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特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力、习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3)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丽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继续深化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4)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I普及和深入应用,提高绿色研发设计能力,加火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改进资源能源需求侧管理,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专用测控体化技术,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7Ui}l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5)建立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推广行业评估规范,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健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地方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和监测,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适应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推动中小微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屯子商务服务平台向涵盖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流程服务方向发展。丰富网络商品和服务,拓展网络购物渠道,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支持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创新,支持境内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完善安全、信用、金融、物流和标准等支撑体系,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模式,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加强跨行业的物流信息共享,建立完善行业性、区域性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
(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和综合监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金融产而l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围绕增强普遍服务能力,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引导工业设诈走专业化、高端化、网络化发展道路,建设一批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推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餐饮、新闻出版、休闲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服务行业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品种和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3。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1)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加强适应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的研发工具、智能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以行业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
(2)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展和完善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提供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质量检验检测等服务。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方案设计、监理实施、运行维护等第三方服务,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4。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强农惠农。
(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接合、多方共建的原则,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集约建设涉农信息东统、服务平台和农业综合基础数据库。发展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向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
5.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深度融合。适应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优先支持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等业务系统建设。深化财政、税收、工商、质检、海关、金融监管、价格、能源、工业经济运行等业务系统应用,寓管理于服务,提高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审计监管、公共安全、国土资源、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I鞠防科技工业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府依法履职能力。加快党委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为推行党内公开、提高各级党委工作效率提供技术保障。鼓励电子政务应用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全而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2)提升基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综合运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不断丰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已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支持开展电子政务集约建设和应用服务,更加注重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公众培训、就业、社会/雌、就医、计划生育、家政、出行等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为残疾人、老年人、低保家庭提供专项信息服务。鼓励基层电子政务应用模式创新,支持基层致府开展以企业和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示范。
(3)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机制,支持实施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全局的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舆情分析,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机制,确保社会信息采集和处理快捷高教。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信访工作方式,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6.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雕标,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为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1)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学校宽带剐络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事。加大中小学、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加快开放公共数字化教学舞源,构建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
(2)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的需要,完善医疗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救治和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完善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和疾控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建立覆盖疾控发源地、传染链、病源谱和预防救治的应急响应体系。在中西部尤其是边远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化医疗辅导和诊断救治服务。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信息网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的覆盖范围,为实现参合人口异地就医和即时结报提供技术保障。
(3)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发布、需求预测、跟踪监测和失业预警,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促进跨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共享,为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和结算等提供支撑。全面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覆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养老保险、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慈善事业等农荆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加快推进残疾人人口综合信息与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提高丽向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能力。
7.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发挥信息化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实现精确高教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立足城市功能和空间生产力布局,依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深化空间地理信息应用,推动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运用感知、传输、智能计算和处理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推进社区信息化。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鼓励建立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优化区(县、市)、街道、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流程,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支撑。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熊性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庭建设,推广普及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属。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公共场所、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晶的智能监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扩大监控监测覆盖面,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发布、应急响应和灾难救助机制。
8.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继续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强化人口、法人、金融、税收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完善国民经济预测预警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应队气候变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监测信息发布体系,提升政务信息资源的决策支持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利用人]和法人基础信息库,依托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完善公民和法人的信贷、纳税、履约、生产、交易、服务、工程建设、参保缴费、审判执行等信用记录,实现信用信息的跨部门共享。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身份标识,完善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相关职能部门业务信息为补充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支撑。
(2)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制、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搬业、公众和其他社会力罱采取多种方式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
(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实施先进网络文化发展工程,鼓励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推动网络知识的创造、整合与传播,增强信息化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性商业网站,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新秩序。积极推进数字圈移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报务体系。
(4)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引导数字内容资源制作、传播和利用,提高数字内容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促进数字内容与新2L终端、互联刚报务的结合,扩展数字内容产业链,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提高数字内容产业附加值。培育壮大数字内容与网络文化产业骨干企业,鼓励创新商业模式。
9。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台信息基础设施 把握信息网络演进升级的机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完善业务节点国际布局,提升国家骨干网传输能力。采用多种技术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提升用户端接入能力。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空间相同,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支持东部地区积极利用光纤和新…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全面提升宽带网络速度与性能,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A户,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支持中西部地区增加光缆路由,提升网络容量,扩大接入网络覆盖范围;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中西部条件适宜的地区。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线、同轴电缆、3G/LTE、微波、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行政利、自然村延仲,推进农村宽带进乡入村。
(2)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抓紧开展lPv6商用试点,适时推动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加快推进IPv4向IPv6的网络过渡、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在设备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形成较完善的产业和协同创新链条。完善互联网国家项层架构,升级骨干刚络,实现高速度高质量互联互通,提升网络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推动我国互联网国际互联架构优化,提升互联层次和流量转接水平。加快未来网络技术研发和战略布局,建设面向未来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示范平台,开展新型架构及创新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形成系列国际标准。
(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综合考虑业务需求、设施配套、信息安全保障等因素,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节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统筹管理,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内容分发网络(CDN)。
(4)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实施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兴融合型业务,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强三网融合法制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舱管,建设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
(5)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统筹规划海底光缆建设,完善跨境陆地光缆,与有条件的周边国家实现互聪。丰富到亚太、北美、欧洲的崮际路南,增加到非洲、南美的国际海底光缆。加快部署海外业务接入点和国际数据中心,提升为驻外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网络服务的能力。
10。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加快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资源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重要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运行。
(1)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提高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根据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需要,建设具有自动平衡和优化输配能力的智能电网调度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接入标准化和运行控制智能化。
(2)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全国监控、公路联网和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以旅客为中心的开放式民航运输信息系统,推进航空运输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提高铁路通信信号现代化水平,完善高速铁路、繁忙干线调度集中系统,加快推进铁路客运服务电子化、网络化。提高航运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提升基础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构建布局合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的水利智能应用体系,强化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环境资源监测系统,建立l.地、矿产资源、森林等基础性资源全程动态临测、污染源控制、生态保护信息系统,提高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预警、决策和执法能力。
11.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1)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完善中小学信息化学习环境,加快普及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加强高等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加大信息教育培训力度,提升高素质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加快向信息基础薄弱的地区和人群提供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服务。开展国民信息素质状况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针对性地促进国民信息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提高。
(2)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训互为补充的信息化AA培养体系。通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型、技能型信息化人才。
12。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强化项层设计和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加快建立以防为主、软硬结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信息网络和最要信息系统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设施,提升坊攻击、防病毒、坊篡改、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加强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无线电频率保障。加强互联网网站、地址、域名和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建立信息安全审蠢制度,加强重要领域I.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建立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
接入防护工作,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加快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防护设施建设,完善保密机制,加强保密审查。加强国家网络空间战略预警和积极防御建设,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执法能力。
(2)强化信息安全基础。加强信息安全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芯片、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和关键网络设备等核心技术瓶颈,提高信息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水平,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通报、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工作,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大力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安全监管和执法能力。支持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加强重要产品和系统安全漏洞分析评估。
(3)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建立与信息测络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手段。加强网络侦查技术手段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网络犯罪。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秩序。以维护信息安全为目标,大力推进驻外机构、企业等采用国内通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