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你的,琢磨我的,成了我的,比下你的”,这是前几天我在51cto的某一博客的一篇名为《IT人的学习方法论-5 也谈IT的创新》的文章里留下的有关于创新的评论。
    是谁只要看了这句话,特别是最后一句“比下你的”,都会觉得写下这一评论的人显得有些显露了,有点狂了。确实,踩在别人搭建好了的“桥梁”之上,添加了自己的一点小聪明,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最后,过河拆桥,诋毁别人,炫耀自己---这东西是我的,它比你的好多了。
    就这样的思想,我是不敢有的。那会正琢磨着怎样给这位博主评论呢?思来想去,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语句来,这不,就把这灵光一闪的句子给出来了。岂知,这引起了博主“强烈的回应:“成了我的”是关键,“比下谁的”居次要。我赞同他的看法。但,对于此,我另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没有对比,哪来的动力?没有动力,何来的进步?我认为,强调创新“成了我的”固然重要,但,“成了我的”只是把创新固守在个人的世界中,并没有把它贡献出来。而正像这位博主所说的,把自己所创新的技术、管理等等这些才能贡献出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个人的贡献和社会财富是成正比的:贡献越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怎样衡量贡献的大小呢?既然是衡量,就应该有个标准或者参照。所以,就要把自己的创新所得拿出来,与别人进行对比,看看自己创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人会接受,到底能给社会创造多少的财富。只有能给社会带来财富的创新才会更具有价值和意义,也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应当是经历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不然,就像你编好了一个小竹筏,我因此得到启发而建造了一艘比你的载重多的小木舟,而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把小木舟变成了大帆船,载重比我的更多了。但,这只是事物量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一旦事物遭遇到外界强大的冲击,就会分崩离析。不信?你说小竹筏、小木舟,还有大帆船,它们能在保证载重的同时,经受得住大风浪的袭击吗?显然不能。近代出现的钢铁轮船,其载重方面的优势大家有目共睹,再上众多先进的航海电子设备,使得其能在保证载重的同时,又能实现安全地航行。船的由木到钢的质变的结果是:以运输多少集装箱为装载量的远洋轮船,以交易多少集装箱为吞吐能力的大港口,以中转散发多少物资的经济带动(拉动内需)的繁华港口经济区。
    能为社会创造大财富的创新,我们积极鼓励;能给社会创造小财富的创新,我们同样热烈欢迎。创新不是拿了别人的耍点小聪明充当自己的,不是排斥别人的弄点小成就显摆自己的,创新是可以互相共存的,是可以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你看,远洋货轮往返于各大洋之间,内河轮渡穿梭于各河道之间,小竹筏、小木舟也在狭窄的溪水河流中有一席之地。一个国家之间,一个城市之间,一个乡镇之间,不相扰,不打压,各司其职,相安无事。
    创新是一场竞争,一场由自然法则支配下的残酷的竞争。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大自然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相信大家都看过长颈鹿,不管是亲眼目睹还是从电视屏幕看到,都会被那长长的脖子所吸引吧?我们平常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碰到的果实,它们只消伸一伸脖子,就能享受那美味。它们那一独一无二的长脖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大自然的筛选而得以存留下来的“创新作品”。由于它们当时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多,食物空间随之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为了能吃到事物,不至于活活饿死,它们当中的一些有了创新的想法:与其冥思苦想去争抢低空间那稀少的食物,不如拼一回去享受高空间那众多的美味。于是,它们向那高空的食物努力地伸长着脖子,发起了第一回的冲击。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如今,那些固守思想,不愿伸长脖子的长颈鹿种群已经成为了历史。现今的胜利者,是那些正伸长脖子津津有味地嚼着美味的长颈鹿种群,是那些敢于创新的长颈鹿种群。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一个句子,一篇文章,通过个人的合作,发挥创新的精神,也能成为绝句唱响,也能成为佳篇传诵。
    一门技术,一项管理,通过企业的合作,发挥创新的精神,也能收获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双赢。
    一项科技,一个民族,通过国家的合作,发挥创新的精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最终会得到完美的诠释和实践,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照你的,探索我的,变成我的,超越你的。
    这是我的创新---在别人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思想的渗透和实践的付出,把别人的东西转化成为自己意愿的并最终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这么一种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上的投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