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获得创业idea,请别试图把创业idea想出来,而是要寻找未被解决的问题,最好是你自己遇到的问题。

最好的创业idea通常有三个相同之处:它们是创始人自己要、自己能做出来、别人不认为值得去做的东西。微软、苹果、Yahoo、Google 和Facebook 都是这样开始的。

问题

为什么说解决你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此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保证了问题是确实存在的。你只应该在存在的问题上面花功夫,这点再明显不过,但目前来说,创业公司所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试图解决一些没人有的问题。

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1995年,我开了家公司,想要把艺术画廊搬到网上。但实情是,画廊压根就没想要走到网上去。那我为什么还在这个愚蠢的主意上面花了半年时间呢?因为我没有关注用户,生造了一个与现实无关的模型,傻乎乎地埋头浪费时间。直到我试图说服用户付费时,我才明白我的模型是错的。即便如此,我还是心有不甘,费了很长的时间试图纠正回来。我自己陷进去了,在开发上花了大量时间,一心想着一定要让他们接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创始人会做一些没人要的东西呢?因为在一开始,他们的创业idea就是想出来的。这样做相当危险:不仅想不出来几个好的idea,还会产生一堆听上去合理但实则错误的idea,你一不小心就被“忽悠”进去,试图把它实现出来了。

在YC 我们会把这类idea 叫做“生造的”或“情景剧”式的创业idea。想象一下,电视连续剧的主角之一开始创业了,然后编剧就得琢磨点东西出来让他去做,但好的创业idea可不是想有就能有的,于是,编剧就会编一个听去合理但实则糟糕的idea出来。

举个例子:为宠物主人打造一个社交网络。这一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不靠谱的:养有宠物的人何止千万,为了宠物,他们一个个又洒心血又洒钱的。所以,如果有这么一个宠物主人之间能互相交流的网站,他们凭什么会不喜欢呢。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只按2%-3%计算忠实用户,那用户数也达百万级别了。你可以向他们提供专门的商品,又或者对高级功能收费。

这类idea的问题在于,在你向你养有宠物的朋友介绍时,他们不会说:“我绝不会用这东西。”而是会说:“嗯,可能我会用得上吧。”等网站正式上线后,还会有更多的人认为这个idea是合理的。他们自己不会去用,至少目前不会,但他们会想象别人会有使用的可能。如果整个世界都是类似的反应,那最终连一个用户你都得不到。

关于井

一个创业项目推出以后,必须得有一些的的确确是需要该产品的用户存在——不是指那些用完一天就算的人,而是迫切需要它的人。通常这类用户群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比较小,背后的原因是:如果有大量的人迫切需要某样东西,而这样东西只需一家创业公司的努力就能把它实现出来,那它很有可能早就存在了。这就意味着,你得在一个维度上妥协:你要么创造许多人都只要一小部分的东西,要么就只针对一小部分人做他们切实需要的东西。请选择后者吧。可以这样说,不是所有这类idea都是好的创业idea,但所有好的创业idea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请想象一下,x轴代表所有可能需要你的产品的人,y轴代表他们需要的程度。如果把这个模型三维化,就可以把x看成是一个圆,需要你的产品的人被圈在中间;他们对产品的需要程度则用纵深的y轴表示。Google 是个巨大的火山口:用户数量庞大,也离不开它。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无法开挖这么大一个火山口。所以你就有必要选择所要的洞的形状:要么是口大但较浅的洞,要么就像一口井一样,口小但较深。

“生造的”创业idea通常属于第一种,有大量的人会对宠物主人的社交网络表示有那么点兴趣。

几乎所有好的创业idea都属于第二种。微软在做出Altair Basic (BASIC直译器的一种,由比尔·盖兹及保罗·艾伦于1975年共同为Altair 8800电脑所开发) 的时候,就成了一口井。在当时,拥有Altair 的人并不多,算下来不过几千人,但如果没有这款软件,他们就只能用机器语言进行编程。30年后,Facebook 诞生时也同样是一口井。他们的第一个网站只对哈佛学生开放,也不过几千人的规模,但是,这区区的几千人却迫切需要它、离不开它。

当你有什么创业idea时,请问自己这些问题:现在有谁要这个东西?谁会迫切需要,哪怕给他们一个由二人创业团队鼓捣出来的蹩脚的第一个版本,他们也还是要吗?如果这两个问题你回答不上来,那很有可能你的idea就不靠谱了。

你不需要考虑井口的大小,而是要关注如何把井做深,井口的大小只是你在追求井的深度(和速度)的一个副产品。在实践当中,井口的大小和深浅联系十分紧密,当你发现一个idea能强烈吸引到一群特定用户时,就是一个好兆头。

需求的形状像口井可以说是好的创业idea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这还不够。如果说Mark Zuckerberg 做的产品只能吸引哈佛学生的话,那就称不上是一个好的创业idea。之所说Facebook 是个好的idea,是因为它从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迅速成长了起来。大学院校的情况都差不多,如果它在哈佛能行得通,那在其它院校也同样能行得通,所以Facebook 就迅速扩散到其它院校了。一旦你把所有的大学生都拿下了,那你只需敞开大门,其他人就会自己走进来。

微软也类似:Altair Basic、其它机器上的Basic、除Basic以外的其它语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IPO。

自我

你如何判断一个idea是否能成?你又如何判断某样东西是否是一家大公司的萌芽,或只是一个小众产品?通常你都无从判断。Airbnb 的创始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着多大一个市场。起初,他们的idea比较局限,就只是打算在会展期间让房子的主人能把空余的地方出租给别人,而并没有预见到这个idea会大范围扩张开来。在一开始他们只感觉到自己可能会成,Bill Gates 或Mark Zuckerberg 刚开始的时候估计也差不多。

偶尔也有从一开始就明显知道产品能从刚开始的小众圈子里走出来的情况存在。有时,我能看到不是特别明显的路径,而这是我们YC的一大特长。但无论你经验如何丰富,都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些局限。

如果预测不了自己能否找到idea,又谈何在多个idea中间选择呢?事实叫人失望,但也很有趣:如果你人是靠谱的,那你的预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你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的前沿,当你预感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一做的话,很有可能你就是对的。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一书里, 作者Robert Pirsig 这样说道:

想知道如何创作一幅完美的画作?简单!让自己变得完美,然后自然地去画就是了。

我是在高中读的这本书,之后一直都在思考这句话。我说不好他针对画画给的建议到底有多大用处,但就创业者面临的情况而言,却是很合适的。从经验出发,要想获得好的创业idea,你就需要成为能产生这种idea的那类人。

处在某个领域的前沿,并不是说你就必须得是推动领域发展的那个人。你同样可以是处在前沿的用户。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Mark Zuckerberg 是一个程序员,在电脑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所以Facebook 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自然的idea。假如你在2004年问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愿不愿意半公开地把自己的个人生活发到互联网上去,他们多半会以为你疯了。但Mark 早就活在了网上,对他来说,这个idea自然得很。

Gmail之父Paul Buchheit 说过,那些处于快速变化的领域的前沿的人,是“活在未来”的。再把他的话和Pirsig 的结合一下,就成了:

活在未来,再把缺失的做出来。(Live in the future, then build what’s missing.)

这就很好说明了许多(哪怕不是大多数)最大的创业公司是如何开始的。说起来,苹果、Yahoo、Google、Facebook 一开始甚至都不是间公司,它们是从创始人所做的东西里发展起来的,因为当时世界上似乎有未被满足的空白。

如果你观察一下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找到idea的方法,就会发现,他们通常都是先把自己的大脑准备好了,然后再被外部刺激一下,idea就出来。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听说了Altair,就想:“我觉着我们可以为它做一个Basic直译器。”Dropbox 创始人Drew Houston 经常会忘了带自己的U盘,于是他就想:“我必须要把文件存到网上去。”听说过Altair 的人不在少数,忘带U盘的人更不在少数,这些外部刺激之所以能促使这些创始人开办一家公司,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准备了他们,只要机会一出现,就会被他们注意到。

就创业idea来说,用在它们身上的动词不该是“想到”而应该是“注意到”。在YC,我们会把从创始人自己的经历当中自然产生的idea叫作是“原生的 (organic)”创业idea。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几乎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这可能不是你希望听到的。你可能本来想着能在这里找到创业idea的诀窍妙法,但我却告诉你说,关键要有一个以正确方式准备好的头脑。尽管令人失望,但这却是事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也是秘诀,只不过这个秘诀在最坏的情况下要花上你一年的时间,而不只是一个周末。

如果你现在没处在某个快速变化的领域的前沿,没关系,你也可以走到某个前沿。比如说,一个人只要智商中上,就可以在一年时间里走到编程的前沿(比如编写手机应用)。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会至少消耗你3-5年时间,这样算下来,一年的准备也是合理的投入。

在可见的未来里,学习编程也是有必要的。按Marc Andreessen 的话来说就是,软件吞噬世界,这个趋势还会持续数十年。

懂得了编程以后,只要你有了idea,就能够实现出来。编程当然也不是非学不可(Jeff Bezos 就不会),但却是一大优势,假如你在琢磨类似如何上线一个大学版的Facebook 的idea的话,你就不再仅限于“这是个有趣的idea”想想而已,你可以变成“这是个有趣的idea,我今晚就动手做个初期版本出来。”假如你既是程序员又是目标用户的话,效果更好,因为从开发新版本到用户测试这个循环只通过你一个人就能完成了。

 

本文来源:http://www.36kr.com/p/17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