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和北大同学交流的讲稿, 暑期课程-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 课程的一部分]
Myths of innovation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国家, 这些都是最近时髦的词汇,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组工作, 看过创新的猪跑, 也吃过创新的猪肉, 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这些内容好多可以从各种参考书中得到,并不是我独创的见解。
迷思之一 Innovation starts with Epiphany
很多人听到发明创造, 都会想起故事书里的聪明人忽然灵光闪现的故事,灵光闪现, 顿悟这个词叫“Epiphany”, 这些著名的例子有:
阿基米德在洗***里泡澡, 忽然跳出浴池, 跑到大街上, 大喊“Eureka”, 他老人家发现了浮力定律。
牛顿同学当年没事坐在苹果树下, 忽然一颗苹果砸到他头上, 他也灵机一动, 揭示了万有引力等等理论。
这些故事很有意思, 但是它们由于种种原因, 没有提到这些科学巨人在顿悟之前已经在相关学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为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 那些看似神奇的时刻才会光顾他们。 这些故事的另一引申是 - 他们都是独立工作, 没有一个阿基米德团队, 或者 “牛之队” 在支持他们。在近代, 很少有一个人独立地推出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让我们看看手里的手机. 它集成了几代理论的发现, 发明和技术工程上的创新 -
无线通信: radio waves, location aware – GPS, cell tower, WiFi AP
有线通信: USB
集成电路:
显示技术:
计算机, 应用程序
让我们穿越回到牛顿的时代, 想象我们把这些技术的原理, 设计图纸都向牛顿头上砸去。他会顿悟么?
在我们熟悉的电脑和IT 领域, 所有我们看到的“酷“的东西, 都是几代人, 几个团队前赴后继持续创新的结果。就像拼图一样, 很多聪明人都看出了最终图像, 都在一块一块地拼接, 往往拼好最后一块的同学得到最大的荣誉。 但是没有前人的积累,没有自己扎实的能力, 没有 ”最后一块” 等着同学们去拼。
另一个有用的推论是– 不要一开始就想把所有的丢失的拼图块都找到并填上, 打造一个巨大的创新。
皮特·德鲁克 (Peter Drucker) 说过:
Those entrepreneurs who start out with the idea that they’ll make it big – and in a hurry – can be guaranteed failure.
我们上课的同学也想了不少宏大的创新思想(例如这个), 但是课程最后什么也没做成, 剩下的就是一个空的构想。
《梦断代码》是《现代软件工程》课的必读参考书, 它讲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软件项目 (要取代Exchange/Outlook/P2P 软件) 在充足的资金和程序员支持下华丽失败的故事。和它相映成趣的, 是Linux 项目刚开始的时候:
I'm doing a (free) operating system (just a hobby, won't be big and professional like gnu) for 386(486) AT clones... (source)
这两个故事,连同画扇面的笑话,可以作为大家创新的参考。
迷思之二– 大家都喜欢创新
谁不喜欢创新呢? 然而细细想来, 创新就是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不一样“。 当你提出一个创新的想法时, 你会得到什么回答呢? 下面是一些:
This will never work No one will want this It can’t work in practice. People won’t understand it This isn’t a problem. This is a problem, but no one cares. This is a problem, and people care, but it’s already solved. This is a problem, and people care, but it will never make money. This is a solution in search of a problem. Get out of my office now! We tried that already This will never work We never done that before This will never work We don’t do it that way here This will never work Not in our budget This will never work We don’t have time Executives will never go for it It’s out of scope for this milestone And I don’t know about next milestone… You’re smarter with your mouth shut! …
|
为什么? 我辛辛苦苦想出来的点子, 为什么得不到领导或同事的赞赏? 这里有好几个原因:
个人自负/嫉妒:
§ 这个想法居然被你想出来了, 老子不能接受
面子或政治因素:
§ 这个东西要是搞成了, 我没面子.
优先级:
§ 我已经有十个创新的想法在手头了, 不能接受又一个新的创新
安全:
§ 不创新, 我没有风险; 要创新, 我可能要失去一些东西。
习惯
§ 这个不是我们做事的习惯啊, 不符合我们一贯的原则啊
动机
§ what’s in it for me? 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我为什么要帮你?
不但大众不喜欢创新, 甚至连创新者都不例外, 有些创新者甚至恨创新。 有这么严重?听我慢慢道来:
假设你发明了电报,并且花费了毕生精力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电报网和电报企业。这时有一个年轻的发明家上门推销他的创新– 电话.
<图>
(source: http://etc.usf.edu/clipart/77900/77913/77913_telephone.htm)
虽然这个早期的电话看起来其貌不扬, 后面还拖着一条尾巴, 可是你敏锐地看到, 这个创新将会颠覆目前的电报产业,它预示着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将会失去市场, 这时你会怎么想呢? 会不会恨这个新发明?
这里我们看到, 有些创新是颠覆性的 - disruptive innovation. 这些想法一旦出现, 会引起现有技术拥有者的极大不安, 我们看看工业革命时期几个颠覆性创新的例子:
蒂莫尼耶于1829年发明的缝纫机是世界上最早成批制造的缝纫机。缝制速度要比手工缝制快10倍以上,正因为缝纫机器有如此的优越性,所以引起制衣店裁缝们的恐惧与反对,“如果机器出现,那么手工裁缝就会失业,一旦失业就意味着饥饿和寒冷来临。”众多裁缝上门找蒂莫尼埃论理,继而发生冲突,在一次动乱中就有80余台缝纫机被捣毁;大批裁缝闯入工厂,武力和愚昧最终占了上风。无可奈何的蒂莫尼埃只好回到安普勒比城,重操旧业仍以做裁缝为生。
贾卡 (JACQUARD)1752年出生于里昂,一成年便在丝绸工坊打工,并且很快成为一个有创意的、技艺娴熟的工匠。他的改革计划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多次中断,但1805年一大批改革后的半自动织机终于在这里运转了起来。新织机不但缩短了产品的成形时间,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劳动量的减少了工作人数,这必然引起了大批工人的恐慌和随之而来的抵制及破坏,因为使用贾卡织机后,原来需要六名工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一名,这就意味着大批工人的失业。贾卡多次受到人身攻击,甚至有人对他以死相逼,更严重的是,工坊里的新型织机不断被损坏和焚烧。尽管如此,革新的成果还是遍及全国,1812年,整个法国已装置了一万一千多台贾卡自动织机。 [源于: http://tran.httpcn.com/Html/1301/94428122124.shtml ] |
英国织布工人捣毁织布机的例子: 卡特莱特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发明了动力织布机, 1791年他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座用动力织布机装备的织布工厂, 纺织界的实业家, 以及其他资本家闻讯, 纷纷起来投资。 织布厂越办越红火规模也越来越大, 投资织布厂的股东们, 棉纺厂的老板都拍手称快, 卡特莱特更是踌躇满志。 孰不知, 一场风暴就要降临了, 新式织布机的使用, 使许多原来的织布工人失去工作, 沦为失业大军, 而在业工人, 却被迫随着动力织布机的快节拍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 苦不堪言。 一天夜里, 愤怒的工人们砸烂了厂里所有的织布机, 然后放火烧毁了织布厂. |
我在上课的时候还举了另一个例子, 现在大众认为钻石很值钱, 买的人也不少. 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 如果有人发明了一种在常温常压下把石墨变成钻石的方法, 可以廉价地生产大量的钻石, 我们想象钻石产业链上的人们,以及已经购买,储存了钻石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 非常喜欢?
迷思之三: 好的想法会赢
学习理工科的同学都是比较理性的, 他们想, 好的想法当然会赢啦。就想解数学题一样, 好的解放当然会得高分啦。 如果我能找到好的想法, 我的好主意一定会把现在不太好的主意都比下去。
但是在现实中, 好的主意不一定赢。
例如我们看看眼前正在使用的电脑键盘, 我打赌 99.9% 的键盘都是这样的布局 (QWERTY):
但是很多研究认为下面的键盘布局 (Dvorak)更有效:
我们还有数据支持:
如果使用QWERTY 键盘, 那么只有10% 的英语单词能在手指不离开 Home Row (ASDF 的那一排) 的情况下敲出来。 但是如果使用 Dvorak 键盘布局, 你可以在home row打出 60% 的单词(所有的元音都在 home row)!这样会减轻手指和相关肌肉的负担, 减少劳损, 同时加快打字速度。
那么这么好的键盘为什么这么少见, 为什么大家都不用好的键盘布局呢?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为什么会是这个情况。
注: 据说QWERTY 键盘的设计是因为机械打字机的打字臂由于相邻字符的原因而互相碰撞, 因此要把经常一块出现的字符分开, 这样才能减少碰撞的几率。 但是在后来打字机都抛弃了机械打字臂的设计, 演变为球形字模打字, 以及后来的电子打字,计算机键盘。这个时候原始布局的设计反而成为了一个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国际标准衡量制度 (米/千克) 和英制衡量制度 (英尺/磅) 的对比。 后者只有在美国(大概还有利比亚, ×××)还在使用。事实上美国国会早在两百年前就通过了法案, 要推广国际标准衡量制度, 但是却迟迟没有行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和行动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在考虑: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What’s In It For Me? (WIIFM) 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再多的好想法都只会停留在口头。
国内一个例子是“火车票实名制”问题, 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好主意, 技术上有困难么? 对于一个可以成功发射登月飞船, 可以用 GFW 把中国的互联网变成一个局域网的国家,火车票实名制在技术上其实不难。 但是对于掌握政策的制定,实施,运行,维护的人来说, 他们都在心里问: WIIFM? (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好的答案之前, 这个”好想法” 是不会得到彻底实行的。
After Faraday (法拉第) discover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电磁感应) in 1831, a skeptical politician asked him what this was good for. Faraday responded: “Sir, I do not know what it is good for. However, of one thing I am quite certain, some day you will tax it.” |
那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喜欢 (至少不痛恨) 你的创新呢? 在我们提出一个创新的想法时, 应该考虑这么几点:
Provide “what’s in it for me” for stakeholders 对利益相关人要讲清楚“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Relative Advantage (创新和目前的应用相比, 有什么相对的优势)
Compatibility (创新和目前的应用是否兼容)
Complexity (避免过度地描述复杂的技术)
Observability & Trialability (能让别人看到/实验创新的结果么? )
另外, 大家都很忙, 你能否用很简明的方式把你的创新描述出来?同学们在 <现代软件工程> 课程上实验了NABC 的方法, 大家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