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系统架构设计师】软考考试而言,试题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之一。在软考备考过程中,吃透试题、掌握试题所考知识点、熟悉试题的出题思路,对我们提升分数的效果是最明显的,通过对试题的反复练习,还可以查漏补缺。今天,给大家带来【架构-模块测验(一)】部分试题的详解,一起来看看吧~



1、海明码是一种纠错码,其方法是为需要校验的数据位增加若干校验位,使得校验位的值决定于某些被校位的数据,当被校数据出错时,可根据校验位的值的变化找到出错位,从而纠正错误。对于 32 位的数据,至少需要加(  )个校验位才能构成海明码。
A、 3
B、 4
C、 5
D、 6

答案:D
答题解析:

海明码数据位与校验位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下述公式表示:

2k≥n+k+1,其中数据位是n位,校验位是k位。因此套入公式可得需要6位校验位。



2、某计算机系统采用5级流水线结构执行指令,设每条指令的执行由取指令(2Δt)、分析指令(1Δt)、取操作数(3Δt)、运算(1Δt)和写回结果(2Δt)组成,并分别用5个子部完成,若连续向流水线输入10条指令,则该流水线的加速比为()
A、 1:10
B、 2:1
C、 5:2
D、 3:1

答案:C
答题解析:

10条指令不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2Δt+1Δt+3Δt+1Δt+2Δt)*10=90Δt。

10条指令使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2Δt+1Δt+3Δt+1Δt+2Δt)+(10-1)*3Δt =36Δt。

所以加速比为:90Δt /36Δt =5:2




3、在磁盘上存储数据的排列方式会影响I/O服务的总时间。假设每磁道划分成10个物理块,每块存放1个逻辑记录。逻辑记录R1.R2,...,R10存放在同一个磁道上,记录的安排顺序如下表所示;假定磁盘的旋转速度为30ms/周,磁头当前处在R1的开始处。若系统顺序处理这些记录,使用单缓冲区,每个记录处理时间为6ms,则处理这10个记录的最长时间为( );若对信息存储进行优化分布后,处理10个记录的最少时间为( )。
A、189ms
B、208ms
C、289ms
D、306ms

答案:D
答题解析:

系统读记录的时间为30/10=3ms。
对第一种情况:系统读出并处理记录R1之后,将转到记录R4的开始处,所以为了读出记录R2,磁盘必须再转一圈,需要3ms(读记录)加30ms(转一圈)的时间。这样,处理10个记录的总时间应为处理前9个记录(即R1,R2,…,R9)的总时间再加上读R10和处理时间(9×33ms+ 3ms+6ms=306ms)。

若对信息进行分布优化的结果对应关系所示:

物理块 1 2 3 4 5 6 7 8 9 10

逻辑记录R1 R8 R5 R2 R9 R6 R3 R10 R7 R4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读出记录R1并处理结束后,磁头刚好转至R2记录的开始处,立即就可以读出并处理,因此处理10个记录的总时间为:

10×(3ms(读记录)+6ms(处理记录))=10×9ms=90ms



查看完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