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痕烙心:一位父亲的悔恨与救赎
那根竹鞭挥出去的瞬间,我听见了自己心碎的声音。
孩子的哭喊声像一把锋利的刀,剜着我的心。他蜷缩在沙发角落,小手捂着通红的屁股,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眼神里满是惊恐和委屈。而我手里还紧握着那根竹鞭,指尖微微发颤,大脑一片空白,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噩梦。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了。当老师再次告诉我孩子咬了小朋友时,我感觉体内有一团火在疯狂燃烧,几乎要将我吞噬。一路上,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其他家长愤怒的表情、老师无奈的眼神,还有孩子那屡教不改的咬人行为。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遍,孩子就是记不住呢?
回到家,我强压着怒火,让孩子站在我面前,问他:“为什么又咬人?” 孩子低着头,小声说:“他抢我的玩具车。” 那一刻,积压多日的 frustration 如火山般爆发,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转身从门后抽出那根原本用来赶蚊子的竹鞭,朝着孩子的屁股狠狠抽了下去。
“啪” 的一声脆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压抑。孩子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我一下子清醒过来,看着孩子屁股上迅速浮现的红痕,心里顿时充满了懊悔和自责。我到底做了什么?我怎么能对自己的孩子动手呢?
我颤抖着放下竹鞭,伸手想去抱抱孩子,可他却惊恐地躲开了。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万箭穿心般疼痛。我意识到,刚才那一鞭子,不仅打在了孩子的身上,更打在了他幼小的心灵上,筑起了一道我和他之间的无形屏障。
我跌坐在沙发上,双手捂着脸,任由泪水从指缝间滑落。记忆如潮水般涌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用竹鞭教育我。那时,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怨恨,发誓以后绝对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可如今,我却重蹈了父亲的覆辙,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家长。
孩子的哭声渐渐变小,他偷偷地看着我,眼神里既有害怕,又有一丝疑惑。我站起身,走到他身边,轻声说:“宝贝,爸爸错了,爸爸不该打你。” 孩子犹豫了一下,扑进我的怀里,抽泣着说:“爸爸,我疼。” 我的心都碎了,紧紧抱着他,说:“对不起,对不起,是爸爸不好。”
那天晚上,我仔细查看孩子的屁股,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红痕,心里难受极了。我找来药膏,轻轻给他涂抹,每擦一下,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孩子很懂事,虽然疼得直咧嘴,却还是忍着不哭,反而安慰我说:“爸爸,我不疼了。” 这句话让我更加自责,我真是个失败的父亲。
躺在床上,我辗转难眠。想起孩子平时的点点滴滴,他是那么活泼可爱,总是会在我下班回家时,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抱着我的腿说:“爸爸,我好想你。” 他会把自己最喜欢的糖果留给我,会在我累的时候,给我捶捶背。可我却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咬人行为,失去了理智,用暴力伤害了他。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前,我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却忽略了他只是一个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咬人时,我应该耐心地引导他,而不是用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体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可能影响他的性格发展。
第二天早上,我送孩子去幼儿园,一路上,他都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眼神里充满了依赖。到了幼儿园,他有些害怕地看着老师,我蹲下来,轻轻抚摸着他的头,说:“宝贝,爸爸相信你今天会表现得很棒,遇到事情要学会好好说,不要咬人,好吗?” 孩子懂事地点点头,走进了教室。
看着孩子的背影,我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会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了。我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他、陪伴他,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情绪和与人相处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我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孩子一定能改掉咬人的习惯。
回到家,我把那根竹鞭扔进了垃圾桶,仿佛在扔掉一段不堪的过去。我知道,教育孩子的道路还很长,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会用爱和耐心去浇灌,让孩子在温暖和理解中成长。
那天晚上,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高兴地告诉我:“爸爸,今天我没有咬人,还和小朋友一起玩了玩具车。” 我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一把抱起孩子,说:“宝贝,你太棒了,爸爸为你骄傲!” 孩子搂着我的脖子,开心地笑了。
看着孩子纯真的笑容,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我知道,那次冲动的体罚是我人生中一个深刻的教训,它让我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的是智慧和耐心,而不是暴力。我会用余生去弥补这个过错,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和安全感,陪伴他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爸爸想对你说声对不起。那次打你,是爸爸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你愿意给爸爸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起重新开始吗?爸爸会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好。相信爸爸,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再也不会有眼泪和伤痛,只有满满的爱和幸福。
为人:谦逊、激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
学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态度: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