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下午,有幸参加了51CTO的技术沙龙,很有些收获。

    我一向认为,到了一定的阶段,技术上的收获就难以像没入门的网管那样经常会因为一些问题的解惑而实现质的飞跃。实际上随着见识越来越广,质的飞跃就越难形成,好比从一个点(半径为0的圆)变为一个小圆(半径为1),只需要前进1个单位即可以达到质变,但从1到2的难度就会增加很多(从面积上而言增加了太多,使得投入的精力呈平方级的增长),而达到某个标准后,继续扩展的难度就成倍增加,这或许是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增长。

    在技术沙龙上看到了很多同行,在不到200分钟的时间内,通过讲师的讲座和到场嘉宾的交流,发现大家在具体的应用技术上,认识还是比较接近的(或许是因为沙龙一开始就已经规定了题目,所以来的都是对此题目有兴趣的人吧)。同时我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已经34岁的老网管,对于新技术的追逐和掌握,已经不能与年轻一代相比了。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对于老网管来说,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路在哪里?”

    不否认还是有人会执着地追逐技术,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本来就是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但技术人员也是人,难免在生活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你做的越深入,就越容易“曲高和寡”,越难以与身边的人沟通(你说的别人不懂,别人说的你觉得不屑)。在这样的矛盾下,要么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尽可能地切断(最好只对一个直接上级负责,其他不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事情都不过问),做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要么放弃对技术的深入追求,改向八面玲珑的方向发展,这一类大多会越来越多地转向管理工作。

    实际上两种类型的人,都还是留在了这个行业之内的,我只对留下的人会有怎样的前景做一些推敲,转行的,要么相对比较符合技术转型的一类,要么就完全不与行业再有相关性,不予单独说明。

    技术深入类由于本身的封闭性极大增强,因此十分需要有人帮助他们与外界沟通,否则技术深入就没有意义了。而技术转型类恰好可以负担这部分工作,并且,如果没有技术深入类的员工,技术转型类的人就没法在技术工作上追求完美。或者说,两类人员相辅相成,没有足够的技术深入类员工,技术转型类员工的舞台就不够大。没有足够的技术转型类员工,就没有足够的土壤让技术深入类员工继续成长。我暂时无法想象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管理人员可以管的动技术深入类员工,而纯管理型+技术转型类员工的组合,只能做出一个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产品,而无法产生更高品质的产品(我想这也是为何很多企业要么干脆啥都搞不出来,要么就是搞出一个只能凑合用的产品的原因)。

    上述的只是行业发展的趋向,对于新老网管的优势与劣势,有如下想法:老网管在求新上不如新网管,原因之一是精力无法与年轻网管相比。原因之二是因为老网管需要考虑的方面远比新网管多,因此从效果上看,接受的速度要慢一些。但老网管的优势在于,一旦掌握了新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要比新网管多。新老网管学到相同技能的时候,由于老网管接触过的工作多,因此积累的问题也比新网管多,当一项新技术产生并且被新老网管掌握时,新网管掌握的快,但是对应解决的问题也要远少于老网管(解决几个问题与解决几种类型问题的区别),老网管可以利用已有成果解决更多方面的问题,往往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有句话叫做“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人身的范畴不断扩大,由自己的身体不断向外扩展,能掌控的范围会越来越大,甚至整个宇宙都与自身是一体的。这种认识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虽然细微上而言的确有快有慢,但总体来说,用年龄来划分其层级是更合理的。由于老人的“法身”比年轻人更大,因此同样的规律,老人应用的范围更广,对于规律的认同也更难——假设一个规律应用的范围很小,年轻人或许依然会欣然接受,而老人就更容易觉得此规律“无用”,因为作用的范围太小,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掌握——这大概就是二者的一个巨大区别。换句话说,老人注重沉淀,而年轻人注重积累。当然,不排除有的人本身容量极大,导致一直处于积累状态,这种人或许符合“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在我看来这都属于天才类型。

    总之,新人不用迷茫,老人也不用彷徨,我们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这个剧变会彻底改变整个社会,会辐射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大家都不用发愁没饭吃没事干,只是干好干坏,吃好吃坏,要看个人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