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孵化项目总经理易可睿专访
记者 / 常政
没有产品原型,甚至可能还没有工作,仅凭一个产品概念就可以创业?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创新工场将在2010年10月启动的针对移动和SNS应用的创业助跑计划,正在将它变为现实:创业者只需要在创新工场官网按要求在线填写申请表提交申请,入选的项目,将得到15万元人民币的种子基金投资和3个月的全方位创业孵化服务。之后成功的产品有望进入创新工场“加速计划”进行重点孵化,并有可能获得创新工场开发投资基金(IWDF)的天使投资。
这消息对于IT领域无数赤手空拳却才华横溢的年轻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但创新工场也承担了额外的风险。他们对这个计划究竟是如何考量的?为此本刊记者奔赴创新工场,在孵化项目市场经理白洁的引荐下独家专访了该项目总经理易可睿。易可睿本名Chris Evdemon,是希腊人,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颇有些“国际+本土化”的色彩。
创新工场的最新孵化项目
记者:创新工场新推的助跑计划,和以往的孵化投资计划是什么关系?申请助跑计划的条件是什么?
易可睿指出,创新工场最看重的是人
易可睿:创新工场除了原有投资形式以外,今年又增加了三种孵化项目。
第一种是面向团队的加速计划;申请条件是团队创始人拥有丰富的技术产品经验,团队拥有产品原型。目前创新工场的大多数投资项目都属于这一类,它们的孵化期是6个月,每个团队不仅能获得种子基金,而且能获得诸如员工招聘、财务、法务、市场营销咨询、UI/UX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
第二种是面对个人的创业家计划;申请对象是这样的业界精英:他具备很高的技术造诣或者很强的工作能力,渴望创业但还没有团队和产品idea。而创新工场会根据他的特点,或帮助他找到商业机会,完成商业计划,创立新公司,或推荐他加盟工场所投资的其他创业团队。
第三种就是创新工场于2010年10月首次推出的助跑计划,主要针对首次创业、关注移动互联网或者SNS的年轻创业团队,他们有很高的才能,对技术和产品设计有其独到创意,有一定的项目实践经验,或者在相关领域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背景,但缺乏丰富的商业管理和运营经验,甚至还没有工作(如硕士毕业生)。他们未必拥有产品原型,可能只拥有一个好的概念创意,但这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我们能帮助这样一群人加速创业进程,快速开始创业。
记者:助跑计划的孵化期为什么是三个月?你们的目标是什么?
易可睿:因为此次助跑计划所针对的领域是移动互联网和SNS应用,3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让这些创业团队从零开始完成产品原型。另外,我们也是沿袭了国际惯例,在欧美类似的创业助跑计划都是3个月左右,但以后我们也许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在这3个月中,我们不仅要给入选者提供一些创业上的帮助,还会另外安排相关的指导培训:比如如何开始创业、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和风险投资商打交道,以及相关的金融财务知识等。我们计划以后每年办两期,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能给予那些满怀创业梦想却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们一个机会,同时也能吸引那些充满竞争力和创新性的团队和产品加入我们的投资计划。
记者:由于参与助跑计划的都是年轻人,一般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否会增加你们所投资产品项目的风险?
易可睿:不管是做孵化器还是投资,客观上都是需要承担风险的。但我们助跑计划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减少风险,所以我们会对入选者加强有关创业指导和培训工作,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人
记者:对于那些申请助跑计划的年轻人,您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易可睿:除了他们提供的产品idea 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正如我们的申请表所展现的那样,我们很看重团队创始成员的个人背景和项目实践经历,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他的才华和能力。本次助跑计划最终会录取10多个团队,每个团队大概有两三个创始人,我们希望这二三十个年轻人都是最聪明的人。
此外在面试的时候,我一般会问团队的成员们:“你们是如何互相认识的?”为什么要考察这一细节?因为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玩耍和共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如何做决策、如何分工协作甚至彼此的价值观是否契合,对于创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我见过许多创业失败、合伙人分道扬镳的例子,均是由于合伙人彼此缺乏了解、不乐于协作以及经营理念迥异等原因导致。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针对申请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建立了一个周密的评分体系,来评估该团队创始伙伴之间的凝聚力。
记者:关于产品idea 的考核标准是什么?
易可睿:它可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Idea,甚至不那么创新。我们更注重考察申请者能否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在中国的应用环境下,这个产品能满足哪些客户的需求?为什么他们的潜在客户愿意掏钱购买这个产品?申请者应该向我们证明他们已经对此作了充分的调研和思考。
记者:假如有一个idea已经被业界证明是不可行,但申请者的陈述十分精彩,你们如何对待?
易可睿:如果申请者的产品创意不太好,但团队很优秀,我们会在经过我们的投资方讨论并同意的前提下,和这个申请团队进行一个沟通,象面试那样。如果他们能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或者愿意接受改做其他更合适的产品的建议,那他们最终还是有可能加入我们的助跑计划。总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人”,其次才是产品。
记者:助跑计划的创业项目为什么选择移动和SNS方向?
易可睿:首先,移动和SNS方向的产品项目,往往不需要大的团队,而且技术门槛相对低一些,所以很适合我们这种为期三个月的、针对首次创业的年轻人的助跑计划。其次,选择移动应用方向,可以产生综合性的效益。一方面,对于助跑计划的各个团队,由于都在近似的主题方向内创业,彼此可以有很多技术、业务上的交流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新工场对这些年轻创业者们开展指导培训工作:我们可以方便地针对这些领域比较共性的主题,比如移动开发的盈利模式、移动广告的业务模式等,邀请业界著名的专家给大家作演讲,然后针对每个团队进行一对一的探讨或建议。相反,如果创业项目的主题领域过于分散,比如又有云计算,又有移动或者其他等,就不容易达到这样的综合效益。
记者:以往创新工场孵化项目计划的申请者们,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易可睿:第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肯定是人的因素。记得曾接到一个主题是移动游戏的项目申请,无论是产品还是申请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但经过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发现申请人比较安于现状,满足于靠一两个游戏获得一笔可观的利润,缺乏把事业做得更大的雄心,便婉拒了他。第二个原因,就是申请的产品并不契合申请团队的特长。比如类似Foursquare应用的项目,我们至少接到了不下10多个申请,但没有一个团队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清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同时这类应用不是一个“Online”经营的项目,和团购一样,更强调在线下进行营销的能力,这并不是技术背景出生的创业者们的擅长。
给移动创业者的建议
记者:您对中国的移动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呢?
易可睿: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做能真正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在欧美,几乎所有的创业投资者都喜欢问:What is the pain?即你的商品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技术背景深的创业者,容易先入为主地去设计他们理想中的产品,而不去调研那些普通用户们到底需要什么?创新工场接受过许多这样的产品申请:产品的创意很好,但只有极其少数的用户才可能使用。比如一款成功的移动应用,未必是运行在高端智能机上的。所以对于创业者,在设计产品前,应该充分了解中国特定国情下的用户需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