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优化前,我们先确认目前数据库的配置,命令如下: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
这会把所有innodb相关的参数显示出来,接下来我们对关键参数进行优化。
一、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这个是Innodb最重要的参数,主要作用是缓存innodb表的索引,数据,插入数据时的缓冲,默认值为128M。 如果是一个专用DB服务器,那么它可以占到内存的70%-80%。并不是设置的越大越好。设置的过大,会导致system的swap空间被占用,导致操作系统变慢,从而减低sql查询的效率。如果你的数据比较小,那么可分配是你的数据大小+10%左右做为这个参数的值。例如:数据大小为50M,那么给这个值分配innodb_buffer_pool_size=64M就够了。
设置方法:在my.cnf文件里:innodb_buffer_pool_size=4G
如果是独立的db服务器,建议设置为物理内存的 80%,因为要给操作系统留有空间。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的值大于 1G时,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会把 InnoDB 的缓存池划分成多个实例。
多个缓冲池的好处:
多个线程同时访问缓冲池时可能会遇到瓶颈,而多个缓冲池则可以最小化这个冲突
官方建议的 buffer 数量:
每个 buffer pool 实例至少要 1G
例如内存为 32GB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为 25GB
,那么合适的方案就是 25600M / 24 = 1.06GB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 24
二、innodb_log_file_size
这个参数指定在一个日志组中,每个log的大小。innodb的logfile就是事务日志,用来在mysql crash后的恢复.所以设置合理的大小对于mysql的性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数据库的写入速度,事务大小,异常重启后的恢复。在mysql 5.5和5.5以前innodb的logfile最大设置为4GB,在5.6以后的版本中logfile最大的可以设为512GB。一般取256M可以兼顾性能和recovery的速度。
设置方法:在my.cnf文件里:innodb_log_file_size=256M
innodb_log_buffer_size
这个参数决定了InnoDB引擎可使用的日志内存空间。只要没有类似插入blob类型数据的操作(也不建议有这样的操作),这个内存空间都不需要设置得太大。5MB-10MB是一个推荐的设置值,不过这个参数还是要和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配合使用
三、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控制事务的提交方式,也就是控制log的刷新到磁盘的方式。这个参数只有3个值(0,1,2).默认为1,性能更高的可以设置为0或是2,这样可以适当的减少磁盘IO(但会丢失一秒钟的事务。),游戏库的MySQL建议设置为0。主库请不要更改了。 其中: 0:log buffer中的数据将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写入到log file中,且同时会进行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操作,但是每个事务的commit并不会触发任何log buffer 到log file的刷新或者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刷新操作; 1:(默认为1)在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将logbuffer 中的数据都会写入到log file,同时也会触发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 2:事务提交会触发log buffer 到log file的刷新,但并不会触发磁盘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此外,每秒会有一次文件系统到磁盘同步操作。
该参数可以说是InnoDB引擎日志操作策略部分最重要的设置参数之一。如果您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0,代表着InnoDB引擎将会按照1秒钟的周期进行日志从内存到磁盘的同步。
这时innodb_log_buffer_size的值就不能过小,因为在一个同步周期内如果待刷新的日志超过了innodb_log_buffer_size设置的大小,InnoDB就会强制执行同步操作。
如果您的Linux操作系统使用的是带有日志功能的文件系统并且日志功能是开启的,那么还是建议将该参数设置为2。
说明: 这个参数的设置对Innodb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里给多说明一下。
当这个值为1时:innodb 的事务LOG在每次提交后写入日志文件,并对日志做刷新到磁盘。这个可以做到不丢任何一个事务。
当这个值为2时:在每个提交,日志缓冲被写到文件,但不对日志文件做到磁盘操作的刷新,在对日志文件的刷新在值为2的情况也每秒发生一次。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进程调用方面的问题,并不能保证每秒100%的发生。从而在性能上是最快的。但操作系统崩溃或掉电才会删除最后一秒的事务。
当这个值为0时:日志缓冲每秒一次地被写到日志文件,并且对日志文件做到磁盘操作的刷新,但是在一个事务提交不做任何操作。mysqld进程的崩溃会删除崩溃前最后一秒的事务。从以上分析,当这个值不为1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性能,但遇到异常会有损失,所以需要根据自已的情况去衡量。
五、innodb_flush_method
这个参数控制着innodb数据文件及redo log的打开、刷写模式。有三个值:fdatasync(默认),O_DSYNC,O_DIRECT 。
默认是fdatasync,调用fsync()去刷数据文件与redo log的buffer。
为O_DSYNC时,innodb会使用O_DSYNC方式打开和刷写redo log,使用fsync()刷写数据文件。
为O_DIRECT时,innodb使用O_DIRECT打开数据文件,使用fsync()刷写数据文件跟redo log。在unix操作系统中,文件的打开方式为O_DIRECT会最小化缓冲对io的影响,该文件的io是直接在用户空间的buffer上操作的,并且io操作是同步的,因此不管是read()系统调用还是write()系统调用,数据都保证是从磁盘上读取的。
innodb_flush_method=O_DIRECT
MySQL 5.7 提供了更加合适的默认值,一般情况下只要调整下面 3 个选项就可以了,其余参数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配置。
innodb_buffer_pool_size=8G innodb_log_file_size=256M innodb_flush_method=O_DIRECT linux服务器,内存是32G的,因为还部署了其他应用,所有这里buffer_pool_size就设置了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