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知名IT技术作家王达老师的题为《见证国内IT图书这十年》的文章,结合自己这六年来的IT出版从业经历,感受颇深。

    我是从05年初进入IT出版行业的,当时也是IT图书经历2000年以来全民著书、全民买书、各大出版社极力扩张后的全面萎缩转折时间点,很不幸,我是在行业即将开始下滑时加入这个行业的,并且是从写书开始。一个刚从大学毕业,什么都还不懂的毛头小伙,写的一本书居然卖掉一万多册,这连我自己都想不到。但之后的情形,却是每况愈下。之后,我做了编辑、也策划了一些书,对外版引进图书也有涉足,深刻感受到IT图书出版从巅峰、微利到难以维系成本的过程,也为行业前景深感担忧。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成本的不断上升,不少原来从事攒书的图书工作室要么转换业务,要么先后倒闭,原来涉足IT图书的出版社也开始逐步退出这个领域,开始转移到健康、儿童、摄影等领域。这与前几年随便一本计算书都卖几万册、各个出版社争相进入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结原因,从出版的角度讲,我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内IT行业经历这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后,读者的水平越来越高,对IT图书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是随便一个人写的书都有人看的,读者会用脚投票。在低端领域,尽管需求一直存在,但由于准入门槛低,同质化竞争十分强烈,每年都会有几套、几十套的入门类图书,名字也是花样不断翻新,都到了无名可用的地步了。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技术社区的出现,一些入门、简单的东西可以在网上轻松得到,这从另一方面也对低端市场形成了冲击。而在一直被认为准入门槛较高的高端领域,情况更是严峻。引入版税、再加上翻译费、编校排版等费用,以及纸张成本的不断上升,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尽管定价高些,但册均销量却是逐年下滑,这与近些年来国内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而翻译费用没有怎么提高、请不到好的译者、图书品质有所下滑也有一定的原因。在中高级市场,通常应该是国内IT原创的天下,但由于以目前的版税回报率,国内IT人士很难专心来做,毕竟,写好一本书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仅仅依靠版税是很难养活一个专职的技术作者的,他们也很难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是国内原创IT图书很少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品质和效率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每年要保持码洋任务,或者还要提升,而单本销量在下滑,首印量在降低,那么就只有多出书,从而造成更多的市场供给,编校质量更是难以保证。对于作为负责图书质量的责任编辑,既懂出版业务又懂技术的人太少,而这些人也往往是出版社的宝,很多编辑只能看些简单的文字性错误,对于图书的技术问题往往看不懂,更无从谈起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很多初级编辑,由于待遇相对较低,而又是苦差事,往往工作一两年就转行了,很难坚持下去。而编校质量的下滑,也导致读者的极大抱怨。

    IT出版的冬天已经来临,如何应对?个人觉得需要从以下方面来努力:

    首先,图书作为内容产业,首先当以内容品质取胜,然后才是营销宣传,不能本末倒置。要以内容取胜。对于本版,策划编辑是核心,需要深入研究市场、读者需求,围绕细分的领域策划真正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需要创意,要慎重选择合适的作者。其他出版社要改掉盲目跟风的坏习惯,不能一看这个立意好,就一窝蜂的跟上来,这样只会让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小。市场的需求从来就是存在的,关键看能否挖掘到。对于引进版,则要加强质量监督,尤其是译稿收稿环节,翻译质量的好坏基本上决定了一本书的总体品质。还应该注重培养编辑的水平,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编辑不可能是专才,但至少要是通才,对各种技术要有一定了解,最好能有自己的专长,毕竟语言、数据库、技术之间有很多是相通的。

    其次,应打造图书品牌、丛书品牌,在读者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做好读者服务。这方面,图灵公司做得很好,他们的外版书赢得了很好的评价,册均销量也不错,这与他们建立的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很大关系。在国内原创方面,博文视点做了一些很不错的图书。

    最后,如何能吸引更多的IT精英,使他们愿意写书,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分享,愿意与编辑相互沟通实现编辑或作者自己的创意,应该不仅仅是回报的问题,也许需要更多的真诚。至于版税,恐怕需要整体环境的发展,需要人们改变传统思维,改掉中国人传统的“免费”消费观念,知识毕竟是无价的,如果确实对你很有用的话,也许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以上总结,还有待完善,希望能引起IT出版单位及编辑的关注,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