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核:

操作系统内核分类有三种:微内核,宏内核,混合内核。典型代表有:minix操作系统的内核-微内核,Harmony OS-微内核,linux(非操作系统)-宏内核,unix操作系统的内核-宏内核,macOS操作系统与ios操作系统的内核-混合内核,Windows 2k之后的操作系统的NT内核-混合内核等。

内核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管理着系统的各种资源,是连接应用程序和硬件的一座桥梁,也是直接运行在硬件上的软件实体。内核的存在使得对硬件资源的管理更加高效,这也是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单片机开发的显著区别。
在操作系统启动时,内核是首先加载到内存的部分,在保证尽可能小的内存使用的同时要尽可能多的为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和其他部分提供基本的服务,内核通常负责内存管理、进程和任务管理、设备管理、IO通信、中断处理、文件系统等。
宏内核:
    宏内核包含了所有基本的系统服务,这些服务都打包进了内核当中,这也必然造成了内核太大,不便于维护,当内核中的某个服务崩溃时,整个内核也会崩溃。这种架构也并非一无是处,由于用户服务和内核服务被实现在同一空间中,具体来说就是内核可以代表内核进程运行代码,当用户经过系统调用或者中断进入内核态时,内核也可以代表它运行的代码,这样在执行速度上也会更快。
微内核:
    微内核是内核的一种精简形式,将通常与内核集成在一起的系统服务层分离出来,变成可以根据需求来自由加入的组件,使得用户服务独立于内核服务,因此,任何用户服务的崩溃都不会影响到内核服务。在升级时,也只需要用新模块替换旧模块,不需要修改整个操作系统,具有可移植性与可扩展性强的优点。在微内核中用户服务和内核服务在不同的地址空间实现。由于内核中执行的服务少,大部分放在用户层运行,客服端的程序和运行在用户空间的服务通过消息传递来建立通信,两者没有直接的交互,这也导致微内核中执行速度相对较慢。
混合内核:
    混合内核可以说是对微内核与宏内核两者进行了折中设计的思想。混合内核在实质上还是属于微内核,为了提升微内核的运行效率,它让一些微内核结构中运行在用户空间的代码运行在内核空间,这样就可以提高内核的运行效率。这种架构更常见于商业操作系统中。

操作系统:

UNIX 是最早开发的操作系统,可以说,除了window,几乎你所知道的每一个系统都是 UNIX 和类 UNIX,而且它们在 PC 普及前就大放异彩。

文章提及的类unix,并不是说使用了unix源码,是说参考unix的原型和特性。unix是闭源的,且被IBM公司注册了商标,申请费用昂贵,

Minix是一种基于微内核架构的类UNIX计算机操作系统,于1987年由Andrew S. Tanenbaum教授发布,它启发了Linux。
20世纪80年代,由于AT&T所有的UNIX版权的限制,荷兰的Andrew S. Tanenbaum教授决定写一个不包含任何AT&T源代码的UNIX系统,名为MINIX(即小型的UNIX),并开放全部源代码给大学教学和研究工作,Minix于2000年重新改为BSD授权,成为自由和开放源码软件,为全球注册商标。

Linus Torvalds虽然深受Minix的启发写出了第一版本的Linux内核,但这种启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Linux的设计与MInix的微内核设计理念截然相反,采用了与UNIX相似的宏内核架构。

Linux是一种类unix的内核,归类于宏内核,由于开源性,许多linux发行版即是在linux内核基础上添加如应用软件等封装成的用于商业模式的操作系统,如centos ubuntu android 等操作系统。你也可以说他们都是类unix的操作系统,因为linux是类unix。

ios maxos其内核为XNU, XNU是一个混合内核,也是类unix,它结合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Mach内核和FreeBSD组件和C++ API,编写了名为IOKIT的驱动程序。

Windows不是类unix,Windows 2k之后的操作系统一般都是NT内核,而之前的大部分是"DOS内核"。

鸿蒙系统:当前阶段鸿蒙系统的内核子系统是Linux宏内核、LiteOS内核、鸿蒙微内核等多个内核混合的设计,其中Linux宏内核同样是Android OS的内核,这也是鸿蒙系统可以快速兼容安卓应用的主要原因,其核心优势就是兼容。

操作系统的内核以后大体都会往微内核靠拢,微内核会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宏内核代码庞大,难以保证系统的流畅。

参考:
操作系统发展史unix起底 Windows 35 年发展史