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节前,公司已经没什么人了,手头和那家公司合作的项目仍然在赶工,我要坚持到最后一天。自己一年半的经历,简单概括成几个阶段,后面必然还有更多阶段等待继续体会。
第一阶段,没什么能力,不负责产品的任何模块,只是打杂。这时要做的就是去熟悉PD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和自己要做的产品的各个方面,包括功能、用户、业务、技术以及将来要合作的同事,打好基础,并且做点辅助性的工作。
第二阶段,感觉到无聊了,自认为可以做点PD的事情了,主动要求负责某些模块并可以做好指定的工作。这时会很看重自己负责的模块,特别表现在功能被砍的时候,会极力维护自己仅有的成果,缺乏产品层面的权衡。这时候的产品设计是从结构层开始的,主要工作是写UC,配合UI做demo,跟进开发、测试。
第三阶段,负责产品较多模块甚至所有功能,熟悉产品各个设计细节,感觉自己走了产品就难以运作下去,很有成就感。这时学会了权衡取舍,会做需求管理,砍功能也下得了手,日常工作中产品设计的范围层比重开始提高。
第四阶段,全面负责产品,知道了产品的工作不只是设计功能,还有比如运营、客服/技术支持的培训、发展规划、用户研究等许多事情,会主动找事做。工作范围会扩大到“大产品设计”,由于精力有限,这时候会开始无法掌握整个产品,非常苦恼,被迫学会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来处理这么多事。
第五阶段,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一直做这个产品做下去,不能让产品少了自己就不行,于是开始主动定规范、定流程,把自己手上的工作一点点分出去,使得自己可以去做其他事情。
第六阶段,离开自己做的已经比较成熟的产品,由其他同事继续,自己再去迎接新的挑战。由于有了之前对一个产品一整套设计的了解,所以新的轮回会上手快一点,也比原来清楚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自己处于什么角色应该做什么事。
(iamsujie补:重看这篇正好又是一年后,第二年主要做的类似是第4、5阶段的事情,但是更深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