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2219 篇文章

读完需要

9分钟

速读仅需7分钟

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都很高,结果会造成一种比较纠结的状态,那就是感觉应该做完的事情没有完成,按照计划设定的任务没有按照计划交付,长此以往,真是梦魇。

所以我调低了一些目标和期望值,发现效果改善是很明显的,但是我很快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眼皮下的事情还是能够关注到的,但是很多事情缺少一个触发的前提,比如我周一的时候很难去规划到周五应该做些什么,周一的任务和周三的任务是不是饱和度太高了,能不能把一些任务做一些调整和适配,哪些事情是紧急重要,哪些又是重要不紧急的,这着实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工作了一些年头,好像这种状态总是反反复复,所以在时间管理,任务管理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时间管理方面,我尝试了日事清这个软件,免费版本的也能够支持很多常用的功能。

此外,我尝试通过一些软件工程的管理工具图来快速定位一些问题的关键节点。

当然,excel或者word,甚至文本的模式都尝试过,好像可以落实一些,但是都不长久。

使用脑图工具xmind来拆解任务,发现拆解的时候可以拆解的很细,但是进度一旦产生延迟,整个任务的状态就难以清晰的标识了。

走了一圈,看了一圈,突然发现,那种土土的办法似乎还是最适合我目前的状态。

首先,使用软件的管理模式,看起来更加系统,但是好像不够直观,这种感觉就跟你看到网站的导航地图,但是网站的具体内容你都得逐个点进去查看,对于多人协作的任务来说这种模式比较好,对于个人使用来说, 是有一种无力感的。

excel也可以,但是excel带来的潜在问题就是难以搜索和关联维护,比如我设定了本周的10件事情,可能完成了5件,那么剩下的5件就需要顺延到下周了,而这样的操作,在excel层面,我们只能硬拷贝,而且搜索相关任务的时候是很难的,可能遗留的5个任务在第二周的优先级和设置也会不同,单纯的拷贝粘贴也不大适用。

脑图的模式,开始的时候会比较清晰,比如我们可以设定周,月,年层面的计划任务,而且任务的拆解和维护也确实更加体系化,但是很明显的就是关于任务的搜索,一般的任务范围是周比较合适,脑图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加会越来越大。另一个就是对于延期任务的管理,比如一个任务,一共有20个子任务,第一周的进度为40%,第2周预计完成30%,第3周预计完成10%,那么在脑图里面维护的时候就会比较纠结,比如第1周的40%包括8个待完成子任务,第2周预期要做6个子任务,但是做的时候发现应该再补充2个子任务,那么就是8个子任务,这2个新增的子任务和原来的计划本身是不冲突的,所以在后续就需要特别标识出来,比如用不同的颜色。最后是脑图的属性决定,即他是一种偏向于思维模式的工具,可以由中心发散,但是执行任务时,大多数人同时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这种模式带来的无力感也挺严重。

目前在尝试使用土土的办法来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计划。

在梳理之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工作的意义,我们忙着去处理一些事情,有些是工作中的琐事,有些是流程消耗(比如工作评估,工作会议扥等),在这些琐碎之中,一定是有一条主线的,无论是工作年度的工作目标,还是你个人的职场追求,都是如此,按照这种思路,我梳理了近十年来的职场中的心路历程,对于每一份工作最难忘的一些事情进行整理,着实也看到了一条原本不够清晰的主线。这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这种复盘和回味确实能够认识真实的自己。

低头走路,抬头看路,知己知彼,方为始终。

关于时间管理和工作目标_关于时间管理和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