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下关于数据建模和数据映射的事情,其实开始一个简单的项目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很明确,而且所做的事情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流程。
如果我们面向的是对象或者服务,一旦这个数量多了之后,就开始碰到一系列的问题,等到你发现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和外部系统对接,会对你已有的流程产生不小的影响。
在我的体会中,有几个主要的节点:
-
从原来的SQL模式切换为ORM的管理模式
-
从使用ORM模式切换为RESTful API模式
-
建设RESTful API模式,创建序列化类
-
创建自定义模型,匹配外部接口
-
数据和文件映射接口
-
自定义模型和ORM模型映射
对此我画了以下的图来说明。
我们从客户端,前端触发请求,使用Django的MTV模式时,映射到的是view层。
比如这里我们连接到的是一个view层,是一个用户管理的界面,那么我们可以对用户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这个信息是存储在数据库层面的。
对于添加用户信息,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原生的Django APi来完成,而对于修改的部分也是类似,同时我么也可以完全使用API模块来映射。API映射的部分可能有自定义的model或者是使用已有的ORM使用的model,这个的差别就在于,如果使用ORM的model时,整个的模型映射可以使用Serializer来实现,而对于自定义模型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手工构建,或者我们使用第三方的模块来处理。这里的难点就在于自定义模型和Model的映射,因为我们对于数据的生效不只局限于API层面,还希望它能够持久化,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上面的场景的适用范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比如我们换个场景,一个返货强信息生效的场景,这个时候防火墙的信息就会在几个层面,通过数据库层面生效,还有在系统层面生效,这样的过程是有一个顺序性的。我们可以设想为几类场景:
1)开通权限的时候,系统权限首先开通,然后数据库层面的映射生效
2)查看权限的时候,有限查看数据库层面的权限,如果不存在则查看系统层面的信息
3)对第一种场景优化,在数据逐步完善的前提下,我们优先在数据库层面生效,然后来自关联系统层面生效。
4)如果权限的信息是通过接口的形式来提供访问,则需要在本地维护一套cache.每次调用后缓存在本地,通过特定的规则和接口来达到数据的同步和更新。
5)更为复杂一些,对于部分属性的修改,从模型层面牵涉到更多的模型变更,这个部分就可以逐步的细化为流程或者规则,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统一的变更调配。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实现一个看起来复杂的多位查看需求,比如查看一个用户在哪些服务器有指定端口的权限,在数据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