如荼、正以指数化的形式增长。网上卖场并不是电子商务唯一和最重要的存在形式,过去一家企业想跨入电子商务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去做庞大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刘强东所言“仅是信息系统的开发这一项,没有2~3个亿是做不出来的”真不是危言耸听。然而,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出现了ShopEx这样优秀的标准化独立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帮助许多企业可以轻松的进入电子商务,并能省去高昂的系统开发成本,也使得对网上卖场形式赖以生存的企业需求和服务价值进行着创新性的颠覆。在这样的环境下,刘强东所言可能会误导一部分企业,不仅仅是消费者,尤其针对企业、商家有可能认为电子商务具有高昂的成本和进入壁垒,其言辞可能会误导一部分企业止步不前,简单的去维持既有的生存空间。
从理论上讲,电子商务绝不只有单一形式。亚当·斯密启蒙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出了非常成熟的一般均衡理论。“看不见的手”不仅仅存在于狭义的商品市场,也存在于不同行业的行业分配当中和行业布局当中;这也是“市场”。就这个意义而言,电子商务的行业布局如果仅仅是卖场的天下,那既不是一个均衡,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从现实角度来看,传统卖场的利润来源就是渠道,国美和苏宁这样的大卖场已经将这一点利用到了极致。对于卖场而言,电子商务的作用是锦上添花,京东的生存空间其实很狭小。因为电子商务关键的价值恰恰在于压缩渠道成本和提升渠道效率,所以电子商务和卖场式经营实际上存在着潜在的竞争关系和元生冲突。毕竟两者都针对渠道做文章:卖场从渠道中获益而生存,电子商务则帮助企业和商户进行渠道精简和渠道重构。
无可否认,企业涉足电子商务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将产品直接铺到网上卖场,但这无疑也是较单一的方式,仅仅是传统渠道的一个延伸,对于企业而言,网上卖场与现实卖场从功能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另外,有些企业像个人开网店那样,到淘宝上开设一个自己的店铺,这种形式更为简单快捷,但其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独立性和品牌效应,或者说这样仅仅是在为淘宝的品牌添砖加瓦。其实,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还有更有效,更快捷办法,是企业利用ShopEx这样的成熟电子商务系统去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独立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与产业的终端;ShopEx作为中国目前50万企业用户的选择,其功能的完善足以充分满足绝大多数企业构建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根本需求,企业用很短的时间极低的成本就可以实施实质性的企业和产品的电子商务营运战略。这种准入方式当然是针对一般企业而言的,另外一种准入方式就是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他们在基本信息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自行组织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研发和维护团队研发出更有自身特点的系统,不过需要付出相对较高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也需要团队成员有对信息系统有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对企业需求的独到见解。
2009年底,《环球时报》提出全新的发展观点——电子商务即将在这个新十年形成规模庞大的共同体经济。对于一份向来侧重国计民生而并不关注特定行业的权威媒体而言,这样的观点充分表明电子商务已经彻底融入宏观的商业环境而不再局限于IT行业本身。而《中国经营报》的分析结论则更为直接:“我们的观点是,未来将没有电子商务的概念,网商的概念也将消失,因为10年内绝大部分公司都将成为网商,电子商务将成为常规手段”。
从这些详尽的分析和近似的结论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简单地涉足淘宝,还是下决心上马ShopEx系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已经不存在刘强东所言的高壁垒高投入。尤其是用ShopEx系统搭建企业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够最大化地收回渠道成本(包括网上卖场),而且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品牌利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特约评论员:《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
专栏:《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新财经》
特约撰稿:《传媒》《软件工程师》《投资与合作》《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等
体验城市(MirrorCity.net)技术总裁,美信(Merrinfo.com)合伙人、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