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可以,请你点开上面这首歌,随着这首歌曲去读下面的文字。
也许我们真的并未在缅怀某个人,我们缅怀的只是自己,是找不回所以显得可贵的过去!
这句话是从郗琳这孩子的签名上得来的,而正是这句话我觉得很适合《曾经》这个故事。
《曾经》:都柏林的音乐情缘
估计没几个人会对爱尔兰这个小国的电影持续关注,也许《曾经》这部音乐电影可以稍微改善一下以上状况。《曾经》是预算只有16万美元的低成本电影,到 11月份为止,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1000多万美元的票房佳绩。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质量也是相当不俗,它被烂番茄网站 (RottenTomatoes,热门的英文影评网站)选为2007上半年十佳影片,目前的好评率高达98%。
导演约翰·卡尼 (John Carney)原是爱尔兰著名乐队The Frames的第一任贝司手,而男主角格伦·汉萨德(Glen Hansard)则是时至今日 The Frames铁打不动的实力主唱,听众称他的迷人嗓音就是天生用来唱英伦摇滚的。剧中那个从捷克来到都柏林的年轻母亲,由19岁的捷克女歌手玛卡塔·埃尔格罗瓦(Marketa Irglova)出演。她与汉萨德在2006年有过一次亲密合作,片中美妙动听的音乐均为汉萨德一人或他们两人所唱。影片中男女主角都具有不少的创作灵感,不过《曾经》中没有一首是真正为此片谱写的原创歌曲,它们均选自埃尔格罗瓦2006年的《The Swell Season》和The Frames今年的新专辑《The Cost》。
把话说在前头,《曾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部音乐电影,所以见到片中有一半以上场景都是歌声缭绕请勿见怪。客观地说,《曾经》中都柏林背景的故事有些平淡无奇:忘不掉情伤的街头卖唱艺人,在孤独异乡的年轻单身女子,两个人通过音乐萍水相逢,面对人生有了积极热情。他们为自己又为对方歌唱,从《Falling Slowly》到《When Your Mind’s Made Up》……大饱耳福之余,使得观众想立马去找张原声碟来再三欣赏。
一定要比较的话,在剧情与音乐间,打动人的可能性显然后者更高——即便事实上二者密不可分,不同歌曲表达了人物内心的不同情感,使剧情得以连贯畅通。在电影技巧上,《曾经》似乎亮点不多,不过其平实自然的风格却能让观众享受每处细节:都柏林街头行人匆匆,爱尔兰海岸风光迤逦,短暂却毕生难忘的音乐情缘。如果你是个乐迷又或是个音乐电影迷,那《曾经》绝对不容错过,它会带你走上一次独特的音乐之旅。曾经,是什么?爱情,是什么?梦想,是什么?音乐,是什么?
法国香颂天后Edith Piaf最后的名曲《爱情有什么好》中反复地说:不要从结果去看爱情,只要你尝过一天爱情的甜蜜,它就足够让你回味一辈子。就算今天会让你痛苦,到了明天,它就会变成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去汲取爱情中的美好,让我们真心对待眼前的彼此,就好。
《once》,中文译名《曾经》,或者《一生的唯一》,2006年拍摄的爱尔兰歌舞片,导演约翰?卡尼是爱尔兰摇滚乐团“The Frames”的前贝司手,男主角是乐队主唱兼吉他手格伦?汉瑟,女主角是捷克女歌手玛琪塔?伊葛洛瓦。片中大部分音乐由导演和男主角一起创作。这部电影的成本不到13万欧元,全球票房收入却过千万美元,是2007年柏林电影节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赢得一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和两项格莱美奖,片中名曲《Falling Love》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世界知名影评人将此片评定为2007年最佳十大影片。
影片是用音乐在讲故事,台词少,剧情淡然,唯有大段的美好音乐贯彻始终。曲子与剧情结合之巧妙,我可以说,当我看完一遍之后,已经听会了所有的插曲。
男人,每日黄昏站在都柏林的街头,蓬头垢面的样子,抱着吉他声嘶力竭地歌唱,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他谋生的手段,琴盒里还有路人投掷的纸钞和硬币。白天,他要在父亲的家电维修铺子里帮忙。熙熙攘攘的街头,夜色朦胧中的男人,放纵地唱着,凄然仿佛要落泪地唱着,卖花女驻足凝视,然后直指人心地发问:“你是不是曾经心碎过,所以为她写了这首悲伤的歌?”这就是最初的邂逅。
女人是捷克移民,随着接触深入才发现她跟母亲同住,还有一个两岁的女儿,靠卖花和帮人打杂做清洁维生。将她和男人维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对音乐的挚爱。热爱音乐却又生活窘迫,女人只能每天去钢琴店弹一会钢琴,门德尔松的曲子在她指尖下流淌,像晴朗冬日里初雪融化的一粒粒水珠。
这就是最平淡的现实,道尽了生活的艰辛,他们都不再是年轻人,却拥有共同的梦想。当他们一起在钢琴店合奏《Falling Slowly》,银幕前的我们,无法不为之动容。很纯粹的感情,从始至终,甚至连接吻都没有。当他们站在湖边,男人问:“你还爱他吗?”用捷克语该怎么说,女人教给他,他于是问道,你还爱他吗?(指女人的前夫)女人回答:“Noor-ho-tebbe”。影片译者却没有翻译这一句捷克语。
女人要谱曲,去街上买电池,穿着睡衣,拿着CD机,旁若无人地哼唱着《if you want me 》,空灵的声音,夜风轻拂,带着醉人的忧伤。
录音棚里,女人弹起丈夫从来不欣赏的曲子,忍不住潸然泪下,把头轻轻靠在男人肩膀上。这是他们距离最近的一次。男人忍不住说 :“跟我一起去伦敦吧, 我们可以一起写歌,住舒服的房子。”女人答的很快:“我们去了伦敦, 没人会知道我们在哪儿。” 男人激动的接话道:“我们组个乐队,一定出名。把房子卖掉,没有牵挂。”女人笑:“一起出专辑,我可以伴唱,对吧?” “对,还负责钢琴,去吧,我是认真的。”男人重复着。“可以带上我妈妈吗?"女人试探,男人小小地沉默了。“好了,我们回去继续录音吧。” 女人平静地说。
这是整部电影最激情的对白。
结局,很真实,不完美。女人重回前夫怀抱,男人踏上了去往伦敦的旅程,那里有他追逐的梦想和旧爱。临走前,他订了一架钢琴送给她。
看完,鼻酸,却不会落泪。感动,在冬日里那一种温暖。
好像注定了就应该让这样的两人相遇,却注定了没有结局。影片里的爱尔兰像一个沉默的小站,不动声色的承载着临时的人和事。最后用那首充满忧伤的歌曲里一句高调的歌词结束吧。
If you want me ,satisfy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