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2077 篇文章

  今天在开会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既然现在很多公司在做私有云平台,那么为什么依然有很多开发同事愿意选择公有云服务,这其中的原因和考虑主要是什么,除了权限管理和流程化管理的限制之外,有哪些工作是确实可以直接对业务开放的,而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如果对方愿意花钱去买服务而不选择现有的服务,一定有考虑的合理之处,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梳理了下最近工作的一些问题,发现每天被各种事务型的工作缠绕,更多是在沟通协作,这个过程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不要着急行动,想明白,了解清楚了再实施也不迟,否则很多操作会有返工,而且会有更多的时间成本,而所谓理解清楚的前提一定是和业务方进行确认后的状态,而不是自己想清楚了踌躇满志的状态。

 

  通常和业务在沟通中,会发现每个人对自己的业务都看得很重,有种潜意识中就是100%的高可用,而实际上真碰到服务不可用的时候,才开始着急,这反映出两点:第一,他们想当然认为数据库层就是高可用的,而只是考虑了业务层的高可用,数据库层真正的高可用一定是数据库技术和业务结合起来的。第二,大多数DBA都不大熟悉自己接手的业务,业务不关心数据存储细节,DBA不关心业务细节,两方算是扯平了,显然这是两个边界,对双方都有害处。 

 

  工作中对于难免会出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候不能单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设计,而要换一个角度,想到可控的预案,同时梳理出一个大家认可的流程,按照这个流程来制定边界。边界问题算是先小人后君子,即丑话说前头,如果大包大揽,一杆子插到底,最后出了问题都得自己兜着。

 

   运维工作的悲剧之一就是价值评判体系的特殊性,你做了100件事情,如果做错了1件,那就是负分,而不会考虑你成功的那99件事情,换做谁都会有一种挫败感,而要减少这种错误,一种合理可控的办法就是群策群力,比如你有一套成熟的工具和流程,让工具和流程来替代手工的操作,换做谁都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但是工具和流程是呆板的,他们不会走捷径。 

  

   我所理解的大多数的误操作问题都是想当然造成的,比如我当年导入一个dump文件的时候,一个文件大一些,一个小一些,就是想当然导入了那个大一些的,结果导致数据字典配置混乱,产生了业务影响。想当然是误操作的源泉,大多数想当然导致的问题回想起来都实在不应该,没人会在意你所理解的过程有多么牛掰,而是会去看你造成的后果。虽然大家都会保持克制,尽量不去埋怨,但是信任肯定会丢失,而丢失导致的是后续会多很多的解释。

   

  做数据管理工作,面对的也是人,人和人之间打交道,难免就会在不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下多一些理解和支持,比如在好多年前,一个业务的充值服务出现了问题,业务同学很快找到了我,我一查看原来是有一个分区的空间满了,很快做了处理,恢复了业务,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整个过程也就不到5分钟的样子,我们几乎每天都有数据需求的往来,他看了下单子的情况,掉了几单,发现那些充值失败的单子都可以做后续的处理,就单独跑了下流程做好了,所以就确认了下原因,没有后续追究,而同样的事情如果影响可控,如果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而且最后还得多方协作完善,那么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工作很可能就是有一说一了。当然这么做没什么不对,但是少了温度。

   人如果站在道德至高点,那么在行为上就会处于劣势,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更加顾大局识大体,国家外事方面如此,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所以低调做些事情,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每天本来就是碎片化内容冲击中,怎么找到属于内心重要的东西,我觉得很多人都已经麻木了。

 

  对于房价的情况,从毕业开始天通苑的7000块一平到现在的均价5,6万左右。以前总是不大理解那些打破头买房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幼升小的事情也是不大关心的,而排上了日程之后,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合理性,毕竟不同的阶段确实有不同的难题,该去处理的一件都逃不掉。尤其需要警惕那些煽动者,没人能给你一个明确的方向,大多数人自己都没想清楚就做了炮灰,还是太单纯了。

 

 

 

最近的一些想法_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