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2303篇文章

  

  

  今天带着孩子去游乐场,我也足足带了6本书,在孩子玩的时候,我开始看书,孩子已经不需要我做她的玩伴了,只是在需要吃点心喝水的时候会跑过来,看到她在社交沟通方面远比我有经验,我除了放心还略带一些羡慕。

  整个看书的过程也有很多的感悟。

  第一点是在喧闹的环境中看书,其实效率是很低的,要远比预期的低,因为整个环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所以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看书,从某种程度来看,是不大是适合看那些略带晦涩,深度思考的内容的,对于我来说,能够放下手机也算是最大的胜利。 

   第二点是对于学习而言,可以有多个维度的学习通道,比如看书的过程会吵杂的外部环境干扰,如果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听书的方式能够快速学习一本书的脉络,而在这个基础上,尤其重要的是,听的过程要和看的过程同步,边听边看文字稿,语音的方式相对文字阅读效率要高,但是语音的方式很难有段落层次感,而通过阅读的方式就可以弥补这一块空白,让整个知识体系更加清晰。

  第三点是学习的过程,如果说听书是在纵览目录,摘地上的桃子,那么有目的性的细读则是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是喜欢纸质书籍的,所以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

  第四点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看书的初始动力,我是豆瓣的深度粉,读书之前喜欢看看豆瓣评分和评价,一般在7.5以上的书才会有意识的去读读。尤其是社科文化类的书籍,也是近两年我的最爱。

  以上的观点算不上新,也算不上俗套,但是仅此而已,我认为才走了一半的路,而另外一半的路难度因人而异,我觉得就是分享和交流,分享的形式有ppt,文字稿,脑图等形式,而交流形式其实就会更加的宽泛了,换言之,分享和交流一定是带有明确的目的形式,分享交流的主要目的不是陈述是什么,而是提炼,结合自己的阅历和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简而言之是把书读活。

  计划今年多读一些书和论文,自己也反思过在时间精力不足的情况下产出内容形式的问题,除了坚持,我觉得就是自己心路历程的成长,而这我觉得也是我个人公众号的成长过程,也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而如果把输出看做终点,则输入是起点,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很多思考和总结,就跟烧水是类似的,最开始的时候会比较平淡,久久看不到效果,但是有了积累和思考,一股脑儿的内容在大脑里面开始梳理成为所谓的体系化知识时,变成自己的认知时,也算是水到渠成。

  大家都说要拥抱变化,但是身体总是很诚实,跟不上节奏,变化总是潜移默化,有些书的观点可能会颠覆我们已有的认知,这种书我尤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