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差距无处不在,有形无形的差距,有意无意的攀比,我还算是一个看待这些比较淡的人,但是本性里也还是会有对比。暂且把这个归结为人性吧。
    其实最近玩了下头条,搜狐公众平台,还有一直坚持的微信公众号,突然发现平台真是很多,而且自己越不了解越是低估了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就拿头条发布的文章 来看,我在微信公众号,头条,搜狐公众平台都同步了相同的文章,然后静静观察阅读量和评论情况,发现差别真是很大,这篇文章在头条一天的时间里,阅读数过 5000,收藏数过1000,转发有几百,而在微信公众号里,阅读数200多,点赞数留言各有2个,搜狐公众平台的数据和微信公众号差不多,都是200多 的访问量。而在接下来我发了同样的技术文章,头条,搜狐公众平台的访问量就低下来了,而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始终很稳定。而且再看相关的评论,微信公众号里 的评论都是各种请教,谦虚的口吻,而到了头条中,一下子感觉就粗犷了不少,让我开始还着实有些不太适应。
    当然这是针对我个人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三种平台的好坏,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阅读情况目前在行业内阅读比例在10%以内,意味值我有1万个粉丝,可能一篇文章 的阅读数也不过1000,这个从我的了解也大抵如此。我个人也很喜欢阅读公众号里的文章,尤其是人文类的,其实随便点开几个大咖的公众号,就会发现阅读量 都是很可观的,我就拿我知道的几个号来说明一下,对于电影影评,我尤其喜欢 乌鸦的电影世界,随便一篇影评,打开看都是上万的阅读量,点赞量都在成百上千,这些着实让我们望其项背,如果细细读来,你就会发现文章很细腻,文章里都是 图片的处理,很多电影中的镜头都是精挑细选,没有一丝丝广告的痕迹和宣传的欲望。我阅读的时候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看完了影评,似乎我也看透了人生中 的一些片段。
     技术类的文章阅读数相对来说就要低很多,我们也有一个公众号的小联盟,内部也有一个榜单,各家自媒体也都在为自己的阅读量在努力。如果细细观察,哪些质量 很高的文章绝非一天就能很快完成,需要更多的补充,更全面的分析。技术自媒体来不得半点虚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一直以来有一个想法就是,现如今 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文章似乎是一种潮流,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过于碎片化,很多东西不够系统,全面,我写一篇微信技术文章,我可以今天写点A,明 天写点B,对于我来数,我有一个基本清晰的思路,但是对于网友来说,很多都有断章取义的感觉,碎片化的阅读会让人更加浮躁,而这种现象的事实就是我们有生 活中,工作中,学习中的很多微信群,我们几乎会设置群消息模式为“群消息免打扰”,而且对于很多微信群而言,我们其实更关注哪些博眼球的标题,很多看似很 普通的文章标题就会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所以大家经常看微信文章,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速食主义。这个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说到差距,刚好今天和同事聊到了国民老公,其实我个人还是有一些偏见,好像我的本心之中任何的成功人士都是谦虚谨慎,中规中矩。所以总体来看他还是和我眼 中的成功留有一些差距,但是隐隐之中我明白,这都是我个人的偏见,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仇富心理在作怪,看到他又近2000万的粉丝,每一个看起来很随便的 留言,下面的粉丝就炸开了锅,我随便点开一个留言,发现有1400多页,我想国民老公是肯定没有功夫去读这些的。而个人非常欣赏的80后就是扎克伯格,我 觉得他的眼界和思路着实非常高大上,人生境界绝对要比你我高几个层级,我们还在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他们已经在琢磨一些我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这个人生境 界与之相符的就是思维高度。一味闭门造车,喜欢热闹的人是两个极端,两者能够平衡起来的人应该才是人生的赢家,生活工作都有所倚重,有所成。
     互联网时代造就了一批人,但是也在严格恪守“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很多公司来了又走,匆匆而过,很多看起来是昙花一现,因为各种各样的而原因而无法发展或者停滞不前。
这 些年来造梦的节目和渠道也很多,着实也圆了一部分人的梦,而受众毕竟非常有限,大部分的人还是在柴米油盐间来来回回的绕。你去看网易网友,知乎网友各路网 友的评论时,会发现很多时候评论真心很微妙,一个不经意的热点消息会马上产生两级分化的情况,然后很可能掀起一场骂战,很多时候评论比文章内容本身更耐人 寻味,看起来更过瘾,但是回过头来,我们内心最后得到了什么。如果只是满足了自己博眼球的好奇心,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被愚弄,我们很多人可以为了网络 热点事件而关心不已,但是放下手机,就立马回归了真实的生活,原来生活也是一团糟啊,其实大部分的生活还是有很多的不如意之处。
     所以生活中,我们其实已经被各类信息所淹没,这个时候需要保持淡定,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好与不好,冷暖自知。但是放下手机,我们需要更多的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