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购“学区房”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种焦虑
前些日子一位中科院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写的一篇文章: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看了让人唏嘘不已。这样青年才俊放弃高薪投身学术,但最后不得不为孩子的上学,放弃理想,离开北京,去南京买了学区房。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涨的房价,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痛,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区房”更是天价的疯狂。在争购学区房的背后,是生活在城市的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种深深焦虑。或许,学区房是让很多中产阶级陷入地狱般的陷阱,倾家荡产去卖学区房真的值得么?
买学区房最显而易见的理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买学区房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读重点名校。我一直对所谓的重点名校持审慎的态度。虽然,当下(未来也是)教育资源是无法平等的,但我不确定,我的孩子在重点名校里获得教育资源和优势,与学区房溢价是否相匹配?同时,很可能因此牺牲我的事业和整个家庭未来的生活质量,这就很值得思考了。
一个孩子成长是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影响成长的因素有不少,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之一。简单来说,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先天的禀赋,包括智商、相貌、身体、性格等。
2.家庭教育,主要父母抚养和教育。
3.学校教育,包括各种各样老师和各种各样同学间的互动。
4. 社会实践,包括社会环境,社交,工作,上级,与同事,朋友,与之有关联的人之间的互动。
5.各种不确定的机遇。
我给上述因素按重要性排了一个序:5、1、2、4、3。你可能不认同我的这个排序,但无法否认的是学校教育并不是唯一绝对重要,与学区房似乎相关的因素就是学校教育。学区房大多对应很多父母追捧的“好”学校和“重点”学校,很可能越是这样的好学校,老师对学生期望也会越高,学生的未来越会影响老师的前途,这背后浓厚的功利心会不会让老师距离“公正”、“平和”、“开明”、“包容”和“有教无类”等“好”的素质越来越远呢?于此同时,在这样“好”学校里,父母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也必然让孩子背负很沉重的家庭期待,在这样学习环境里,友善的互动是不是变得少了?反而充满了“竞争”、“嫉妒”和争着获得老师的“宠爱”的氛围?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好”学校,并不一定是很多父母期待的理想成长环境。
感觉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太焦虑了,仿佛把孩子送进了“好”学校, 把责任传递给学校和老师,内心的焦虑就有了释放的出口,仿佛进了名校就进了保险箱一样,但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中一环,不是全部,父母的言传身教,积极的社会实践,宽容、自由的成长环境,孩子勤学努力,共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其实,没有进入名校的孩子,完全不必担心他们的未来,在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环境,名校和普通学校没有天差地别的距离,而且未来这种差距一定会越来越小。没有进入人人羡慕的名校,也不意味教育末日,一个孩子成长和成才是综合因素决定的,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无可厚非,但举家耗尽所有的钱,牺牲了当下生活品质,去买个学区房,对孩子未来教育未必是个好的选择。
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做父母的当然需要尽力投入,但不能像赌徒一样,用学区房去赌孩子和家庭的未来,因为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决定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