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面了一个上海大学比较不错的学生。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投过多少简历,参加过多少笔试,获得多少的面试机会 ?
他回答:这是第一次面试。
最后的结果是:我愿意为他保留一个实习的岗位机会,后续会在联系他,同时也希望他多去参加其他公司的笔试面试环节——他的整体素质不错,但是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很多求职培训的课程,终其目的,无非就是让求职者认识清楚自己是谁,自己的优缺点;然后看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最后把自己和企业关联起来。
面试是一种必须的生活阅历,也是难得的生活经验。
正如我在校园宣讲会和同学分享的体会一样。一个男生追女孩子,别人可能告诉你各种方法:送玫瑰,玩罗曼蒂克,请吃饭,请看鬼片等等——但是不是每一个男生会回去去各种方法,有的人内向,很多方法做不来;也不是任何一个女生都吃这一套……所以只有你自己用心的去追一个女孩,不断的尝试,才能找到合适自己和这个女生的方法。
通过一次次的面试,和不同行业、产业的公司,和不同文化的HR沟通交流,听取各种正面、负面的评价和建议,才能慢慢的认识清楚自己是谁?自己适合做什么?这种体验和自知,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给予你的,只能靠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总结、体会。
这是其一。
其二:找工作是很多大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去为自己负责的事情。有必要经历这种希望、失望、绝望,又重新希望、失望、绝望的过程。这种不可预知性,不确定性,恐慌感,是人一辈子必然要经历的,趁这个机会多体验,没有坏处。
罗永浩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吃过真正的苦,不知道吃苦是什么样子的。不像我们的祖辈,一个队伍站错了就拉出去枪毙了。或者我们的父辈,一句话说错了就关上十几二十年。所以我们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妨把过程搞的悲壮点。
也是同样的例子。很多人对自己找工作的场景刻骨铭心,发誓不要在经历这种被人轻视,像大白菜一样挑来挑去的感觉。也不愿在面对那种茫然无助,不知如何适从的状态。
同样,这也是个人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人的心智提高,必然是受过挫折之后才可能的。比如感情上的创伤,比如直视过死亡,比如这种较长期内焦虑的不确定性。
珍视自己的苦难,自己的痛苦,把握机会,让自己成长。所以在求职期间,多去面试,多去尝试。
所以开篇,从对哪位同学负责的角度,我才会建议他,多去面试,寻找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而不是草草签就协议,仅仅是完成这个阶段的一项人生任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