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中,神经网络算法可以说是当下使用的最广泛的算法。神经网络的结构模仿自生物神经网络,生物神经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连,当它“兴奋”时,想下一级相连的神经元发送化学物质,改变这些神经元的电位;如果某神经元的电位超过一个阈值,则被激活,否则不被激活。误差逆传播算法(error back propagation)是神经网络中最有代表性的算法,也是使用最多的算法之一。

误差逆传播算法理论推导

  误差逆传播算法(error back propagation)简称BP网络算法。而一般在说BP网络算法时,默认指用BP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BP神经网络示意图。其拥有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推导中采用这种简单的三层的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

  定义相关的一些变量如下:

  1. 假设有 d 个输入神经元,有 l 个输出神经元,q 个隐含层神经元;
  2. 设输出层第 j 个神经元的阈值为 θj
  3. 设隐含层第 h 个神经元的阈值为 γh
  4. 输入层第 i 个神经元与隐含层第 h 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为 Vih 
  5. 隐含层第 h 个神经元与输出层第 j 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为 Whj 
  6. 记隐含层第 h 个神经元接收到来自于输入层的输入为 αh:
                              
  7.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02

  8.  记输出层第 j 个神经元接收到来自于隐含层的输入为 βj: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人工智能_03

,其中 bh 为隐含层第 h 个神经元的输出

  理论推导:

  在神经网络中,神经元接收到来自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这些信号乘以权重累加到神经元接收的总输入值上,随后与当前神经元的阈值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激活函数处理,产生神经元的输出。

 

  激活函数:

  理想的激活函数是阶跃函数,“0”对应神经元抑制,“1”对应神经元兴奋。然而阶跃函数的缺点是不连续,不可导,且不光滑,所以常用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代替阶跃函数。如下图分别是阶跃函数和sigmoid函数。

  阶跃函数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04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神经网络_05

 

  sigmoid函数: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06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python_07

 

  对于一个训练例(xk, yk),假设神经网络的输出为 Yk ,则输出可表示为: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08

f(***)表示激活函数,默认全部的激活函数都为sigmoid函数。

  则可以计算网络上,(xk, yk)的均方差误差为: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09

  乘以1/2是为了求导时能正好抵消掉常数系数。

  现在,从隐含层的第h个神经元看,输入层总共有 d 个权重传递参数传给他,它又总共有 l 个权重传递参数传给输出层, 自身还有 1 个阈值。所以在我们这个神经网络中,一个隐含层神经元有(d+l+1)个参数待确定。输出层每个神经元还有一个阈值,所以总共有 l 个阈值。最后,总共有(d+l+1)*q+l 个待定参数。

首先,随机给出这些待定的参数,后面通过BP算法的迭代,这些参数的值会逐渐收敛于合适的值,那时,神经网络也就训练完成了。

  任意权重参数的更新公式为: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10

  下面以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重参数 whj 为例说明:

  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给出的公式求出均方差误差 Ek ,期望其为0,或者为最小值。而BP算法基于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来求解最优解,以目标的负梯度方向对参数进行调整,通过多次迭代,新的权重参数会逐渐趋近于最优解。对于误差 Ek ,给定学习率(learning rate)即步长 η ,有: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11

  再看一下参数的传递方向,首先 whj 影响到了输出层神经元的输入值 β,然后影响到输出值 Yj,然后再影响到误差 Ek ,所以可以列出如下关系式: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12

  根据输出层神经元的输入值 β的定义: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人工智能_03

  得到: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14

  对于激活函数(sigmoid函数):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15

  很容易通过求导证得下面的性质: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神经网络_16

  使用这个性质进行如下推导:

  令: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17

  又由于: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09

  所以: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python_19

  由前面的定义有: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08

  所以: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人工智能_21

  把这个结果结合前面的几个式子代入: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12

,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14

,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17

  得到: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25

  所以: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26

   OK,上面这个式子就是梯度了。通过不停地更新即梯度下降法就可实现权重更新了。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10

  推导到这里就结束了,再来解释一下式子中各个元素的意义。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python_28

  η 为学习率,即梯度下降的补偿;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神经网络_29

为神经网络输出层第 j 个神经元的输出值;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bp神经网络原理_30

为给出的训练例(xk, yk)的标志(label),即训练集给出的正确输出;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python_31

为隐含层第 h 个神经元的输出。

  

  类似可得: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32

  其中,

    

bp神经网络原理 bp神经网络原理流程图_激活函数_33

  这部分的解法与前面的推导方法类似,不做赘述。

 

   接下来是代码部分:

  这段代码网上也有不少地方可以看到,后面会简单介绍一下程序。

  完整程序:文件名“NN_Test.py”


# _*_ coding: utf-8 _*_

import numpy as np


def tanh(x):
    return np.tanh(x)


def tanh_derivative(x):
    return 1 -  np.tanh(x) * np.tanh(x)

# sigmod函数
def logistic(x):
    return 1 / (1 + np.exp(-x))

# sigmod函数的导数
def logistic_derivative(x):
    return logistic(x) * (1 - logistic(x))


class NeuralNetwork:
    def __init__ (self, layers, activation = 'tanh'):
        if activation == 'logistic':
            self.activation = logistic
            self.activation_deriv = logistic_derivative
        elif activation == 'tanh':
            self.activation = tanh
            self.activation_deriv = tanh_derivative
        
        # 随机产生权重值
        self.weights = []
        for i in range(1, len(layers) - 1):     # 不算输入层,循环
            self.weights.append((2 * np.random.random( (layers[i-1] + 1, layers[i] + 1)) - 1) * 0.25 )  
            self.weights.append((2 * np.random.random( (layers[i] + 1, layers[i+1])) - 1) * 0.25 )
            #print self.weights
        
    def fit(self, x, y, learning_rate=0.2, epochs=10000):
        x = np.atleast_2d(x) 
        temp = np.ones([x.shape[0], x.shape[1]+1])
        temp[:, 0:-1] = x
        x = temp
        y = np.array(y)
        
        for k in range(epochs): # 循环epochs次
            i = np.random.randint(x.shape[0])   # 随机产生一个数,对应行号,即数据集编号  
            a = [x[i]]  # 抽出这行的数据集
            
            # 迭代将输出数据更新在a的最后一行
            for l in range(len(self.weights)):
                a.append(self.activation(np.dot(a[l], self.weights[l])))
            
            # 减去最后更新的数据,得到误差
            error = y[i] - a[-1]
            deltas = [error * self.activation_deriv(a[-1])]
        
            # 求梯度
            for l in range(len(a) - 2, 0, -1):
                deltas.append(deltas[-1].dot(self.weights[l].T) * self.activation_deriv(a[l]) )
            
            #反向排序
            deltas.reverse()   
            
           # 梯度下降法更新权值
            for i in range(len(self.weights)):
                layer = np.atleast_2d(a[i])
                delta = np.atleast_2d(deltas[i])
                self.weights[i] += learning_rate * layer.T.dot(delta)
            
    def predict(self, x):
        x = np.array(x)
        temp = np.ones(x.shape[0] + 1)
        temp[0:-1] = x   
        a = temp
        for l in range(0, len(self.weights)):
            a = self.activation(np.dot(a, self.weights[l]))
        return a


简要说明:


def tanh(x):
    return np.tanh(x)


def tanh_derivative(x):
    return 1 -  np.tanh(x) * np.tanh(x)

# sigmod函数
def logistic(x):
    return 1 / (1 + np.exp(-x))

# sigmod函数的导数
def logistic_derivative(x):
    return logistic(x) * (1 - logistic(x))


分别表示两种激活函数,tanh函数和sigmoid函数以及其的导数,有关激活函数前文有提及。

 


if activation == 'logistic':
            self.activation = logistic
            self.activation_deriv = logistic_derivative
        elif activation == 'tanh':
            self.activation = tanh
            self.activation_deriv = tanh_derivative


 “activation”参数决定了激活函数的种类,是tanh函数还是sigmoid函数。

 


self.weights = []
        for i in range(1, len(layers) - 1):     # 不算输入层,循环
            self.weights.append((2 * np.random.random( (layers[i-1] + 1, layers[i] + 1)) - 1) * 0.25 )  
            self.weights.append((2 * np.random.random( (layers[i] + 1, layers[i+1])) - 1) * 0.25 )
            #print self.weights


以隐含层前后层计算产生权重参数,参数初始时随机,取值范围是[-0.25, 0.25]

 


x = np.atleast_2d(x) 
        temp = np.ones([x.shape[0], x.shape[1]+1])
        temp[:, 0:-1] = x
        x = temp
        y = np.array(y)


创建并初始化要使用的变量。

 


for k in range(epochs): # 循环epochs次
            i = np.random.randint(x.shape[0])   # 随机产生一个数,对应行号,即数据集编号  
            a = [x[i]]  # 抽出这行的数据集
            
            # 迭代将输出数据更新在a的最后一行
            for l in range(len(self.weights)):
                a.append(self.activation(np.dot(a[l], self.weights[l])))
            
            # 减去最后更新的数据,得到误差
            error = y[i] - a[-1]
            deltas = [error * self.activation_deriv(a[-1])]
        
            # 求梯度
            for l in range(len(a) - 2, 0, -1):
                deltas.append(deltas[-1].dot(self.weights[l].T) * self.activation_deriv(a[l]) )
            
            #反向排序
            deltas.reverse()   
            
           # 梯度下降法更新权值
            for i in range(len(self.weights)):
                layer = np.atleast_2d(a[i])
                delta = np.atleast_2d(deltas[i])
                self.weights[i] += learning_rate * layer.T.dot(delta)


进行BP神经网络的训练的核心部分,在代码中有相应注释。

 


def predict(self, x):
        x = np.array(x)
        temp = np.ones(x.shape[0] + 1)
        temp[0:-1] = x   
        a = temp
        for l in range(0, len(self.weights)):
            a = self.activation(np.dot(a, self.weights[l]))
        return a


这段是预测函数,其实就是将测试集的数据输入,然后正向走一遍训练好的网络最后再返回预测结果。

 

 测试验证函数:


# _*_ coding: utf-8 _*_

from NN_Test import NeuralNetwork
import numpy as np

nn = NeuralNetwork([2, 2, 1], 'tanh')
x = np.array([[0, 0], [0, 1], [1, 0], [1, 1]])
y = np.array([0, 1, 1, 0])
nn.fit(x, y)
for i in [[0, 0], [0, 1], [1, 0], [1, 1]]:
    print(i, nn.predict(i))


程序中测试的是异或关系,下面是运行结果:


([0, 0], array([-0.01628435]))
([0, 1], array([ 0.99808061]))
([1, 0], array([ 0.99808725]))
([1, 1], array([-0.03867579]))


显然与标准异或关系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