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这个人,从逻辑思维节目中了解到,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一个人,即是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搜索)大牛,又是天使投资人,又写了不几本书,还能写很多的文章。


之前的浪潮之颠这本书完后,我非常有兴趣去读下数学之美,被作者所吸引。


在数学之美中,很多技术问题,最终是通过数学、算法的方式去解决的。本身计算机语言方面,不是很大的问题。不由的联想到自己的数学基础,以及目前所处的行业,关于数学这一块的应用。


很大的感受,就是当时学某一块数据知识时,并不知道如何去应用(或是以后的工作中应用),学而不用,久也是淡忘(千万别说是因为当时没学精通,人脑不是计算机)。后面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在其中就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因为具体的问题,需要回归到理论本质,即得到理论的支撑。

大学时学习这块就集中到专业这块了,对于数学中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是停滞的,高数、线代、离散、概率论等,这些课程是都上过的,但是工作5、6年后,不再使用了,也就淡忘了。


工作这块主要是做嵌入式网络设备开发的,涉及算法也较少,具体的实际问题,基本上是基于协议、系统框架设计的。因此像书中提到的较大的问题:如语言处理、搜索,基本不会接触。

换句话说,就是经验性主导较大。


在谷歌,应该有很多问题是探索性的,就是都没解决过,需要把数学基础等应用上来,才有理论支撑,进而推动去解决问题。在知识体系中,偏向于数据、计算机。这类问题需要有极大的主动性、探索。而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多为语言应用类,市场需求导向,这两者区别很大。 好像用本质区别有点夸张,或是自我贬低了,但从行业来看,应用类的开发,是需要大量人力的(相比谷歌这种搜索、语言处理开发人员数量),市场也是多样化的。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用数学的基础作理论支撑。

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希望以后可以系统性的写一本书来记录。

向前辈学习,树立榜样。


在书中,关于技术问题,总结为术与道, 术即为具体某一问题具体解决方法、知识点, 道为方法、原理、思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理所当然的关心术,但是以高度去看待问题、指导问题时,就要有一定的道,术的积累、自己的总结,让自己的视野提高。


之前我去技术的看法也分为2点, 一为经验性问题、常识性,即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或者这些都是即看即懂的知识,难度上就不大。 二为技术体系类,即有自身的技术体系,这样即使没有解决具体这种问题,但方法上可以进行指导的,基本是前置的信心就有了。


无论哪种理解,其关键在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哪一点具体的技术,不能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不能形成有效积累的。另一而就是,要不断的去完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增值。


终身学习,很多人是60岁就死了,只是80岁才埋,就是旨在说明人要不断的追求进步、总结,让生命、生活的价值、意义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