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5日,清明节,早晨
     “妈妈,去年我们去扫墓是下着雨吧。”
     “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女儿随口而来的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只是此时诗中描述出来的景象并没有应景,放眼望去,车窗外阳光明媚,花红柳绿,景色很是怡人。去公墓的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在这样个春暖花开、草木皆绿的天气里,这不象去在墓前祭祖扫墓,反而更象去踏青郊游。

      到达公墓地,在围墙外马路两旁挤满了忙于向祭拜者兜售冥纸、鲜花、蜡烛等祭祀品的小贩,我们随着人流向前行走着,显得有些拥挤。走入围墙内,看到来来往往的人更多,场面更加壮观:有的在众多墓碑寻找已故亲人的安息之地;有的自家墓碑前点燃香烛、摆放水果糕点;有的在墓前念念有词、焚烧冥币元宝等;有的在跟好久没见的亲朋好友打着招呼,谈天论地,联络感情;只是在烟雾缭绕中明显让我觉得少了那种哭哭啼啼、戚戚惨惨的情景,反而让我觉得周围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清明节祭奠仪式是各式各样的:有最传统的习俗是到先人坟前扫墓;有些人家是在家里拜祭祖先;随着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还有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牌位,因此庙宇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现在随着提倡低碳环保,不占用土地,丧葬方式除了土葬外又有了树葬、海葬、花坛葬、壁葬、骨灰还林……这些新式殡葬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一样可以让人寄托哀思。因此祭奠的形式又有了“家庭追思会”、“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和“代理公祭”等新型文明祭奠方式,所以祭拜也越来越流于形式了。其实无论哪一种祭拜,都只是一种形式的改变,只要不改变我们对于已故亲人的敬仰和缅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百善孝为先,提倡重孝道自古就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说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不错,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重孝道、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类似西方感恩节。祭奠已故亲人最重要的是心里的思念,形式是次要的,也曾耳闻目睹了一些看上去祭拜仪式场面很大很隆重,又是烧纸钱、又是放×××,哭得死去活来,这样轰轰烈烈的场面,让外人看来认为他们是很孝顺的子女,其实不然,从知情人口中得知的是在他们父母、祖辈在世的时候根本没好好尽孝,只是老人离世,便来个“良心发现”,大力操办丧事,与其这样薄养厚葬地尽孝不如在老人还健在的时候去多做一些呢?所以在墓前呼天抢地的并不一定是尽孝的人,在墓前笑容满面的不一定是不孝之人。儿孙们的笑声有可能是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美满流露,也可能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感恩方式,因为有了先辈的奉献精神才有后辈们的存在,我想,如果他们先人地下有灵,看到他们的子孙后代能这样开心的生活,应该也会瞑目的。
 
      我很想对那些父母还健在而工作在外的子女们说,我们应该把清明节当成“感恩节”、“亲情节”!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说些暖心的话,帮助干些活儿,只因父母正在渐渐老去,想尽孝的时日会越来越少……很多的事情错过了可以再来,还有很多事情错过了就不能再补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母亲对我来说已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好好珍惜现在,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多做些感恩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