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瀑布模型”的传统软件开发方法中,以软件架构为核心,采用结构化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规定他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顺序,如同瀑布的流水一般,各个阶段的通过文档相互流通。前期就要设计好整个软件框架来指导和支撑后面各个方面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后面在根据前期设计的蓝图来逐步实现。由架构师完成软件架构设计,开发人员再根据软件架构图进行软件开发。瀑布式开发是一种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是最经典的预见性软件开发方法,严格遵守计划、分析、编码、测试、维护的步骤。阶段之间通过文档流通,每个阶段结束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检查功能设计和实现是否符合上阶段流下了的文档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就逆流到上个阶段检查并修正,以此往复,直到流到最后阶段产品通过测试后进行发布及运行期间的维护。

传统研发模式与敏捷研发模式对比_迭代

图1 瀑布模式

瀑布模型开发方法的优点是,超前的预见性和每一阶段都要通过严格的审查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保证了软件的质量。缺点是软件的框架一旦确定下来就很难改变,甚至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适应变换莫测的客户需求。由于各个阶段要自上而下相互衔接,各个阶段的沟通要通过大量臃肿、复杂的文档来传递信息。

优于传统开发模式的是敏捷软件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能应对快速变化需求的软件开发能力。它们的具体名称、理念、过程、术语都不尽相同,相对于"非敏捷",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做为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敏捷软件开发描述了一套软件开发的价值和原则,在这些开发中,需求和解决方案皆通过自组织跨功能团队达成。敏捷软件开发主张适度的计划、进化开发、提前交付与持续改进,并且鼓励快速与灵活的面对开发与变更。这些原则支援许多软件开发方法的定义和持续进化。

2001年由17位业界专家构成的敏捷开发联盟成立,联盟起草了敏捷宣言:个体与交互胜过过程与工具;可用的软件高于复杂的文档;客户的合作胜过合同的谈判;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敏捷软件开发是一组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开发人员、管理层和产品负责人的沟通,通过迭代式和增量式软件,追求便捷,可快速交付,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变动的软件开发管理方法。用逐步实现的思想替代完整架构,每一步的需求和人员及其沟通、开发成本都刚刚好,通过不断地迭代,在迭代过程中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实现最紧致成本,同时对每次迭代的反馈进行讨论和思考,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敏捷研发模式有效加快了软件研发过程中对需求变动的及时响应以及应用部署运维中的效率,但是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独立的研发、测试和运维团队依然会遇到沟通协作的效率瓶颈,各个团队不同的时间线,导致工作不同步,引发项目交付延迟。为了解决新的问题,进一步加快软件交付效率,DevOps概念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