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介绍了具体怎么搭建前端性能平台,现在假设你已经根据我的介绍搭建起好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记得当初我们的前端性能平台搭建起来后,起初一周,大家出于好奇,都会登陆上去看看,但也没弄明白怎么用。再接下来的几周,性能平台就像落了一层厚厚灰的机器,被彻底遗忘在角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搭建性能平台的主要目的是监控预警和对性能问题快速诊断,所以搭建完成后,我们还需要告诉大家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怎么做呢?还记得前一讲留的一个尾巴吗?性能平台搭建还缺一个监控预警功能。接下来我就先介绍下怎么搭建,以及怎么根据这个监控预警进行问题诊断。
监控预警
监控预警部分,我们借助 Node-schedule 做调度和定时任务的处理,通过 node-mailer 进行邮件报警。具体来说我们通过以下几步来实现。
第一步,准备预警数据。
在做完数据清洗之后,一个分支使用 Spark 做计算,另外一个分支使用 Flink 实时数据计算。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的数据是实时处理的,因为监控预警如果不实时的话,就没有意义了。有关数据的处理,我是这样做的:超过 2s 的数据,或者认定为卡顿的数据,直接标记为预警数据。实际当中你也可以根据情况去定义和处理。
第二步,我们借助 Node-schedule,用一批定时任务将预警数据通过 Node.js,拉取数据到 MongoDB 的预警表中。
第三步,预警的展示流程。根据预警方式不同,样式展示也不同。具体来说,预警的方式有三种:企业微信报警通知、邮件报警通知、短信报警通知。
以手机列表页为例,性能标准是首屏时间 1.5s,秒开率 90%,超过这个标准就会在性能平台预警模块展示,按照严重程度倒序排列展示。如果超出 10%,平台上会标红展示,并会发企业微信报警通知;如果超过 20%,会发借助 node-mailer 做邮件报警;如果超出 30%,会发短信报警通知。
注意,预警通知需要用到通信资源,为了避免数据量太大而浪费资源,一般对 App 首页核心的导航位进行页面监控即可。
问题诊断
当预警功能做好后,前端性能平台就可以对重要指标进行实时监督了。当发现性能问题——不论是我们自己发现还是用户反馈,都需要先对问题进行诊断,然后看情况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一般问题诊断时需要先确认是共性问题还是个例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那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诊断和优化;如果是个例问题,是因为偶发性因素导致的(如个人的网络抖动、手机内存占用太多、用户连了代理等),则不需要进行专门优化。
那怎么判断呢?
一般共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用户的数据指标是否正常来判断。具体来说,当前端工程师遇到用户来反馈某个性能问题时,先去性能平台看性能指标,如果性能指标中的首屏时间的均值出现异常,就是共性问题。然后再去看究竟是哪个终端机型下的情况,加载瀑布流是怎样的,会慢在哪个环节。
以手机列表页某次加载慢的问题为例,某同事收到天津用户反馈说发布页面加载比较慢,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是看了性能平台,发现在中国移动网络下,发布页面的首屏时间均值很长,超过了 3s,说明这是共性问题。然后他看了发布页面的加载瀑布流时间后,发现一个负责上传图片的 JS 文件加载特别慢。原因是它在资源加载时被阻塞住了,阻塞它的是一个负责对图片上传后实施滤镜功能的文件。这个文件显然可以延迟加载,即上传完成后再加载都可以。于是他调整完加载策略,解决了用户反馈的问题。
如果我们发现大量用户的首屏指标(首屏时间均值和分位值)没问题,就可以判断为个例问题。有别于共性问题可以从平台上定位出具体是哪个瓶颈点,个例问题一般需要客服联系用户去解决,不需要代码层面做什么。
根据我过往对性能优化方面的经验,我整理了一个诊断清单:
- 全量 vs 增量
- 同步 vs 异步
- 实时 vs 缓存
- 原片 vs 压缩
全量 vs 增量,是指页面加载特别是列表页加载数据慢的情况,要从数据加载是全量还是增量的角度去诊断问题。
以京东 App 列表页为例,首屏一般展示 4 条左右的商品数据,PC 页首屏展示 50 条商品数据,后端数据接口一般是同一套(无论是针对移动端还是 PC 端),这时 App 列表页请求后端接口,后端一次返回 50 条数据就不合适了。更好的做法是,分接口先拉取首屏所需的 4 条数据,然后在页面滚动或者下拉操作加载后续数据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持体验流畅,有时候我们会多加载几条,比如开始加载 6 条,刚开始滚动到首屏结束时,第 5 条数据已经有了(此时请求第 7 条数据),不需要等后端服务器返回就可以展示。
同步 vs 异步,是指遇到页面加载时间过长的情形,是否因为接口同步加载导致的问题。此时可以用异步的思路去解决。比如电商 App 列表页,一般需要先去拉取导航位置图片和链接信息,然后去拉取商品列表信息,这会延长加载时间。此时我们可以考虑同时拉取两个列表,中间有依赖关系的地方,集中到第一个接口中去获取,然后就可以并行去请求两个接口了。
实时 vs 缓存,是指遇到接口数据或者静态资源加载过长时候,要看一下是否是因为使用了实时数据的角度导致的,是否可以缓存策略来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如果是能够缓存的数据(如双 11 的榜单、页面中的 JS、CSS 资源),建议优先检查一下是否做了缓存处理;如果用的是实时数据(如商品实时的价格,库存实时的情况),要看一下是否会导致性能瓶颈。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还可以看看某些数据是不是可以定时去更新,如用户购买榜单信息等。
有关静态资源(如 JS、CSS文件)缓存处理,比较好的方法是,将每次渲染后的页面做缓存,页面打开时就展示,然后局部细微做更新,确保用户体验更好。
原片 vs 压缩, 是指当遇到图片加载缓慢的问题,可以查看下图片是否是原图。如果是,可以做一些无损或者有损压缩处理,以此提高加载速度,或者尽量不使用原始图片(如 png-24),优先使用 webp 等图片格式。
为了提高性能,页面在展示时,可以先设置成展示一张低质量的图片,遇到许多用户特别关注这张图片时,再做进一步的优化处理也不迟。具体的优化手段我会在后续章节里面提到。
效果评估
假设我们经过问题诊断,也进行了优化,那么我们做完一个性能优化项目之后,如何评估项目效果呢?在 03 讲我提到过,如果仅仅给出项目的性能指标变化,比如做完移动 M 站性能优化后,首屏时间提升 30%,并不足以触达业务同学的内心。
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性能优化,提高业务数据指标。 以电商 App 为例,最关注的一个指标是从访问用户到订单的转化(比如 100 个用户成了 3 单,转化率为 3%)。那么,性能指标和转化率指标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 skilled.co 的数据表示,沃尔玛在线网站页面加载时间每减少一秒,转化率增加 2%。我之前的移动端 M 站性能优化项目也验证过这一点,当时性能有了 30% 的提升,列表页到详情页的转化提高了 10%。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隐含假设,当前页面的首屏时间远大于 1s(如 2s ~ 5s),如果首屏已经秒开,提升将非常有限。
具体怎么评估转化率指标?我们需要用优化前后两个版本对比的方式,去看转化率指标的变化,也就是你经常听到的AB 测试。
具体怎么做呢?我以列表页性能优化项目为例,在做性能优化之前,先把列表页面分成 A、B 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可以通过条件语句区分代码块,还可以通过模板和路由的方式来区分。其中,A 版本是筛选项优化前的,B 版本是筛选项化后的。此处我们选择用IF条件语句在列表页代码里面做区分,如果当前需要展示版本A,URL 参数中传入 version = A。
然后当用户到了列表页加入购物车下单时,我们用代码在提交给购物车的订单上做一个标记(from=version)。这样交易成功后,通过统计埋点就可以统计到 A、B 版本各自对应的订单转化率。转化率的变化就是列表页性能优化项目的优化数据。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为了确保同一个版本波动率很小,在做对比之前还要先对列表页做 AA 测试,也就是两个版本代码完全一样的测试。当它们的差异基本上万分之一以下了再去做 AB 测试。
小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好了,以上就是监控预警、问题诊断和效果评估部分的内容。
效果评估时,我曾遇到过几次性能优化后页面转化率急剧降低的情况(从 2% 降低到 1.3%)。一开始不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最后经过详细排查,原来是兼容性方面导致的——在iphone 11 和小米 10 下,会出现菜单列表无法滚动的情况。这个问题解决后,转化率升到了3%。
所以,在最后我提醒下你,性能优化项目一定要做好兼容性测试,特别是针对 Top 10 机型的手机和弱网环境,一定要做认真做好测试。
下面为你留一个问题:
在做性能监控预警时遇到某个问题,因为性能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掉的,导致预警邮件越发越多,后来拖慢了预警的速度,只能展示2个小时前的数据了,你想过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吗?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我们马上进入性能优化实战,首屏秒开的 4 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