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发展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5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一个庞然大物,重达30t,占地面积150平方米,计算机内部装有18800个电子管,因此开启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的时代。此时的计算机在硬件方面采用电子管,软件方面运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虽然操作麻烦,运算慢,却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

  1958年,美国额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型,晶体管计算机的时代降临。这是计算机硬件方面采用晶体管替代体积庞大的电子管,软件方面采用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相比电子管计算机,它的体型缩小、能耗降低、运算速度提高、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

  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正式与世人会面,它在硬件方面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替代以前的电子管,软件方面引入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和规模程序化的方法。特点是使得计算机价格进一步降低,运算速度更快,计算机产品走向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电子计算机也进入了文字处理和图像图形处理领域。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  )

 硬件方面,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由此进入微型计算机时代,电子计算机应用领域由科学军事步入家庭。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需要有如下几个功能:把需要的程序和数据送入计算机。必须有长期记忆程序、数据、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的能力。能够完成各种算数、逻辑运算、和数据传送等数据加工处理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各部件协调工作。能够按照要求把处理结果输出给用户。

 为了完成上述功能,计算机必须有如下五大部件:

    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从计算机诞生起,冯诺依曼体系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几十年计算机体系结构也没有新的体系结构出现过,因此冯诺依曼也被成为“计算机之父”。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冯诺依曼体系也严重束缚了现代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

  望以后能有更好的计算机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