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按劳取酬
 
Jack zhai
 
按劳取酬的意思就是付出多少劳动,就获得多少报酬;这曾经是我认为最为合理的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合约关系。然而近几年,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原则”是否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
按劳取酬体现了买卖公平,“给劳”容易,“取酬”却有各种方式与时机,是否这个“酬”一定能得到兑现,要看劳资双方的相互信任度;信任是保证取到“酬”的根本保障,也是建立这种买卖关系方式的基础。
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因为“取酬”的艰难与毁约事件的不断出现,让“给劳”变成了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在社会中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面:
 
1、社会的公信力:
现在的信息社会确实让我们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但要我们知道的事情有时候太多了,办公室、家里、宾馆,甚至开车中、地铁里、洗手间内我们被无穷的信息包围着、轰炸着,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越来越对公共媒体的报道采用不相信的态度了。
有个调查说人们对美国《时代周刊》的信任度不足30%,我不知道若对CCTV、人民日报做个信任度调查,能达到这个比例吗?很多人戏称“我现在听新闻基本上是反着理解的”。比如政府澄清没有的事情,基本上过几天就将成为现实了。
公信力的缺失,人们对国家机器不再相信,受过太多的欺骗,就不再相信空洞的承诺与说教。
官倒、裸官、十亿以上的贪官、郭美美炫富、三鹿奶粉事件、红心蛋、陕西房姐、你银行账户的钱莫名其妙地成了人家的还说你诚信有污点、仅仅一个铁道部的国家债务就高达2.6万亿……有时我挺恨互联网的,因为我非常想忘记这些讨厌的事情,但它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搜索的信息栏中
没有承诺的领导,不作为,人们厌烦了;领导承诺了很多,兑现时草草,人们失望了;
心情很浮躁,天气常阴霾。2013年的北京已经不是说每月保证几个蓝天了,而是每月能少几个阴霾天就普天同庆了。
我们是自愿的,也是无奈地纳着各种各样的税,供养着国家机器,我们给“酬”了,却得不到应该的“劳”。
 
2、企业的认同感
不说北京的房价好像天文数字,就连早点的鸡蛋都从五毛到了一块,而且越来越小;每年为了涨薪拼命地加班奉献,到头来,还是被CPI这几个简单数字冲得烟消云散。
老板们总是嫌弃现在的员工怎么只认钱,一点儿老辈人的奉献精神都没有。你看看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在创业期,不是大家一起奉献才有的今天啊,不把蛋糕做大,我们就只能分小的啊,大河有水,小河满嘛。
员工们也总是很郁闷,干得不好,自然被老板炒鱿鱼;干得太好,也要被老板请走出门。为什么大河无水,大家迁徙出走;大河有水,我这里还是要抗旱呢。
很多人想到了创业,一同拼命,一同分钱共苦可以,同甘很难,很多蒸蒸日上的新星企业突然分裂,成为竞争对手,或者就此衰老消失。
打工为了什么?不就是养家糊口吗,想那么多干什么呢,你老板不能“按劳给酬”,我就来个“按酬给劳”,大家彼此彼此。企业成为衙门,进出的都是“卡油获利”的,有谁会多为用户着想,品牌自然就是个空壳了。
无论是先给劳再有酬,还是先给酬再付劳,员工与老板之间没有了信任感,对企业没有了认同感,员工就如同“机器”,老板都是“周扒皮”,“酬”与“劳”早就不再可能是线性函数关系了。
 
3、亲情的归属
曾经时尚的中产阶级,如今成了“中惨”阶级。生活压力的增大,让人们越来越现实,银行不可信,黄金不可信,把财富攥在自己的手里才是踏实的;父母、兄弟、夫妻、情人为了金钱走进法院的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城市里,不知道对门住的是谁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了。
没有索取的感情才是真诚的,但越来越多金钱的参与,让爱情变成了买卖,让亲情变成了股票,让友情变成了投资
 
父母养育子女,多大的“酬”也不足以回报;爱人相互依恋,多大的付出也在所不惜似乎在这里我才真正体验到“奉献”与“无私”的含义。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相互信任,默认的一种感觉就是相信对方。
 
信任是规则执行力的基础,按劳取酬是一种规则;规则执行的好与坏,要看它的基础到了什么程度。应此,现在关键的问题不是修订规则,而是想办法找回基础。
 
信任是个大问题,不只是酬劳交易这么简单的了。有人说现在社会的人们没有信仰。既不信神,也不信主义,相信的只有自己。但是他们不得不相信:人天生就是群居性的动物,远离群体社会的人,即使你个人再强大,也如同浅滩上的蛟龙,平川里的猛虎,早晚被鱼虾吞食,被群狼饱餐。
我们不一定非要找个神来供养,也不一定非要崇尚什么主义,我们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社会这样做的开始,就是我们自己先抛弃“按劳取酬”的观念,改变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是从不公平的奉献开始。因为这里还没有公平,公平是等我们有了实力以后逐步建立的这样想的人并不是只有我们几个人,因为每个在社会中挣扎的人都渴望有一个公平的世界。
我们希望按劳取酬,但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里,这只能是个奢望。要么适应这个社会,要么改变这个社会。当然,我们都很清楚,要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要先适应它
 
这件事情不是我们才开始的,很多宗教的圣人都发起过:
儒教主张克己复礼,扶老携幼,侍奉君王;
道教讲求无为自然,有还是无,无才是最终;
佛教奉行积德行善,为修来生,万事皆空;
基督教认为活着就是受苦,忏悔自省,布施救赎
先知们说的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多付出,少索取,无论是为了忠君爱民,还是修道成仙,无论是来生富贵,还是升入天堂,方法都是一个,忘记“按劳取酬”这个公平的原则。佛家有句话叫“舍得”,是能舍才有得。其实,理解的深一些,是敢于冒险、习惯了得不到的“舍”,才可能真正得到那个“得”。
 
父母教育我们真诚待人,尊师重教;
老师教育我们理解他人,相互帮助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教育我们的后辈
 
多奉献、少索取!
敢于舍的人多了,公信力就有了,社会就趋于公平了,信任感就有了,归属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