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想为什么 

      客户和供应商管理也是主数据管理的范畴之一,同样要遵循主数据管理的原则。为什么要把客户和供应商又单独拿出来讲一次呢?因为我们需要确保任何一条记录,数据和信息都是可用的,而且是要充分考虑其出路在哪里,那就需要科学的设计这个基础数据。

       在很多信息化的系统中只作为基础数据而被引用,并没有发挥其管理的作用;其次,经常出现一个供应多个叫法,特别是集团化的公司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公司产生不同的代码,会出现一主体多编码的情况。对此设计思路是【主体信息&权威信息+分类管理】的模式。

     

   2、分类管理与主体信息,完成全局共享。

        分类管理仍采用的是物料主数据中的分类模式,但没有引用属性管理。分类也没有区分不同的主体或事业部的模式,完全站在集团的模式高度集约化的理念设计,但也会有一个问题,是否不适用于行业差距比较大的公司。当然也是有解决方案的,那就是在分类上处理,但还是一整棵树。

       对于分类,我一向主张的是不是越细越好,我们能够管的着,够的着的即合适;其二,我们不追求长期和未来的,但不短视,考虑当下决策和作业需求才是重点,适当考虑未来业务的变化,重点关注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变化。(估计这一点会遭到很多人的讥笑,,,欢迎扔砖)

        主体信息与权威信息分别和重点解决统一性和适应性的问题。在做主数据治理时,我也是主张用永恒不变的数据作为代码或关键键!可面临到另外一个问题,每一个公司都有一套完整的编码规则,而且富于规则特别多的含义,,,,导致变的灵活性和多编码等常见问题,而在设计时,采用双编码。第一编码实用于公司的编码规则;第二编码则用权威信息编码,如营业执照号、手机号或身份证号,但我们需要做一套规则就是什么情况下提供营业执照号、或手机号或身份证号。当然,这种方案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是能有效解决当前的问题。

       客户和供应商可能会分为内部与外部,对外采用的是以上的模式。对内,则在体系内互为关联与建立联系,并共用大部分的信息,只需少量的补充个别信息。

          其实,客供也是需要做多属性的模式管理,这样很方便后面的作业,当然我们在以别外的一种方式实现,暂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