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接口相互作用
前端和前端进行交互,前端按约定的请求URL路径,并合并相关参数,进入服务器接收请求,进行业务处理,返回数据给前端。
2.返回格式
我们可以参考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好处就把错误类型归类到某个区间内,如果区间不够,可以设计成4个数字。
这样前端开发人员在得到返回值后,根据状态码就可以知道,大概什么错误,再根据消息相关的信息描述,可以快速定位。
状态码和信息就会一一对应,比较好维护。
3.数据
返回数据体,JSON格式,根据不同的业务又不同的JSON体。
我们要设计一个返回体类结果
4.控制层控制器
我们会在控制器层处理业务请求,并返回给前端,以orderorder为例
5.美观美化
问题:
- 每个方法的返回都是Result封装对象,没有业务含义
- 在业务代码中,成功的时候我们调用Result.success,异常错误调用Result.failure。是不是很多余
- 上面的代码,判断id是否为null,实际上我们可以使用hibernate validate做校验,没有必要在方法体中做判断。
6.优雅优化
- 定义一个注解@ResponseResult,表示此接口返回的值需要包装一下
- 拦截请求,判断此请求是否需要被@ResponseResult注解
- 核心步骤就是实现接口ResponseBodyAdvice和@ControllerAdvice,判断是否需要包装返回值,如果需要,就把控制器接口的返回值进行转换。
拦截器
拦截请求,是否此请求返回的值需要包装,实际上就是运行的时候,解析@ResponseResult注解
改造控制器
在控制器类上或者方法体上加上@ResponseResult注解
7.其他优化方案
次请求都要反射一下,获取请求的方法是否需要包装,其实可以做个缓存,不需要每次都需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