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丢失问题的两种情况

  1. 在主从集群中发生数据丢失,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主库的数据还没有同步到从库,结果主库发生了故障,等从库升级为主库后,未同步的数据就丢失了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数据丢失,我们可以通过比对主从库上的复制进度差值来进行判断,也就是计算 master_repl_offset 和 slave_repl_offset 的差值。如果从库上的 slave_repl_offset 小于原主库的 master_repl_offset,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数据丢失是由数据同步未完成导致的。

  1. 通过排查客户端操作日志查看,主从切换后一段时间内,是否有一个客户端仍然在和原主库通信,没有和升级的新主库进行交互的情况。这就相当于主从集群中同时有了两个主库。这就是分布式主从集群发生故障时会出现的一个问题:脑裂
    既然客户端仍然和原主库通信,这就表明,原主库并没有真的发生故障。如果主库是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处理请求,也没有响应哨兵的心跳,才被哨兵错误地判断为客观下线的。等到从库被升级为新主库后,主从集群里就有两个主库了,就会发生脑裂问题。

为什么脑裂会导致数据丢失?

主从切换后,从库一旦升级为新主库,哨兵就会让原主库执行 slave of 命令,和新主库重新进行全量同步。而在全量同步执行的最后阶段,原主库需要清空本地的数据,加载新主库发送的 RDB 文件,这样一来,原主库在主从切换期间保存的新写数据就丢失了。

下面这张图直观地展示了原主库数据丢失的过程:

redis主从备份 redis主从数据丢失_redis

主从切换的过程中,如果原主库只是“假故障”,它会触发哨兵启动主从切换,一旦等它从假故障中恢复后,又开始处理请求,这样一来,就会和新主库同时存在,形成脑裂。等到哨兵让原主库和新主库做全量同步后,原主库在切换期间保存的数据就丢失了。

如何应对脑裂问题?

既然问题是出在原主库发生假故障后仍然能接收请求上,我们就开始在主从集群机制的配置项中查找是否有限制主库接收请求的设置。

通过查找,我们发现,Redis 已经提供了两个配置项来限制主库的请求处理,分别是 min-slaves-to-write 和 min-slaves-max-lag。

  • min-slaves-to-write:这个配置项设置了主库能进行数据同步的最少从库数量;
  • min-slaves-max-lag:这个配置项设置了主从库间进行数据复制时,从库给主库发送 ACK 消息的最大延迟(以秒为单位)。

有了这两个配置项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应对脑裂问题了。

我们可以把 min-slaves-to-write 和 min-slaves-max-lag 这两个配置项搭配起来使用,分别给它们设置一定的阈值,假设为 N 和 T。这两个配置项组合后的要求是,主库连接的从库中至少有 N 个从库,和主库进行数据复制时的 ACK 消息延迟不能超过 T 秒,否则,主库就不会再接收客户端的请求了。

即使原主库是假故障,它在假故障期间也无法响应哨兵心跳,也不能和从库进行同步,自然也就无法和从库进行 ACK 确认了。这样一来,min-slaves-to-write 和 min-slaves-max-lag 的组合要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原主库就会被限制接收客户端请求,客户端也就不能在原主库中写入新数据了。

等到新主库上线时,就只有新主库能接收和处理客户端请求,此时,新写的数据会被直接写到新主库中。而原主库会被哨兵降为从库,即使它的数据被清空了,也不会有新数据丢失。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导致从库暂时和主库的 ACK 消息超时。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主库假故障,我们也不用禁止主库接收请求。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是,假设从库有 K 个,可以将 min-slaves-to-write 设置为 K/2+1(如果 K 等于 1,就设为 1),将 min-slaves-max-lag 设置为十几秒(例如 10~20s),在这个配置下,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从库和主库进行的 ACK 消息延迟超过十几秒,我们就禁止主库接收客户端写请求。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避免脑裂带来数据丢失的情况,而且,也不会因为只有少数几个从库因为网络阻塞连不上主库,就禁止主库接收请求,增加了系统的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