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当前的职业经历来看,做过两种类别的产品:一种是客户定义好了需求由我们去实现,我姑且称其为做项目;一种是自己去探索用户需求然后在不断的摸索中引导用户,实现价值,这是我笔下真正的产品。做项目目标明确,用户参与度高,风险小;做产品属于定位目标,然后摸着石头过河,中间浅滩礁石密布,风险挑战可见一斑。所以我今天来谈谈我对做产品的一些思考。


做产品的基石:需求

《需求》这本书用多个成功企业和创始人的经历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套产品的不断成功,并不决定于经济形势,技术水平,甚至产品的类型。成功,只属于那些基于需求构建起的产品之上。这个不难理解,价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你的创意、产品没有抓住用户所需,又怎能产生价值呢?但相反,在我们做产品的过程中却很容易忽略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常常是基于自己的主观臆断或是个例数据就认为这个产品值得做,甚至有些研发人员会以技术高不高端来判定。如果这样只能说把做产品当做了赌局,你可以想想你中×××的几率。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 最重要的是基于数据说话。内心是主观的,市场往往呈现给我们的也是表象,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用户调查,市场人员和客服人员的反馈,互联网上提供的行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 快速原型设计。要知道对于一些新兴需求,用户的心里也是模棱两可的。这时就需要我们给出产品概貌去引导用户,从而获取用户反馈的第一手资料,对产品进行相应的改进。

做产品不要追求大而全

首先要对产品有个精确的定位,比如在B2C浪潮刚起时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买图书去当当,买家电去京东,买杂七杂八的去淘宝,包括聊天我们立马想到腾讯。但是纵观现在这些企业其实都从更多方面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实现了长尾效应。

所以我们做产品应该懂得做减法,开始不要追求大而全,要在无数个功能点中找到最核心的那些,然后做到极致。

重中之重的用户体验

现在用户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了,您要再做的和曾经的sohu,sina门户似的,估计只会招来骂声一片。所以我们应该在保证逻辑正确的基础上加强用户体验,不仅要在使用上,更要在情感上做文章,也许您一个贴心的称呼,一个善意的提示,一个有趣的彩蛋就能黏住一个用户。

从用户体验上我们不妨参考下facebook的产品理念:

  • 不要过度设计;

  • 产品越简单越好,但并不意味着简陋;

  • 对于自己做出来的产品,你必须是它的用户;

  • 产品每一个功能要确实有用,主要流程尽可能顺畅;

  • 不要追求完美;

  • 保留最基本的质量底线;


这是我对做产品的一些思考,现在我们的产品仍然在摸索之中,其中也走过了不少弯路,甚至经历过几乎夭折的风险。下一步坚持怎么做,上面就是我的答案。


参考书籍:

需求 : 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

打造Facebook : 亲历Facebook爆发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