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学者周海中先生曾经预言:“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简称AI)时代即将到来;届时,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到各学科领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他的这一预言。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诗歌创作方面;在公开测评中,许多由机器诗人(即“智能写作机器人”)写的古诗几乎达到了人类诗人的水平。
古诗,即古体诗,泛指古代诗歌。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人文艺美学与人生情操之集大成。据悉,中国研制的“小度”“汪仔”“乐府”“薇薇”等,都是网络上红透了的机器诗人,它们通过人工智能这一高新技术会写古诗了。
机器诗人的系统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节奏模型,一个韵式模型,以及一个确保语法正确的自然语言模型。其中,自然语言模型是最主要的部分,它采用三种处理模式解决深度学习问题:第一种通过评估单词的使用概率来选择每个单词,第二种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第三种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通过这三个部分的有机组合,机器诗人就可以轻松地生成具有自我风格的古诗。
就目前而言,机器诗人在作品质量和水准上已经与人类诗人差距不大。不过,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诗人更胜一筹;在可读性与引起情感共鸣方面,人类诗人更胜一筹。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那么面对把所有中文古诗都牢记在“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怎能不生敬畏之心。
前不久,中国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CSLT)宣布,他们的机器诗人“薇薇”通过了“图灵测试”,通过“图灵测试”意味着人们无法通过语言对话分辨出人类和人工智能。据CSLT网站公布结果,“薇薇”创作的古诗中,有31%被认为是人写的。不过,在本次比赛中,“薇薇”创作古诗的水平还是未能超越人类诗人,双方的比分为2.72比3.20(满分5分)。
当今,人工智能会写诗,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尤其是强人工智能出现,不排除有一天机器诗人也能写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可能。然而美则美矣,缺少灵魂。这点灵魂,就是情感。李白、杜甫、苏轼等的诗歌名垂千古,不是因为对仗如何工整,辞藻如何华丽,更重要的是诗歌背后的故事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
此外,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却没有。这种能力是人类独有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大量感性知识库之后才有的。人工智能能够将景致写的绝美,也能像模像样地写出感性的句子,但是不能将具象的东西抽象化。比如看到山,人工智能只能写山,但是苏轼却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类饱含哲思的诗句。
中国作协副主席、知名评论家李敬泽先生曾经说过:“当前我们在谈论AI写的诗好不好的时候,也忘了一个问题:未来人类是否愿意读AI的诗?”就像我们知道汽车、飞机跑得很快,但依然存在跑步运动一样,人类诗人写作也是源于一种内在认同,机器诗人写的可能很快很好,但却很难让人产生认同感。
人工智能已经开启古诗创作的新模式,但机器诗人在未来能否与人类诗人比肩犹未可知。其实机器诗人和人类诗人在古诗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在古诗创作中的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古诗创作如虎添翼,从而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黄芳 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